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苏教版.doc
5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材分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结构造型及碑面装饰设计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书写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2.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初步熟悉文章;◆ 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出示课本图片,学生观看,引起学生特别关注,引发思考观看图片,你有哪些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感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二、资料链接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瞻(zhān) 仰(yǎng)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镏(liú)金 上溯(sù) 五卅(sà) 不朽(xiǔ) 幅(fú) 天堑(qiàn) 镶(xiāng) 嵌(qiàn) 发髻(jì)2.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四、初读课文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正标题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2.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讨论、思考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五、重点分析1.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2.自读第一层(2—3节),有哪些发现?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①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
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②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③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④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3.品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4.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下面让我们精读7—10节,深入理解本文的重点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讨论后明确: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师生合作: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六、思考发现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七、课堂小结1.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2.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出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绕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的巨大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