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表演学视域下广西仫佬族傩愿戏中人物角色研究.docx
9页戏剧表演学视域下广西仫佬族“傩愿戏”中人物角色研究 唐健清[摘 要]仫佬族是一个十分敬畏神灵的民族,其所敬奉的神灵多达36位依饭节是仫佬族祭祖敬天、感恩许愿的传统佳节在节日里仫佬族人通常会举行一系列祭拜神灵的仪式活动在依饭仪式中,依饭师公头戴神灵面具扮演成神灵进行表演,这是一种仪式戏剧,也称其为“傩愿戏”以戏剧表演学视角对依饭仪式表演特色进行探析:一是了解到神灵人物的诞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神话、传说故事的影响;二是认知到师公扮演神灵所赋予的神性离不开法器、面具、服饰等外表形态的映衬;三是深刻体会到师公扮演神灵其表演特征所显现的民俗特色[关键词]神灵;依饭仪式;角色扮演;面具在古希腊语中,“仪式”与“戏剧”两词有着相近的含义把握仪式与戏剧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知戏剧如果说表演是戏剧的本质特征,不难发现,仪式和戏剧这两个概念是交织的,乃至是重叠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仪式就是戏剧例如,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与中国傩仪存在着明显的表演因素与戏剧因素,如对神的形象扮演、对神的故事的情节表演等戏剧理论家格洛托夫斯基曾说:“当戏剧还是宗教的一部分时,它就已经成为戏剧了①仪式戏剧是以祭拜自然万物和祖先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动机取决于鬼、神观念的存在。
可以将鬼的灾害性‘魔力转化为神的保护性‘魔力,重建人与鬼神和平共处、天地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秩序②在依饭仪式中,师公每扮演一个神灵就象征着饰演一个人物角色可以说,这是一种仫佬族人集体举行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戏剧因此,也被称为“傩愿戏”一、人物角色塑造——诞生的历史渊源戏剧人物是戏剧表现的中心,是戏剧赖以生存的基础观众往往是通过演员所表演的人物来体验戏剧也就是说,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是戏剧的主要的媒介如果说戏剧的雏形即仪式戏剧是神话与祭礼相融合的产物,那么戏剧中的人物最初也是和神紧密联系的仫佬族人祭拜的神灵繁多以白标屯依饭仪式为例,族人敬奉的就有:白马姑娘、梁九官、吴帝、鲁班、土地神、盘古、公太爷等36位神灵人物这些神灵人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类共有祖先,如盘古、神农、女娲等;第二类是民族祖先,如梁九官、白马姑娘、牛哥、梁王、吴王等;第三类是家族祖先,如依饭公太爷36位神灵人物的诞生与仫佬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神话、民族传说息息相关一)源于自然环境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仫佬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偏北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阳光充足,雨水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其境内有耕地小片状四处分散,适合农耕地理环境的适宜给仫佬族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不难发现,仫佬族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很多,有稻谷、玉米、红薯、芋头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等其次,从仫佬族历史来看,仫佬族先民是中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很早就生活于岭南一带,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开发岭南、建设岭南,他们为稻作文化作出了贡献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不断传入,仫佬族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和种稻、养牛,牛耕技术得到了推广到明代,仫佬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荒地、田亩开辟有所增加仫佬族人开始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铁制农具主要有犁、耙、锄头、刮子、锹、镰刀等,并且普遍用黄牛、水牛耕作由此而知,仫佬族人崇拜的如牛哥、神农、盘古等神灵就与仫佬族先民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农耕生产息息相关这些神灵人物的诞生表达出仫佬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感恩,族人感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使他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源于神话、传说故事仫佬族人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在他们崇拜的36位神灵中除了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神灵源于流传在族内的神话、传说在古希腊文中,“神话”一词意为想象的故事,叙述或情节。
或者说,神话就是原始人类根据主观想象创造的关于神的故事在仫佬族社会,族人崇拜的神灵如婆王、雷神就源于仫佬族《婆王神话》和《伏羲兄妹的传说》《婆王神话》主要讲述:仫佬族人认为婆王掌管着一座花山,人是婆王花山上的花她把花送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送红花是女孩,送白花是男孩花山上的花长得茂盛,人间的小孩就身体强壮花生了虫,人间的小孩就生病、有难人死了灵魂就会回到花山上,婆王再送给其他人,这个人便到别家投胎去了《伏羲兄妹的传说》是关于洪水遗民的神话主要讲述:伏羲有两位凶猛的兄长想吃雷神的肉,于是设法将雷神抓获囚禁在稻谷仓里,并安排伏羲兄妹看守雷神口干舌燥了,伏羲兄妹便用西瓜渣让雷神服下,雷神吃了以后,浑身有力,轻而易举地逃了出来逃走时他还拔下自己的门牙送给伏羲兄妹,让他俩拿到后花园种下不久后,下了很长时间的暴雨,所有人类都被雨水淹死了伏羲兄妹因为种下了雷神送的门牙,长出了个大葫芦,他们俩躲进了葫芦里,才幸存了下来最后,伏羲兄妹结为夫妇,生下了一个肉团,他们将肉团切成肉末分撒各地结果,肉末全变成了人,从此大地上又有了人类仫佬族人还将这种神话故事直接反映在其“依饭唱本”中的《婆王唱》《雷王唱》里由此可见,仫佬族敬奉婆王、雷神等神灵,一方面是感激婆王、雷神赐予他们生命,使族人得以传宗接代;另一方面也是祈佑婆王、雷神使他們安居乐业,尤其是其子孙后代可以祛病消灾,健康成长。
传说人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民间社会的传承中不断重复、不断增殖的创造,是人类集体精神、集体想象和集体记忆的凝聚除了婆王、雷神等神灵来自仫佬族神话故事之外,白马姑娘作为仫佬族人最信仰的神灵之一,其诞生则源于仫佬族社会中的传说在仫佬族民间,相传有一年,在族人生活的地方,一头凶猛的神狮经常出来攻击牲畜和族人,并且肆意毁坏庄稼,正当族人不知所措时,突然出现一位骑白马的女子,她法力无边,面对神狮的凶猛袭击,她拿出弓箭便迅速将其射死不仅如此,她还从神狮嘴里取出几线谷穗送给族人,帮助族人进行水稻种植;她用芋头、红薯制作成水牛、黄牛送给族人,帮助族人耕田犁地;她将自身的十八般武艺传授给仫佬族青年,提高族人防身技巧,帮助族人免于再次受到猛兽的伤害从那以后,仫佬族人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年年都有丰收时至今日,为了纪念白马姑娘的功德,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博物馆里还供奉着白马姑娘的神像所以,在仫佬族人心中白马姑娘就是守护他们生命安全的英雄族人便把白马姑娘的英雄事迹反映在“依饭唱本”中的《白马唱》里,以此表达他们对白马姑娘的敬畏和感恩二、人物角色扮演——外表形态观照从戏剧发生学的角度看,戏剧的雏形往往需要通过其原始意象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戏剧的这种原始意象离不开道具和布景所构成的情境。
因为戏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演员的动作表演以及道具的使用、服饰的佩戴极具象征意义,观众便能够从中真正领悟戏剧所散发出的整体韵味在依饭仪式中,师公通过使用法器、头戴面具、身着法衣等进行表演,不仅可以彰显神灵的法力无比,再现神灵教导族人生产生活、传授知识的场景,还可以将依饭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族人,给予族人思想一次强烈的震撼在农村,仪式戏剧深受宗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宗教功能仫佬族的宗教信仰应该源于古代的占卜祭祀活动,“大约在明朝前期,梅山教(道教中的一个派别)传入仫佬族地區,与仫佬族巫教结合”①依饭仪式的中心内容便是做“依饭道场”,做依饭道场的师公来自梅山教不难发现,师公进行表演时身穿的服饰、使用的法器等都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一)法器在广西,壮、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均信奉梅山教而梅山教则源于道教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巫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义理可能不是最严密精湛的,但是它的仪式却非常繁复,在我国民俗生活中影响甚为广泛而深入在道教体系中,中国民间巫术的巫技、巫法以及法器,均被道教所运用特别是一系列驱鬼避邪、捉妖治蛊、呼风唤雨、招魂送亡等仪式行为更是成为道家极其常见的活动。
在依饭仪式中,师公进行仪式表演时所需要使用的法器就有法螺、法剑、标枪、法棍、法鼓、法锣、钹等多种1.法螺法螺又称“海螺号角”在白标屯依饭仪式中,师公每扮演一个神灵角色前都会吹号,象征着神灵已经附体,在进行表演时也会时不时吹号,以此来表示所扮演的神灵正在发号施令,帮助族人解难2.法剑法剑又称“七星剑”,由铜制成,分为剑身与剑圈两部分,剑圈串有七个圆形铜钱,故称“七星剑”七星剑是师公在进行表演时必不可少的表演工具,主要作用在于驱赶妖魔与瘟疫但是,师公在仪式各个程序表演时使用七星剑的含义却各不相同以白标屯依饭仪式为例,在安坛程序中,师公在面具以及其他法器前挥舞七星剑进行画符,意为开光;在唱神程序中,师公扮演“鲁班”神灵角色时,则用七星剑进行“砍树”“磨制刀具”等表演3.法枪法枪也是依饭师公进行仪式时常用的表演工具,由木制成,枪头系有红绳,以此表明这是具有神性的器物以白标屯依饭仪式为例,法枪主要在唱神程序时使用师公扮演“梁九官”神灵角色时用法枪表演刺杀猎物,扮演“牛哥”神灵角色时则用法枪表演驱赶牛进行耕田犁地4.法棍法棍也是师公在进行表演时常用的工具之一通常情况下,在仪式中,师公会使用法棍来做神灵的拐杖、武器或者赶牛鞭。
以白标屯依饭仪式为例,在唱神程序中,师公扮演“公太爷”神灵角色时,则使用法棍当作方便自己行走的拐杖,“公太爷”拄着拐杖来到承办仪式的户主家,以此表示亲临现场看望牵挂他的族人后代师公扮演“鲁班”神灵角色时,则使用法棍当作被砍伐的树木,用七星剑对其进行砍伐,砍下树木后,则用来给族人架桥师公扮演“婆王”神灵角色时,则使用法棍当作桥梁,寓意沟通神界和人界的平台,“婆王”则手拿红、白两种颜色的花纸在桥上走来走去,寓意“婆王”背着孩子过桥,象征“婆王”可以使本民族人丁兴旺5.法鼓、法锣法鼓也称“神鼓”,用牛皮制成法锣也称“神锣”,用铜制成在白标屯依饭仪式中,师公在扮演各位神灵角色进行表演时,会使用法鼓、法锣进行有节奏的击打,以此来彰显表演的神圣性6.法钹法钹是一种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状是中间隆起的圆片在石围屯依饭仪式中,师公在唱神程序时会一边吟诵唱词,一边击打法钹尤其是在合兵程序时,师公会边击打法钹,边进行依饭傩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得整个仪式极具观赏性二)面具在戏剧表演中,面具的使用极具象征意味它是原始人类想象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的原始文化,是人类原始文化的物化形态面具的这种象征意象,从一开始就与宗教性的巫术礼仪结合在一起,它是在仪式活动中,人们戴上面具装扮成鬼神来进行祭祀活动。
在依饭仪式上,一个面具象征着一个神灵师公在进行表演时只有戴上神灵面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神灵的法力才会施展开来,依饭仪式的作用也得以生效可以说,没有面具就没有神,没有神,仪式就进行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面具的使用对于整个仪式表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而师公头戴的面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木制的,另一种是纸制的在石围屯依饭仪式中,师公使用的是木制面具但是,谢宗厚师公在进行表演时并未戴面具,而是将36个木制面具悬挂在祠堂两侧36个木制面具形态各不相同,各具神性在白标屯依饭仪式中,银联相师公进行表演时则头戴面具,而他使用的面具是自己手绘的纸制面具面具在表演时主要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在请圣程序时,师公左手拿所要请的神灵面具,右手拿七星剑对其面具挥舞画符,以示开光唤神;二是在唱神程序时,师公在其头部用红绸捆绑着面具,以示神灵附体;三是师公在吟诵唱词时,双手拿起所唱之神的面具左右挥舞,以示敬神三)服饰师公在进行仪式表演时都要身穿法衣,以此显示仪式的神圣性齐如山云:“此乃道士作法时所穿,各種颜色均可,前后身均见方,无袖,下摆与袖宽相等,长及足,中开缝挖领,周身宽边,中绣八卦、仙鹤等花纹,与现在道士所穿无异,如《青石山》王老道即穿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