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一剑_浅谈科伦巴博物馆设计.pdf
5页3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这首诗用来形容2009年普利斯策建筑奖得主彼得•卒母托再合适不过了那一种别样的执着与隐忍, 激情与渴望在捧起普利斯策奖杯的那一瞬间,被万众所瞩目,深邃的眸子里闪烁的智慧如迷一般耐人寻 味 游走欧洲,从华丽眩目的阿尔罕布拉到亲切质朴的珊娜特罗塞市政中心,从钢铁巨人般的艾菲尔铁塔 到迎风舞蹈的毕尔巴鄂博物馆,从如镜般折射历史的斯图加特美术馆到尝试着消解时空秩序的拉维拉特公 园,饱览了无数“世界建筑光荣榜”榜上有名的名家大作然而,时隔数月,每当我闭上眼睛回味,在那 些就像未剪辑的庞杂的电影胶片中,却始终有一个清晰而迷人的影像挥之不去:毫无装饰的砖砌墙壁上随 意的挂着几处方窗,真实的像孩童的眼睛;镂空的花砖墙像姑娘衣裙上的蕾丝;婆娑的树影丝丝落落地映 在灰墙白沙之间,静谧的像蒙娜丽莎脸上的微笑……这就是卒母托设计的科伦巴博物馆,一个如陈年红酒 般耐人品位的建筑,一种诱人屡屡想提笔赞美却又无法用语言描绘的意境 很早就想向大家介绍卒母托和他的科伦巴博物馆,无奈一直陶醉在它留给我的美好印象中,实在理不 出一条很好的逻辑或者一种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卒母托的作品。
近日拜读卒母托的著作,方 才慢慢领会到卒母托的建筑逻辑或者说是建筑原则是情感,是从建筑本身、建筑所处的环境、建筑师内心 迸发出的一种真实,是一种让人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到的愉悦正如他在书中所言:“when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found in the eating, as it were. That is the highest compliment of all. And I’m not alone among architects in feeling that in fact. It's an ancient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too, in writing, and in art. There's a good way of putting this that seems appropriate to me: the idea of things coming into their own, of finding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have become the thing that they actually set out to be. Architecture, after all, is made for our 十年磨一剑 ——浅谈科伦巴博物馆设计 Rub a Sword in 10 Years ——Discuss the Design of Crumba Museum国 萃 Guo Cui?建筑师手记国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 筑与技术研究所,博士生。
37use. It is not a free art in that sense. I think architecture attains its highest quality as an applied art. And it is at its most beautiful when things have come into their own, when they are coherent.” (其大意为:欣赏建筑犹如品味甜点,必须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它的美好这种品味不仅仅局限在建筑艺 术之中,这是一个存在于文学、书法等各种艺术中的古老传说对于我而言,每件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其自我 形成过程中的自然呈现而建筑是为我们服务的在这一点上,建筑不是一件自由发挥的艺术品,而是应用艺 术中的最高境界当一些事物是从它们自身迸发出来并且是合乎逻辑的时候,那才最美丽的 建筑自身迸发的逻辑,根据每个项目的特征在每一个卒母托的作品中的都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也使得卒 母托的每栋建筑都是唯一的在科伦巴博物馆中这种唯一来源于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历史解密,对城市生活的理 解,对建筑功能的拓展,对建筑材料的研究,对空间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细部的推敲。
科伦巴博物馆位于德国南部名城科隆,地处莱茵河畔的老城中心,吕布肯大街南侧,距离著名的科隆仅 1.5公里周边建筑为18~19世纪建造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除与科伦巴只有一个街区之隔的正在修缮中的圣玛 丽教堂之外,其它的建筑均为商业和居住功能建筑基地是一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教堂遗址据记载,这座 教堂最早兴建于公元6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教堂被废弃,仅有祭坛部分的一些残骸得 以保存到了公元11世纪,教堂原址复建为希腊十字的天主教堂13世纪,为了满足基督教对于教堂空间的 要求,加建为以拉丁十字式平面为主的基督教堂,是城市平民最主要的礼拜场所二战期间,教堂被炸,仅留 下部分残垣断壁d,这里就是科伦巴博物馆的基地选址在这样一个有丰富的历史背景的街区进行建设对于建 筑师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重复历史的风格未免会给人狗尾续貂的乏味,另类的时尚又无法演绎如此深沉的感 情卒母托的房子巧妙的避开了风格的纷争,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去符号化的建筑语言几个方盒子整齐而不 做作的堆砌在一起,没有形式化的修饰,没有刻意的迎合,更没有桀骜不驯的张狂,就像顽童在老爷爷的古董图1:科伦巴博物馆鸟瞰38书桌上把玩的积木,顽皮却从情感上让人觉得分外的融洽。
科伦巴博物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不仅仅是对历史尊重,还在于它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从公元6世纪开始, 科伦巴教堂都是科隆市民做礼拜的主要场所或许你拦下任何一个当地人向他打听科伦巴博物馆,得不到答 案但是当你提起科伦巴礼拜堂,他的脸上会立刻洋溢出自豪的笑容,将你带到这座建筑前卒母托在进行 设计时,为了让这座建筑以一位老朋友的姿态呈现在市民的面前,特意保留了延续了数百年的礼拜堂,这是 整个建筑西南角的一个小室入口处没有很明显的标志一处厚重的,似乎还带有着锈迹的栅栏式铁门将来 访者引入了一个似乎沉睡了几个世纪的建筑中虽然是新建,但是厚重的仿古砖墙、幽暗的祈祷室、狭小的 祭台上影影绰绰的烛光,侧壁上嗡嗡作响的管风琴……古老教堂的神圣与威严在此演绎的淋漓尽致到这里 来忏悔、做礼拜、听主教讲经是附近居民最主要的生活组成部分而在整座建筑中复原这样一个古老的宗教 场所,一方面是增强了整座建筑在市民中的共识性,另一方面也将一种真实的市民生活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展示在世人面前正如卒母托将市民们生活作为展品的一部分,他对于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与众不同的在卒母托看来, 科隆最为珍贵的展品不是名画、珠宝而是城市本身。
科隆城位于莱茵河畔,建于公元前38年,是古罗马帝 国的要塞,是德语地区最先繁荣起来的城市之一随着帝国的瓦解,德语地区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科隆慢 慢成为了德国南部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比周边的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等都要悠久科 隆古城内保留着比较完整18~19世纪的建筑,街道界面完整而不失生机这一切在卒母托看来都是城市发展 过程中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的博物馆除了常规展品外,专门为城市面貌设的展示设计了独特的空图2:生长在古老教堂上的科伦巴建筑展厅临街的部分开大窗,窗悬挂于墙外,从屋子向外望看不到窗框、也看不到墙体,感觉多走一部 就会走进那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画卷许多市民喜欢驻足窗前,久久地凝望着这个熟悉而又略显神秘的城市 卒母托在古老教堂的遗址处修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如果身临其境品味这个建筑会发现大窗、平屋顶、钢 结构的建筑与古老的教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卒母托为了选择一种与古老砖墙的颜色一致的材料,走访了数 家材料生产厂家,最后选定了一家瑞士工厂,专门为这栋建筑开发了一种新型砖这种砖通过控制烧窑时空气 的吸入量来达到调整颜色的目的砖的尺寸也与普通的砖完全不同这样三块砖的厚度加上灰缝的厚度正好是 老教堂石材的尺寸。
这样,在古教堂的遗址上加建新建筑,其衔接处协调、不突兀,上面建的新建筑就像是从 古老教堂遗址上生长出来的一样随着科伦巴博物馆这座建筑的建成以及被大家所认可,这家生产砖的厂家专 门将这种独特的砖命名为“科伦巴砖”,以此纪念材料厂家与建筑师的成功合作除此之外,为了达到与外部 环境和室内一层所展示的教堂遗址相协调的目的,博物馆的室内材料全部选用的素混凝土就连起结构作用钢 柱外面也是包裹了一层光滑细腻的混凝土建筑顶棚处,所有的管线全部被整体地隐藏在混凝土楼板中,从室 内看过去除了星星点点的几处烟感装置外,看不到任何设备铺设的痕迹 在空间品质的塑造方面,卒母托可谓是独具匠心一层展厅部分幽暗深沉展厅的三面外墙是用砖拼砌 起来的镂空的花墙阳光从花墙的孔洞射入并不明亮的展厅,斑驳地撒在几百年历史的古教堂遗址上,这让 观者似乎步入了一个时间的转换器,走入了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之中从一层过渡到二层展厅的是一个狭窄 而又悠长的楼梯建筑师在这个有充足条件进行自然采光的地方没有开设一个窗口,刻意营造一种深邃的空 间感受,一直到楼梯尽端小厅处,一扇大窗一下子将人的情感带回到了现代刚刚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站 在窗前,凝望这个鲜活的城市,此情此景引发了每一个到此参观者的感慨。
建筑通过巧妙的空间处理和光线图3:礼拜堂入口图4:窗前凝望城市风貌的参观者40图7:一层与二层之间的过渡空间图8:室外庭院图9:窗的细部图10:转角处的材料转换图11:墙面与地面的交接图6:一层展厅的设计,给观者以视觉上的愉悦,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再往里面走是几个常规展厅,波涛汹涌的心情略略得以缓 解走完展厅回到一层,可以进入一个室外的庭院,院子里白色卵石铺地,一处颇有后现代意味的雕塑卧在一侧,几 个极简单的椅子摆在墙根处,一颗高挺但枝叶稀疏的柏树随风摇曳,撒落在墙垣、椅背上点点的落影静坐在此,似 乎一切都变得静止了,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繁忙的车辆、更没有时刻刷新的电脑屏幕,似乎只有偶尔摆动的树枝 人的心灵在此处,得到了回归,回归到一种没有物欲的纯自然状态 科伦巴建筑的成功之处还有一点这就是细节的设计出生于瑞士的卒母托似乎比其他国家的建筑师更加理解“上 帝在于细部之中”,其建筑的整体品质就像精致的瑞士手表一样,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巧夺天工、耐人寻味为 了达到自然细碎的光影效果,镂空化墙的砌筑方式并非单元式的重复,而是卒母托亲自用手一块一块地排出来的为 了进一步明确空间的边缘与方向性,建筑所有的水平面(地板和楼板)与垂直面(主要指墙)之间的交接都留有2cm 宽的开缝。
为了达到博物馆与城市在视线上的连接,所有的窗框均采取悬挂于墙体之外的方式,门框也尽可能的将其 藏于墙垛之间在空间功能发生转折的地方,相应的也会有材料的变化……正如卒母托所言,品味他的建筑就像品尝 甜点一样,吃到口中的快感是对其最高的赞美科伦巴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亲临其中一点点的品味任凭再精彩的语言都无法描述卒母托建筑的精彩因为,它是用感情打动观者,每个观者置身其中都有不同的体 验这也正是卒母托的魅力、建筑的魅力之所在吧 科伦巴博物馆从1996年开始国际竞赛广泛征集方案到建筑建成,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正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图5:科伦巴砖与老教堂的石材交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