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课件.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607304797
  • 上传时间:2025-05-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91.50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家好大家好1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王王 前前2具体讲以下六个问题一、导言二、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历史三、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四、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五、接受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六、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素养的方法3一、导言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理解狭义的理解只是涉及学校里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育广义的理解还要包括通过职业培训、媒体宣传、科学普及和公众参与决策等活动进行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不同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知识教育前者强调伦理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知行合一”,强调不断提高伦理素养和道德实践水平,强调从多渠道,以多种方式接受教育,强调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特点都是后者所不具备的4一、导言(续)在对科学伦理、高新技术伦理、常规技术伦理、工程伦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需要从整体上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历史和教育现状,将这一教育活动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认识,从中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科技工作者和理工科学生的伦理素养。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素养是一个养成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基本途径5二、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历史1、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工程技术伦理2、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工程技术伦理3、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4、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5、历史的经验和启示(我国对近现代的划界与西方对近现代的划界在时间上有所不同)61、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工程技术伦理近代科学是在16世纪才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在此之前的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工程和技术活动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工程伦理也在工程技术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古希腊,尽管工商业较发达,但人们推崇思辨和理性,手工技艺的低位相对低下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担心技术带来的富足和变化会带来奢侈和懒散,因而要根据道德来判断技艺,生产和技艺要服从于道德规范和审美中世纪工匠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但基督教自然观肯定手工技术也是上帝造物的结果,罗吉尔培根主张技术是满足人类需要而使用的手段,要服从道德的指导72、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工程技术伦理中国古代强调“以道驭术”,包括用伦理道德制约技术的发展,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和“奇技淫巧”,主张工程技术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

      先秦儒家的“六府”(金、木、水、火、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技术要“以仁为本”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孟子批评白圭“以邻为壑”的治水方式先秦道家的“庖丁解牛”,注重技术活动中操作者与工具的和谐,追求“技艺”的境界管子学派主张限制“奇技淫巧”和“雕文刻镂”的工事墨子学派主张“兼利天下”,批评公输盘制造云梯帮助楚国攻打宋国(“非攻”)82、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工程技术伦理(续)先秦时期注重技术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大德曰生”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保护自然是一种德性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古代对工匠的要求是:遵守度程,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工师效工(考核质量)表彰“诚工”、“良工”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唐时期强调“抑奢”,限制技术在制造奢侈品上的过度投入对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称为“行滥”)的现象严厉打击唐代手工业行会制定统一质量标准明清时期将德艺俱佳的治水名匠白英(解决大运河难题)追封为“永济神”、“白大王”92、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工程技术伦理(续)西方近代技术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一批近代工程师他们的伦理实践为近代的工程技术伦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詹天佑制定酌订升转工程师品格程度章程及在学工学生递升办法,提出“先品行而后学问”,要求技术人员“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勿挟偏私,圭璧束身,以为范则徐寿、徐建寅父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冒险试制无烟火药,严格管理进口设备徐建寅著兵学新书,主张“欲图存须自强”,后被谋害近代工匠行会制定职业伦理规则如上海水木工业所缘起碑碑文提出“过相规;善相劝;弊相除;利相兴;相师;相友;共求吾业精进而发达103、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西方近代的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是在像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这样的科研机构出现后才引起普遍关注的在此之前,由于科学家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业余状态,很少有功利性,所以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并不突出1830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巴伯奇(C.Babbage)曾指出,在科研中修饰数据是不诚实的行为在科学史上,修饰数据和剽窃的行为曾多次出现,但后来都遭到科学界同行的揭露和批判20世纪80年代,欧美大多数科研机构和医院成立了科研道德委员会1989年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发表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任行为等文献,作为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读本。

      113、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续)西方近代工程技术兴起之后,普遍被认为是为人类造福的手段,因而本身就是善的,不存在违背伦理道德的问题新教伦理主张通过科学技术的成就来赞颂上帝的伟大技术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征服自然,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英国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最大利益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技术进步会使人性更加完美笛卡尔认为知识应当为所有的人谋福利斯宾诺莎主张技术对自然不能无限地利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认为技术发明要与现实的人为目的卢梭认为技术与奢侈并行,技术带来的欲望是不平等的起源他担心技术进步会导致美德流失和灵魂的败坏马克思分析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面性123、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续)现代西方的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与工程师的职业化密切相关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1818年创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1852年成立,类似的职业协会章程中都包含职业伦理的内容西方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最初强调对企业和雇主的忠诚,后来逐渐增加对公众和社会负责的内容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美国,由于某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凸显,有关新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一些应用伦理问题研究中心纷纷建立。

      1979年汉斯尤纳斯发表责任伦理工业文明之伦理的一种尝试雅克埃吕尔和路易斯芒福德等技术哲学家也对现代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反思134、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我国现代的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蔡元培倡导将“诚勤勇爱”的道德品质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竺可桢将“求是”作为浙江大学的校训科学家赵忠尧、侯德榜、茅以升等许多科学家在抗日战争中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伦理,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慎重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研制活动中20世纪80年代初邹承鲁等科学家首倡科研道德讨论90年代初开始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揭露和处理,对伪科学现象进行批判2001年中国科学院公布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有关学术道德的专著、译著大量出版144、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续)我国现代的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与工程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教育家黄炎培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职业技术伦理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注重宣传王崇伦、孟泰等劳动模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发挥其道德楷模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在网络伦理、纳米伦理、常规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1992年5位科学家指出河北“灭鼠大王”邱满囤的“毒鼠强”一旦进入土壤会引起严重污染,难以清除邱满囤状告5位科学家,1993年法院一审宣判科学家败诉1995年法院做出科学家胜诉的终审判决此案件使技术质量、安全和伦理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54、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生命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安乐死、器官移植、克隆人等新技术的伦理问题上卫生部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1998年制定“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指导”,2000年成立“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1996年发表“质量问题与科学技术”一文,剖析假冒伪劣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2001年邹承鲁批评了“核酸营养品”的夸大宣传中央电视台质量报告栏目揭露了多起假冒伪劣事件关于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的研究进入学科建制化阶段,加大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范围,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译著有关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史料,参见王前等著:中国科技伦理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165、历史的经验和启示西方近代以前以及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注重功利主义伦理学,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为人类造福尽管注意到了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但比较忽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征服自然”的口号最初具有伦理意义,但后来却带来了未曾预料的副作用中国传统的工程技术伦理注重“以道驭术”,协调技术活动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这使得中国传统技术在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水平上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但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得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某些负面影响在中国技术现代化进程中“重演”175、历史的经验和启示(续)我国现代出现的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伦理制约机制部分失灵,新的伦理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会出现某些“空挡”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开展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开展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学习国外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8三、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1、欧洲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2、美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3、日本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4、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5、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191、欧洲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荷兰三所著名理工科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与特文特大学)组成了“3TU科技伦理中心(3TU Federation)”。

      该中心重视负责任创新、伦理并行研究、价值敏感设计等方面研究和教学德国的科技伦理教育融合了大学教育、社团引导、传媒宣传、社会影响和政府决策等多方面因素,这方面教育受到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直接影响通过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伦理问题的讨论1856年成立的德国工程师协会,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工程基本原则这一纲领性文件,强调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普遍伦理准则的服从201、欧洲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续)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1994年首次把课程引入工程教育之中目标是使工程专业学生意识到未来的责任,工作中自由的界限,通过讨论增强其道德鉴别力1995年,法国工程师文凭委员会提出要把伦理学引入工程学教育,提供一个对工程职业的伦理反思的开放性平台丹麦技术委员会(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是丹麦政府成立的国家技术评估与治理组织,也承担在公民层面的科技伦理教育,培养公民在科技社会中的消费伦理意识和政治参与伦理意识如2010年举办的“全球变暖世界公民论坛(World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就包含专家与公众之间就科技伦理意识和实践的对话。

      212、美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跨课程伦理(ethics across curriculum,简称EAC)教育,是当前美国多数理工科大学采取的科技伦理教育模式其优点在于将伦理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之中,使得学生的伦理意识能够紧密地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增强伦理意识对于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人道主义工程(humanitarian engineering,简称HE)也是是美国科技伦理教育新模式,其特色是将工程教育与人道主义以及“田野研究(field studies)”紧密结合,使学生能运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尤其是落后的、不发达的、少数族裔的社区),从而给社区公众带来福利美国的科技伦理教也包括价值敏感性设计和道德想象力培养等方面内容223、日本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部分大学和职业团体开始注重对科技人员的伦理意识的养成教育1999年,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建立,参考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的伦理准则,提出了自己的工程伦理评价标准日本大学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主要从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明确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致力于提升科技工作者对可能发生事故的预测能力,以及做出正确的伦理抉择的能力。

      以往工程师认为能够满足公司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就是“善”近年来事故频发,使得工程师们意识到传统的“家族式”科技伦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科技工作者不应盲目的追求公司利益,而应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确定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以做的234、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加拿大高校十分重视科技伦理教育在跨课程伦理教育的条件下,采取“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等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智利在科技伦理教育中实施“自我设计和管理”的 课程模式,包括认知或了解内容阶段、态度和技巧阶段、增强自我意识阶段、重新设计阶段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渗透进适合的伦理内容韩国的科技伦理教育一般包含在国民性的德育教育之中,通过通识教育中的伦理课程使科技工作者了解自身的科技活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以实现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养成韩国科学技术团体总联合会等团体2007年联合制定了“科技人员伦理纲领”245、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目前已有一定规模,但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很多理工科大学开设了学术道德、科研伦理、工程伦理方面的课程,多以选修课为主,缺少普遍使用的教材、音像资料和参考读物。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关于科技人才伦理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要求,但规定不够具体,还需要在制度上予以完善在科技人员职业社团章程中有关于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条目,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中日益重视伦理方面的要求,但不够细致,在实践效果上有待加强25四、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1、作为通识教育的意义2、对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3、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建设的意义4、对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的意义5、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261、作为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倡导者是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R.M.赫钦斯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是理工科人才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理工科学生缺乏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不知所措,甚至采取违背伦理道德的举措单纯靠学校里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并不能形成解决科学技术和工程专业领域里伦理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以及理工科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272、对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当代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是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超越传统的职业伦理教育,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角度看待其功能,注重科技工作者对公众的责任和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责任科技人员的职业伦理教育,并不只是要求科技人员对所在企业和雇主负责,对上级负责,而是要将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职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职业认证的基本条件,作为合格的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283、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建设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兼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种属性,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需要科技工作者、伦理学者和公众的充分对话与合作,这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有效渠道294、对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的意义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对于科学技术与工程自身的健康、顺利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是由科技工作者来操作的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损害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不仅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活动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支持和财力投入,人力资源也会面临严重危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是科研活动和工程技术实践高标准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305、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强调以人为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为宗旨,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努力消除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对于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工程事故频发的社会问题,具有从根本着手治理的长久而深远的影响31五、接受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1、学校里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2、职业培训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3、媒体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4、科学普及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5、科学史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321、学校里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学校里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着眼于培养未来的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在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课程中接受教育外,还需要注意以下环节:(1)教师的行为示范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学生们要自觉地向身边那些具备深刻伦理意识和高尚学术道德的老师们学习,在涉及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活动中,自觉地对公众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2)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接受伦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领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3)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还应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332、职业培训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活动中,需要增加相应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接受这方面教育将逐渐成为从业资格认证的一项重要指标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要渗透到职业培训中去,目的在于使从业人员意识到自身的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之间的职业前途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术上有不端行为,或参与某些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造成重大工程技术事故,不仅为害社会,而且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难以抹去的污点案例:2012年4月,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因1992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保加利亚学者尼古拉乔治耶夫的文章而被迫辞职。

      343、媒体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媒体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相关报道、案例分析和舆论引导媒体中有关产品质量、工程事故、医疗纠纷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报道和评论,要避免局限于现象和情节描述,就事论事的倾向,深入挖掘其中的伦理问题,揭示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对于媒体中的虚假广告和伪科学宣传,应该及时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角度深入剖析,避免其误导公众,产生消极影响354、科学普及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不能只限于知识和技能普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知识的普及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普及过程中,应该使公众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伦理角度分析问题和参与决策的能力,懂得如何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与科技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对话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利用专业知识的鸿沟,打着“科学普及”的旗号,使公众在“似懂非懂”状态下受到欺骗的现象,如以“科学幻想”的名义宣扬迷信和神怪现象,宣传没有科学根据的“养生知识”和“灵丹妙药”对这些现象,也需要从伦理角度加以揭露和剖析365、科学史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广义的科学史(包括技术史和工程史)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相关案例,可以成为这方面教育的思想资源。

      在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史、科技伦理史文献,以及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传记中,有很多关于科技人员伦理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记载这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正面资料来源在科技伦理史、科技教育史、学说争论史、工程技术重大项目的历史考察等文献中,也有对一些违背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现象的案例分析,能够给这方面教育带来启示和借鉴37六、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素养的方法1、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课程2、案例分析的作用3、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4、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5、在公众参与中接受教育6、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功能381、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课程学习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课程,是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素养的基本途径这门课程的学习要点是:(1)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了准确理解,有必要延展学习一些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善”、“公正”、“责任”等范畴有更深入的认识2)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问题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表现,有必要延展学习一些科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知识3)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对国内外的相关动态有基本的掌握,对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392、案例分析的作用案例(case)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经历的典型事件的完整陈述。

      案例分析需要先选择合适的案例,然后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展开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评价和决策案例分析不仅能考察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还能考察其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是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素养的主要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伦理知识水平和道德想象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自己发现和分析新的案例相关材料:(美)查尔斯 E 哈里斯等著: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王前、杨慧民主编:科技伦理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3、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中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既包括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品德高尚的科技专家的示范作用,也包括品德高尚的普通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示范作用科技人员的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与其科技成就有一定内在联系,但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有些科技专家在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缺点,但其科技伦理意识和道德行为值得敬重;有些普通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平凡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伦理素养和道德行为,都值得尊重和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宣传要实事求是,不要追求理想化和尽善尽美,更不能造假要注重道德模范的形象真实、感人、可亲可敬,真正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

      414、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养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内化为科技工作者自我的道德意识,并指导其科技实践的过程道德主体具有伦理意识,并不等于就会把伦理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因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道德主体逐渐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情感,并且由道德情感指引道德实践这就是中国古代讲的“知行合一”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典型引导、案例教学、媒体传播、社会评价等方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我国文化特色的养成模式,逐步解决当代科技工作者伦理意识和职业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424、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续)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需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如“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传统、“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传统、“经世致用”的技术与社会关系模式、“诚信治学”的学术伦理风尚,以及“致良知”的道德修养途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也需要充分利用国外的思想资源,包括国外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先进模式和经验,特别是结合案例教学培养“价值敏感性”和“道德想象力”等新思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意识养成的方法,主要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公德与私德的统一,科技工作者良知的形成,以及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中实践智慧的培养。

      435、在公众参与中接受教育近年来很多重大工程技术决策增加了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目的之一是保证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公平公正,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可以接受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的相关教育公众参与决策的关键是参与者具有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能发现其中的伦理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者代表公众的利益,本身就有不断提高自己伦理素养的责任要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主动咨询技术专家和伦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做好充分准备,并给予充分制度保障案例:2005年3月兰州学者张正春在京发现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意识到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由此引起争议经过召开听证会,环保总局要求全面整改446、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功能目前在国内外一些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医院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伦理委员会,参与学风问题审查、工程技术决策和医疗事故纠纷鉴定等方面工作这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通过制度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发挥各类伦理委员会的作用,可以使当事人和相关人群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各类伦理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对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开展独立、客观地调查,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参与伦理委员会工作的相关人员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经受利益博弈的考验,维护伦理原则,坚守道德底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