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docx
14页培优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7高考卷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答案】A典例2.(2014高考卷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解析】“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答案】B2.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B.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解析】材料“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的决策判断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这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性,故C正确;虽然材料提到了卜筮、龟等信息,但并不是强调神权色彩,而是说明具有民主色彩的决策方式,故A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并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也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早期政治的决策方式,而不是强调迷信愚昧的色彩,故D错误。
故选C答案】C3.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A.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B.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C.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商朝注重神,周朝注重德,春秋时期注重人,说明古代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B项正确;民本思想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产生,不能涵盖材料的主旨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不是贵贱等级的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C项错误。
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答案】B5.《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这说明A.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B.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C.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D.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解析】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项;材料不是探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B6.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答案】C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答案】A8.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统治较为稳定B.政权更迭频繁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解析】由题干中的“恭行天罚”、“天命殛之”、“予畏上帝”、“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可知,这些说法里面都有“天”、“上帝”等关于神秘力量的主宰或者主导的意思,故选C;题干更多的表达的是统治者或者都城的变化,而不是说统治的稳定,故排除A;里面不全是政权更迭,故B也不完全符合题意;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答案】C9.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A.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B.孕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解析】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关系原则确立的礼制恰恰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贵贱的作用,因此蕴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原则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排除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形成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不应该是从政治层面思考,故排除D答案】B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都能反映天子和诸侯国国君之间的关系,故选D;“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姬姓诸侯国,故排除A;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故排除B;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答案】D11.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据此可知A.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男权在社会中居于主导D.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崩溃【解析】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说明对妇女的称谓依然带有等级色彩,故AD错误;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中所有对女性的称谓都是建立在作为男性不同等级之下的附属,女性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丈夫的地位,故C符合题意答案】C1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A.开发黄河流域B.宣扬天命转移C.消弭分封弊端D.管辖辽阔疆域【解析】开发黄河流域与“宅兹中国”不符,故A错误;营建东都和迁鼎并不能体现天命转移,周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发生天命转移,故B错误;分封弊端是指地方诸侯割据,营建东都并不能消弭分封弊端,故C错误;平息东方叛乱后,营建东都,这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管辖辽阔疆域,故D正确。
答案】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就对家庭伦理进行了诸多阐述《礼记·大传》中有“是故人道隶亲也,亲亲故尊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士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朱之有也君子务本,夯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材料二 康有为从卢梭的“无赋人权”论出发,对“夫为妻纲”的说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极力倡导男女平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传统礼教中的“仁义道德”怒斥为“吃人的礼教”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则以《吃人与礼教》为题怒斥封建礼教,他在文章中写道:“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这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