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硕(非法学)学位联考大纲解析4.doc
10页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法硕(非法学)学位联考大纲解析4第一部分 刑 法 学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定义、形式和特征二、刑法的任务和机能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第三节 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和种类二、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三、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刑法的溯及力;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第二章 犯罪概念 第一节 犯罪的定义一、犯罪的定义概述 犯罪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观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但书”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第三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犯罪构成的意义。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第二节 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客体在刑法条文中的体现;犯罪客体的意义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二、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危害行为的分类;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的概念;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四、刑法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地位:因果关系对承担刑事责任的意义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客观性、相对性、必然性、复杂性 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特殊情形因果关系的认定五、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第四节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概述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种类二、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四分法规定;司法解释中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三、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四、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五、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的概念、要件、处罚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罪过;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罪过形式);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 无罪过事件: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二、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故意的种类: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三、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犯罪过失的种类: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四、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的概念,犯罪目的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动机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五、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和种类;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评价;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评价;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第四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节 犯罪既遂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标准 犯罪既遂的概念;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二、犯罪既遂的形态 实害犯、危险犯、行为犯的定义及其特征三、对既遂犯的处罚 对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第三节 犯罪预备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预备的概念;犯罪预备的三个特征;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的区别二、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三、对预备犯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的处罚原则 第四节 犯罪未遂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的概念;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迷信犯、愚昧犯与不能犯未遂的区别三、对未遂犯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的处罚原则 第五节 犯罪中止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二、犯罪中止的分类 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三、对中止犯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的处罚原则第五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 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主犯的概念;主犯的种类;主犯的刑事责任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从犯的概念;从犯的种类;从犯的刑事责任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胁从犯的概念;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教唆犯的概念;教唆犯的特点及其成立条件;教唆犯的刑事责任五、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 共同犯罪与犯罪预备、未遂;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第六章 一罪与数罪 第一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一、一罪与数罪的概念二、罪数的判断标准三、法条竞合与法条竞合犯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一、实质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二、继续犯 继续犯的概念;继续犯的特征;继续犯的类型;继续犯的法律后果;继续犯的处断原则三、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的概念;想象竞合犯的特征;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四、结果加重犯 结果加重犯的概念;结果加重犯的特征;结果加重犯的处断原则。
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一、法定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二、结合犯结合犯的概念;结合犯的特征;结合犯的处断原则三、集合犯 集合犯的概念;集合犯的特征;集合犯的处断原则 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一、处断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二、连续犯 连续犯的概念;连续犯的特征;连续犯的法律后果;连续犯的处断原则三、牵连犯 牵连犯的概念;牵连犯的特征;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四、吸收犯 吸收犯的概念;吸收犯的特征;吸收犯的形式;吸收犯的处断原则;几个界限第七章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第一节 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限度条件二、特别防卫 特别防卫的概念;特别防卫的成立条件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概念;防卫过当的基本特征;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 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限制条件、限度条件、特别例外限制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的概念;避险过当的基本特征;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一、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刑罚的概念;刑罚的特征;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二、刑罚目的 刑罚目的的概念 刑罚报应的观念;预防犯罪的目的 特殊预防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一般预防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刑罚的种类和体系一、刑罚种类概述 刑罚的种类;学理分类: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刑法中的分类:主刑,附加刑二、我国刑罚体系的特点三、主刑 管制的概念和特征,管制的执行和禁制令;拘役的概念和特征;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的概念和特征;有期徒刑的执行;无期徒刑的概念和特征;无期徒刑的执行;死刑的概念和特征;死刑适用及其限制性规定;死刑的执行方法四、附加刑 罚金的概念,适用方式,罚金数额的确定,罚金刑的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内容,适用范围与适用对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没收财产的概念,没收财产的适用方式,没收财产的范围,没收财产的执行;驱逐出境的概念,驱逐出境的适用对象第九章 量 刑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和原则一、量刑的概念、功能、特征二、量刑的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量刑原则;以法律为准绳的量刑原则。
第二节 量刑情节一、量刑情节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二、法定情节 法定情节的概念;从轻处罚情节和从重处罚情节的适用;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三、酌定情节 酌定情节的概念及其作用;酌定情节的种类;酌定情节的适用 第三节 量刑制度一、累犯 累犯制度的意义 累犯的种类:一般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特别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累犯和再犯的区别 累犯的刑事责任二、自首 自首制度的意义 自首的种类: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特别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自首的认定;数罪自首的认定;过失犯罪自首的认定;自首与坦白的界限;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 自首情节的处理原则三、立功 立功的概念和意义;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立功情节的处理原则四、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概念、特点和意义;数罪并罚的原则;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原则;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基本适用规则;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情况五、缓刑 缓刑的概念和意义;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验期限;缓刑的考察;缓刑的法律后果 战时缓刑的概念、适用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第十章 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 减 刑一、减刑概述 减刑的概念和作用;减刑与改判的区别;减刑与减轻处罚的区别二、减刑的条件 对象条件;实质条件;限度条件三、减刑后的刑期计算四、减刑的程序 第二节 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