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梁实秋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2696959
  • 上传时间:2022-04-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8.9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梁实秋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金博雅,唐丽华(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摘 要: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他一生都在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经受了各种文化的检验为了很好的传播作品的艺术价值,梁实秋运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理性地理解和传播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很好的体现了原文人物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传播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永久的人性论思想,不愧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关键词:梁实秋;白璧德;莎士比亚;新人文主义思想I206  :A :1673-2596(2015)09-0186-03梁实秋在国内颇受争议,他曾被抨击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其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大部分研究都从文本或文本以外的因素分析了梁实秋对莎士比亚的翻译,王玮敏、赵军峰、刘全福、李伟昉、刘炎生等学者则侧重分析了其翻译实践的特点,而著名翻译家郭著章教授则从家人、朋友、人生态度等文本外的因素对梁实秋何以成为翻译大家做了阐述,白立平也主要从文本外这个角度分析了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意识形态及其翻译活动,可见目前学术界或概括梁实秋翻译活动的特点,或从文本内、文本外这个角度来分析梁实秋的翻译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但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艺思想则有待深入研究。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梁实秋曾师从白璧德,且受其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颇深白璧德(1965—1933)当时是哈佛大学法语文学的教授,社会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他还是富有争议的人物在20世纪的头50年里,白璧德发起并积极拥护新人文主义运动他极力批判让·雅克·卢梭的浪漫主义运动,宣称18世纪自然主义哲学家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白璧德坚称卢梭的自然主义倾向制造了一个机械的社会,这种社会膜拜的力量已经超越了一切与此同时,社会变得敏感,情绪化,并无视先前耐以存在的限制,而尽情放纵,美其名曰“解放”在白璧德看来,自然主义瓦解了个人的自我约束,把人类交付给由种族、环境、自然力量所控制的一种反应机制梁实秋是白璧德在哈佛的一名中国弟子,白璧德对梁实秋的思想的影响颇深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白璧德就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道德和文化生活,事实上他的思想在中国属“归化”一类在白璧德影响下,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从浪漫主义转变为新人文主义,从而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观梁实秋坚持文学价值的独立性,并认为文学的目标是表现人性更有甚者,梁实秋追求永恒的文学价值,并认为这种永恒的文学价值是评判一篇文章是否好坏的标准。

      从使用性的角度来说,梁实秋是一个不屈服权威提倡独立性与个人价值的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极力反对把文学作为革命的工具,而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正好符合梁实秋的人性论观点,莎士比亚创造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永恒的人性,因此梁实秋选择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其翻译的源文本在翻译技巧和翻译目标等方面,梁实秋也严格地遵守新人文主义思想总体来说,从事莎士比亚的翻译时,梁实秋非常重视文学的美学功能,而他所有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也都是继承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指的是他对文学本质、文学主体、文学功用、文学批评等问题的看法,它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全面交汇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梁实秋以人性为尺度、以理性为标准,在中西文化中寻找共通的文学现象,试图沟通中西文化与文学[2]人性论思想是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他曾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3]梁实秋从小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后来又深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其说是嫁接西方白璧德的思想,不如说是中西提炼的结果在文学主体论中,梁实秋提倡“天才说”,认为文学创作是天才的事,与普通大众无关他明确区分了文学家和民众:“因为文学家的本性和夙养,能够做一切民众的喉舌,道出各民族间的疾苦,可以将民众对现状不满的态度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4]梁实秋认为文学可以脱离大众,去追求永恒的价值他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这是因为“‘文人’就是尽心用力于文学的创作或研究或欣赏的人”[5]在此,梁实秋忽略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劳动人民为文学家们提供创作题材,同时也是文学流传的主力军梁实秋的“天才说”是一种贵族主义思想,它否定了人的平等,局限了梁实秋的文学道路在从事文学批评时,梁实秋强调文学的伦理价值他曾说:“文学不能救国,更不能御侮,惟健全的文学能陶冶健全的性格,使人养成正视生活之态度,使人对人之间得同情谅解之联系因此,在文学上,梁实秋极力反对“教训主义”和“艺术主义”,而强调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完美的人性在梁实秋看来,文学可以净化人心,他极力反对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倾向和“左翼文学”侧重阶级性的特点,而提倡中庸的古典主义文学原则崇尚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他甚至把普遍的、永恒的、固定的人性作为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他曾说:“……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他认为:“倾向一个公共的至善至美的中心,距中心较远,便是第二第三流的文学,最下乘的是和中心背道而驰的。

      文学批评史的本身也是以至善至美为中心,故其任务不在叙述文学批评的全部的进步的历程,而在叙说各时代各国土的文学品味之距离中心的程度[6]由此可以看出,人性不仅是梁实秋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更是其衡量文学的标准任何翻译都或多或少受译者的文艺观的影响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精神,又有来自异国他乡的西方古典主义成分梁实秋秉承了中国的雅正传统,同时又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他坚持普遍的、常态的、永恒的人性观,坚持只有表现常态的、二元的人性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同时他又以“天才说”反对无产阶级文学,坚持文学的纪律性和理性在文学批判中提倡理性批判,重视作家自身心理体验虽然翻译不同于创作,但是翻译与创作密不可分,译者在创作时的文艺思想也或多或少地会反映在他的翻译当中而学术界从梁实秋的文艺观入手对他的莎剧翻译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拟从梁实秋的文艺观入手,以新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人性论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前沿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中国现代以来的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并与朱生豪等的翻译作比较,以文本对比分析为例详尽地分析梁实秋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与他的家庭背景、文化素养、语言习惯有关,还深受其文学观的影响,从而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的意义上判断梁实秋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在白璧德看来,人类最高尚的性格是“有自我约束的意愿”白璧德认识到了社会的存在需要克制欲望和冲动,他坚信人类真正的自由存在于自我控制之中不幸的是,文艺复兴使西方人日益沉溺于欲望和权力的解放最后在卢梭倡导的自然的力量和对欲望的屈从中达到顶峰当时卢梭的泛利己主义统治了大部分人的思维,因为人类主要的要求是满足自己的自负心理,他们不愿意受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足可见人类更喜欢在自己欲望的统治下随意延伸不可否认,人类接受卢梭的观点,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理,而是因为它符合自己内心的欲望白璧德预见到了人类过分自我放纵、目无法纪的结果:政治冒险者数量的增多,一时的冲动作为道德的象征替代了自我控制,美其名曰为社会公益服务的预言家剥夺了人类本该有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在《民主与领袖》的开篇中,白璧德就写到:“随着经济问题的膨胀,特别是随着劳工关系问题的加深,未来将比现在更被排斥白璧德主张用“法服务于人”,而不是“服务于物”,关于这两者的区别,白壁德说:“根据人类对文明的意识,我们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是一种进步,但在19世纪的人们看来,类似于孔子式的‘规则’也不尽然是一种进步[7]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受白璧德的影响颇深,也正是白壁德的思想帮助梁实秋建立了独立的文学观。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还极大的影响了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二、理性观在梁译本中的表现伟大的作品总能经受住时空的考验,因为它们的主题体现了人性的基本特征,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翻译家只有理解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才能很好的把原文传达给译语读者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中遵循“理性节制欲望”的原则,并宣称人类是理性和欲望的结合体正是在理性的控制下,人才成为人,因此理性是个体性格的本质现实中人类的生活依靠的不是情感,而是理性在从事翻译时,梁实秋时刻保持理性的思维,因此他的翻译都忠实于原文本,甚至在选择翻译的源文本时首先考虑到的也是作品主题中的理性问题同时,梁实秋强调的文学的规律性、理性的制约性也都在其选择翻译源文本时有所体现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梁实秋曾提到,中国文学一个最显著的迹象是:外国文学被翻译到中国时,已完全脱离了源文的含义翻译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主流,翻译的文学作品也一直是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译者在选择翻译源文本时也非理性,而是投自己所爱很多翻译不顾源作品的文学价值,尽可能多的翻译那些符合大众低级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导致那些三四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泛滥,而世界一流的文学作品却被拒之门外。

      梁实秋极力的抨击了这种现实,认为他们的这种翻译毫无理想和选择可言与此同时,梁实秋坚决倡导翻译一流的文学作品到中国,这也是他选择翻译源文本的一个宗旨但哪些是一流的文学作品,哪些又是三四流的文学作品呢?梁实秋评判的一个标准是:它们必须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经得住时空的检验,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反映普遍的、永久的人性在鉴别文学作品时,梁实秋相信:理论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经受长时间的检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会吸引读者去咀嚼它,欣赏它而梁实秋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其翻译的源文本也是基于理性这个理论基础他从作品的社会背景、情节、主题、故事的来源、文本词汇的选用、复杂的宗教信仰、当时代的历史轶事和作者个人的爱好等多个角度来综合考察莎士比亚的作品另外,在《文学因缘》中,梁实秋写了5篇有关莎士比亚的文章,文章涉及到了莎士比亚深刻的思想、神秘的生活,还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等从事莎士比亚的翻译时,梁实秋时刻保持理性的思维,也正是这理性的观念支撑着他完成了如此巨大的翻译工程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双关语的翻译非常艰难,它涉及到原文本众多的历史背景,译者不可能直接翻译成中文,因此。

      梁实秋并未像有些翻译家一样只顾依照自己翻译时的情绪,草草了事,而是不厌其烦的翻阅了众多的资料,理性地加入了很多的词条来帮助译语读者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梁实秋译本中有这样一段:哈:真说谎,你在坟里就说这坟是你的;这是为死人的,不是为活人的;所以你必是说谎乡甲:这真是个活活的谎,先生,还会跑呢,留神跑到你嘴上去[8]朱生豪对应的翻译是:哈姆雷特:你在里头,又说是你的,这就是“在里头胡闹”因为挖坑是为死人,不是为会蹦会跳的活人,所以说你在胡闹小丑甲:“这套胡闹的话果然会蹦会跳,先生,等会儿又该从我这里跳到您那里去了[9]查阅资料发现,英文版原词“lie”有“卧、躺、说谎”3种意思,而朱生豪却翻译成“胡闹”,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则直译成“说谎”,他采取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对比二者的翻译,梁实秋利用一词多义,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不仅很好的遵照了原文的旨意,更让译语读者领略了莎士比亚用词的魅力,也更容易理解原文梁实秋的对戏剧的选择和他的翻译技巧都是他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个好的创作者,更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翻译家梁实秋自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