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时也·命也-.木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2922039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1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时也·命也.木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内蒙古 王金双 范晓霞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最显著的就是他在译作中对原著的误读和几乎无处不在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宣讲说教[来自wwW.lw5u.coM]但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在清末民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林纾及林译小说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媒”的作用林译小说的贡献不仅在于它传播了西方现代话语和现代思想,更在于它充分发挥了自身“媒”的作用,同时也以自身的魅力提高了中国近代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地位林译的问世,开拓了国人的文学视野,改变了轻视小说的陈腐观念;它以自身丰富的文本,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理论相呼应,促进了清末民初近代小说(也叫新小说)翻译、创作的繁荣林译小说丰富的题材、主题及其所体现的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潮,反对种族歧视、欺凌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主题的影响也很大。

      林译小说激发了一些读者探索域外、了解西文的兴趣,对一些近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钱锺书、冰心等文学倾向的形成及文学道路的选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林译小说吸引中国的知识阶层去接触外国文学原著,了解真正的外国文学与文化钱锺书就是读了林译而增加了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周作人也表示,正是林译“引我到西洋文学里去了”,“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林译对周氏兄弟的影响,不仅是他们关于小说地位的看法,更是直接激发了他们寻找和翻译西方小说的热情郭沫若在回忆录中说,林译的《迦茵小传》与《捌克逊劫后英雄略》对他的文学倾向有绝对的影响,并比喻他早年所受林译的影响,像“车辙的古道一样,很不容易磨减”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还是一项新开拓的事业,所以早期的译作大多都不署译者姓名后来随着翻译小说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有些译作开始署译者的笔名,这表明人们已经逐渐承认了从事小说翻译的创造性劳动者(译者)的价值,进而翻译小说终于成为一项被社会认可的高雅行业小说译作风行与翻译家个人风格的确定,二者相得益彰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在文学界,最早的最为成功的非林纾莫属。

      因此,林译小说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是绝对无法低估的林译小说“媒”的作用发挥得如此充分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技术层面,即以“古文笔法”译西书;第二是思想层面,即他的“有意误读”,尤其是“思想性误读”林译小说的这两个特点与其说是林纾有意为之,不如说是他自身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自然显现林纾既承认自己“嗜吉如命”,又不讳言“笃嗜西籍”,这是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猛烈碰撞、新旧文化急剧交替时代林纾这类由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文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他的“中体西用”、“以中化西”的思想在作祟,这使林译小说具有“非中非西”和“亦中亦西”的文化品格正因如此,林译小说存在一种“复调结构”,译本就内在地拥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文化、文学交流意义,读者可以凭借译作了解外国文化、文学、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二是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文化意义,出现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并存的现象在翻译时,林纾一方面宣扬爱国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读书、变法、办学堂、办实业,有维新倾向西方小说本身提供的现代话语与所承载的现代思想如“自由”、“爱情”、“美”等不可能被完全遮蔽,无论怎样,这毕竟是翻译而不是完全的创作另一方面,林纾又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强行植入自己的道德说教,宣扬封建思想,歌颂孝子烈女,要人守礼尽孝,真是何其悖论。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林译小说在特定的历史坐标上获得了独立的中介价值与其时国内小说创作由于过分强调小说的教化政治功能(有“益”)而忽视了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有“味”)相比,这种既有“益”又有“味”的小说无疑会拥有更大的读者市场,对新旧读者而言林译小说都有很大[来自Www.lw5u.coM]的吸引力旧者想从中看到西学与中学的共通之处,进一步则证明中国古学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博大精深及无可撼动的中心地位;新者则从中看到了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林纾的译文是文言,其中又夹杂着大量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颇有马班韩柳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这样,无论新派旧派,都不得不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文学地位了这也正是林译小说畅销的重要原因林纾以自身儒家文化及心理结构为标尺来解读西方文学,虽然存在大量误读,但这种“归化”的翻译方式却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这种“亦中亦西”的翻译方法及译作,弥合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巨大鸿沟,在新旧杂陈的复杂民族心理的间隙中,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林纾以古文译西书是架起了使千百年来横亘在文学中的“雅”、“俗”鸿沟悄然贯通的桥梁的话,那么,他的“有意误读”则是沟通中西文化的纽带林纾以古文译西方小说,的确有梁启超所言“因文见道”的陋习,但他的误读,“历史证明却正是那个时代调和雅(古文)俗(小说),沟通中西的最适当的桥梁我们甚至可以说,林纾翻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庶几就存在于他明显的知识和语言的‘保守’,以及由此对西方文学的误读所导致的对‘中西’、‘雅俗’的调适中”钱锺书先生评价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读,说恰恰是这部分明知故犯”的“讹”,“起了一些抗腐作用,林译多少因此而免于全被淘汰”任何事物都在用它的优点(生机)潜隐着它的缺点(危机),林译小说也不例外林译小说的这种“亦中亦西”的复调结构在清末民初确实给林纾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及巨大的声誉但世易时移,到了“五四”时期,也正是林译小说的这种“亦中亦西”的特点(缺点)成为新文学家们对林纾加以严厉攻击的口实,导致一代译坛“泰斗”在晚年境遇颇为凄凉因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林纾及林译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偏不倚、“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中庸态度”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大的“虚伪”。

      实在是过于“自由”了林译小说充分地发挥了它“媒”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以现代的翻译标准及思想观念看,林译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它几乎无处不在的“误读”(尤其是“有意的误读”),此外就是林纾在译作中的政治与伦理道德宣教及他后期(以1913年译((离恨天》为界)敷衍的翻译态度林纾的译文流畅明快,译作题材新颖,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但如果以现在的翻译标准来衡量,那林纾的翻译实在是过于“自由”了现代翻译最基本的原则是“忠实”于原文,这对林纾来说几不可能一是由于当时意译成风的翻译环境;二是他本人并不懂外文,只能听人口述成书如果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林纾不懂外文的客观条件恰恰给他提供了一个摆脱镣铐的借口,他可以丝毫不拘泥于原文而尽情地自由创造发挥他的译作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自己的创作对此林纾毫不隐讳,他曾经说过,对于“名人救世之言,余稍为渲染,求合于中国之可行者”对原作的大幅度改动,在林译中俯拾皆是这是林译的“硬伤”,也是他屡屡遭受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刘半农等就以此为标靶,对林纾极尽讽刺之能事:“林先生为当代文豪,善能以唐代小说之神韵,译外洋小说,所译者,皆西洋之事也,而用笔措辞,全是国文风度,使阅者几忘其为西事。

      是岂寻常文人所能企及?”但无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融汇中西文学之长处,林纾并非完全自觉的文化选择恰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林纾一生都想成为一名“古文家”,但真正使他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却是因“林译小说”而成名的“翻译家”,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林纾因“杖译小说”而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时也?命也?令人久不能解综上所述,在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历史条件下,林纾“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确有一副爱国的热肠尽管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五四”以后,林纾的思想日趋保守落伍,最后成为封建遗老,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他前期的译书思想及贡献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