
投射效应-详解.docx
12页投射效应-详解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目录 1 什么是投射效应 2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3 投射效应心理学案例分析 4 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 5 投射效应的敌意化投射什么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心理学案例分析 举例一: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举例二: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举例三: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 一般说来,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1. 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
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因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些特征呢,何况我一个无名小卒?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子女身上……我们得记住,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投射效应的敌意化投射 投射还有可能是一种敌意化投射——人们将自己不被接受的信念、想法、动机和渴望投射到外界,从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与它们是有距离的 投射可以帮助人们减缓焦虑,并且减少或消除对于内/外界紧张源的知觉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莫名地看他人身上的某一点尤其不顺眼,就可能是我们将自己身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特质投射给了他人,并用厌恶、指责他人的这一点来划清自己和这种特质的距离 而当投射性认同是建立在这种敌意化的投射之上时,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变得非常微妙 与伴侣之间发生了投射性认同→投射自己不接受的部分→对方接受并内摄为自己的。
如此一来,人们得以把自己身上自己厌恶的那一部分加在对方之上,他们可以不承认自己就是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并且心安理得地指责对方 若是两个人能够达成一种相互的投射性认同,就可能会变成一种爱恨交织的、充满吸引力的状态两个人在这样的关系中既能摒弃自己的阴暗面,又能施展自己的阴暗面 这乍看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彼此身上装满对方的垃圾,会和吸引力有关?这是因为,我们就是需要一个人来承载自己身上的这一部分“垃圾”,好让我们能够一直生活在“我厌恶的这些特质与我无关”的假象里,即便是以一种激烈的方式 并且,这个人并非随处可寻——能够接住我们的投射,并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式行事的人是难得的,更难得的是我们也同时接住了对方投射过来的东西管理定律AL续安慰剂效应卢维斯定理阿尔巴德定理蓝斯登定律暗箱模式蓝斯登原则阿尔布莱特法则垃圾桶理论阿姆斯特朗法则蓝柏格定理阿什法则雷鲍夫法则艾奇布恩定理懒蚂蚁效应阿罗的不可能定理牢骚效应艾德华定理洛克忠告艾科卡用人法则拉图尔定律阿伦森效应鲁尼恩定律暗示效应拉锯效应安泰效应M氨基酸组合效应木桶原理B墨菲定律彼得原理蘑菇管理定律不值得定律马太效应贝尔效应名片效应保龄球效应米格—25效应布里特定理马蝇效应比伦定律末位淘汰法则柏林定律麦克莱兰定律巴菲特定律目标置换效应彼得斯定律梅考克法则白德巴定理摩斯科定理布利丹效应美即好效应波特定律马斯洛理论布利斯定理曼狄诺定律波特法则冒进现象布朗定律毛毛虫效应伯恩斯定律摩尔定律布利斯原则木桶歪论名人效应拜伦法则N冰淇淋哲学鲶鱼效应比林定律南风法则邦尼人力定律尼伦伯格原则玻璃天花板效应凝聚效应巴纳姆效应纳尔逊原则半途效应希尔十七项成功原则贝尔纳效应鸟笼效应贝勃规律O边际效应奥卡姆剃刀定律菠菜法则奥格威法则标签效应奥狄思法则杯子理论奥美原则弼马瘟效应欧弗斯托原则搬铁块试验PC螃蟹效应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刺猬法则帕金森定律长鞭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磁石法则破窗效应磁力法则皮尔斯定律蔡戈尼效应皮京顿定理从众效应皮尔卡丹定理权威效应披头士法则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攀比效应超限效应Q全球化链条定律群体压力传染效应乔布斯法则参与定律犬獒效应成事定理青蛙法则拆屋效应乔治定理出丑效应秋尾法则D强手法则多米诺骨牌效应齐加尼克效应达维多定律情绪效应倒金字塔管理法R定位法则热炉法则大荣法则柔性管理法则杜利奥定理儒佛尔定律杜根定律洛克定律迪斯忠告人性定理灯塔效应|锐化效应达维多夫定律S德尼摩定律三强鼎立法则杜嘉法则手表定律杜邦定律水坝式经营法登门槛效应首因效应叠补丁效应生态位法则等待效应德西效应狄伦多定律多看效应E生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