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良渚文明兴衰浅析【精品资料】.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3926413
  • 上传时间:2021-10-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1.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良渚文明兴衰浅析赵钦作者简介:赵钦,女,1989—,在读硕士(学号51110801036)自然地理学专业,地貌与环境研究方向E・mail: cathy890926@ (华东师范犬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本文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变化,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良渚文化的兴衰良渚文化时期 是全新世中期,气候相对比较温凉干燥,海平面相对比较低的时期,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环境全新世晚期暖湿气候,造成江河湖泊高水位或海侵,使该地区成为水泽环境,导 致良渚文化消失关键词:良渚文明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全新世0引言1936年,施听更和何天行先生等老一辈考古专家,在杭州东北约15 km的余杭良渚镇岀土 文物中首先发现了良渚文化,以后考古T作者陆续发现大量良渚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良渚 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广大地区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BP, 良渚先民在那里生息繁衍了 1000多年,当时已经掌握了用石犁种水稻,川麻和丝编织衣裳,制 作精美的黑陶作为生活器皿,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中,在夯建的土堆高台上构建了雄伟的宫殿, 尤其是大量雕琢精致的玉器,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令世界为Z震惊。

      但是处于同时代 最发达文化Z—的良渚文化在距4000a BP左右突然衰退消失,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和争论1全新世气候及良渚文明1.1全新世气候全新世(Holocene)也称为冰后期(Postglacial),始于距今10.0-11.Oka BP在欧洲,全新 世通常被分为北方期(10.25〜7.40kaBP)、大西洋期(7.45〜4.45ka BP)、亚北方期(4.45〜2.45ka BP)和亚大西洋期(<2.45kaBP)大量研究表明,全新世绝非是一个稳定的温暖期,期间存在 频繁的冷暧波动Denton等研究了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认为全新世有4次寒冷期,平均降温幅 度从1〜2C到5〜6C不等,其持续时间只有数百年⑴Sandweiss等研究表明,5.5ka BP前后气候 转变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最为显著的气候变化2—这一时期ENSO气候重新开始活动, 并影响从美国西部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西北部广阔的太平洋地区,全新世最适宜期停 止活动的阿尔卑斯山冰川在5.3ka BP前开始发冇Bond等对海洋沉积的研究揭示,全新世曾经 发生过6〜7次冰筏事件3】全新世始于10ka BP左右,以末次冰期结朿气候转暖为标志,期间气候存在冷暖波动。

      在 沿海地区,气候的冷暖波动与海平瓯升降密切相关末次冰期海平面普遍下降,全新世海平面 波动上升中全新世(7.5〜3.5kaBP)是全新世最暖时期,海平面上升迅速,并在6ka BP时接 近现今海平面⑸其后,海平面囤绕现今海平面上下波动而良渚文化就消失在中全新世中期向 晚期过渡的时期1.2良渚文明兴衰的争论当今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对于人 类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浙沪苏有漫长的海岸线,考古文化类型多样其中,良渚 文化非常灿烂,但在繁荣一千多年示却突然消亡关于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存在诸多争论,吴文祥等&可认为4ka BP左右的气候突变等环境 灾变因了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或终结,这次气候突变事件也加速了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 志的中华文化的诞生;Yu等⑼、张明华〔⑼等认为4ka BP左右的洪水事件是导致良渚文化消亡 的主要原因,洪水说也得到了地质证据⑴切和历史传说的支持任振球冋则认为4ka BP是白然 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又称为“夏禹宇宙时期”,且短时间内的持续严寒、特大地震、水旱灾 害频频发生,使良渚文化走向了消亡方酉生网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是由“禹会群臣于会稽山, 防风氏示至,禹杀而戮之‘造成的。

      朱建明〔①则认为4ka BP左右太湖流域的大灾、大疫是导致 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而爆发性大疫是主要原因然而反映气候突变的重要信息载体—— 海平血则是反映沿海地区气候突变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升降或波动直接导致文化的更迭演进 那么在4kaBP的良渚文化与海平面变化是否存在这一定的关系,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入手,来 探讨良渚文化兴衰与海平血变化的关系2良渚文化的特点2.1良渚文化的分布良渚文化集中分布的太湖流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地理位置30〜32讥、 11910^12155zE,流域面积为3.65万kn?,平原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5/6该区域地处东亚季 风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北缘,盛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 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雨丰沛年平均温度为14.9〜16.2C,年降水量为1000〜1400mm,但年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5〜9月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知,良渚文化分布较为广泛,环太湖流域的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 等地都有分布(见图l)o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北至苏北、鲁南地区,南至浙江的宁绍平原,东 及太平洋西海岸的舟山群岛,西达皖、赣境内问。

      图1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⑹Fig. 1 Distribution of Liangzhu culture sites in the Taihu region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的经济生活模式是以稻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得不 靠聚居生活来获得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而良渚文化遗址在广阔的太湖流域连片成串集中分布 于局部区域,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有着相当的关系良渚先民往往选择濒临水源、适宜稻作农 业、又能较易捕获猎物的地带居住,所以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太湖的东、南和北面平 原地带,而在此地域内的遗址成块分布则说明遗址集中分布区Z间的古地理环境,可能不适宜 先民居住2.2良渚文化时期海平面变化于世永等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4C年代频率变化等的研 究,推断在太湖流域4.5〜4.0ka BP为低海面期切王富葆和朱诚等也得出了 4.5〜4.0ka BP和3.0ka BP前后海面较低,3.8〜3.5ka BP为高海面,变动幅度为3〜4 m的结论〔册⑼如表1所示,中国东部地区6.0ka BP以前,海平面的升降幅度较大;从6.0kaBP以来,海 平面的升降量明显减小,但仍存在波动。

      从表1可以看到,良渚时期海平瓯经历了一个下降再 上升的过程良渚文化初期到良渚文化中期,海面逐渐下降,到4.5kaBP左右海面到达最低值 随示海面迅速上升,到良渚文化末期,海面有3.8 m升幅〔錮,和太湖流域研究结果相一致表1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升降运动波动数据〔列 Tab」The Sea level wave data during Holocene in eastern China峰值年代(kaBP)9.78.68.38.07.06.05.54.53.53.02.5海面高程/m-15.0-1&7-9.3-12.1-5.5-7」0.2-3.70.1-2.40升降幅度/m-3.79.4-2.86.6-1.67.3-3.93.8-2.52.4有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面变化特点进行总结,也提出在7.0〜6.5kaBP,海面较高;6.3〜5.6kaBP,海血较低;5.2〜4.9ka BP为报高海面,比现在约高2 m; 4.57.0ka BP为低海血期 [21]o可见,在良渚时期,特别是晚期,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低海面综上所述,良渚文化时期的气候环境迅不稳定的海平血存在高低变化,早、晚期海平曲 高,中期海平面低;温度和降水也存在波动,特别是中晚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太湖流域 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出现洪涝灾害。

      因此,良渚文化虽然发冇于全新世大暧期,但其环境背景并 不是稳定温暖湿润环境,相反为不稳定、干湿波动频繁的气候环境3良渚文明兴衰与环境演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木条件,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 历史中依托环境的力量创造和延续的文化景观既是一种空间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良渚 文化史无疑是一部人地共扼发展的彷史但在史前社会,史前文化并非沿着人统治白然的方向 发展,更多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制约,从纵向方面(良渚文化与其前期、后期文化及自 身文化分期的比较)和横向方面(良渚与同期的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的比较)的研究都证明 良渚文化类型是全新世环境演化的肓接反映3.1良渚文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白然环境的变化与区域考古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 [2-3,22-23]海平面变化作为沿海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可能成为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驱动力,而 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则是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处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文明带,紧靠长江三角 洲前缘的良渚文化的演替过程对5.37kaBP时期海平面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1)浙沪苏地区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7kaBP期间海平面升降有看密切的关联。

      期间“海面下降一低海面一海血M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 程,反映出史前文化演变与自然环境变化Z间的良好耦合关系2)良渚文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5.3〜4.9kaBP,海平面处于高 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Z温暧湿润的气候,利于良渚文化的兴起 4.97.3kaBP,进入低海面时期,环境相对稳定,遗址数量增多,遗址规模扩大,稻作农业和手 工业相继发展,产生社会等级分化,文化发展渐渐进入繁盛期4.3〜4kaBP,海平面冋升,渐渐 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水域扩展,水环境异常,加2 4ka BP前后的降 温事件等环境灾变因子,使得良渚文化迅速衰落和解体3.2自然环境对于良渚文化的控制虽然良渚文化被许多研究者看作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但毫无疑问,该时段人类的生存和文 化的发展依然是环境的产物良渚文化分布发育地区属于临海的三角洲平原地形,河网密布,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随海 平面升降和气候的干湿变化而变化因此,良渚时期先民的经济生活模式是以稻作为基础的农 业经济,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得不靠聚居生活来获得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环境的不稳定性导 致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往往择水而居但在良渚文化发展分布的区域多为水乡泽国, 特别是在高海平血时期和洪水期,人类不得不选择相对高耸的地形居住这从良渚遗址的台城 建筑风格可以得到证实在气候凉干的中期,良渚文化空前緊荣干凉的气候和低海面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小 河湖干涸,沼泽、水域缩小,原先被淹没在水中的土地大片出露,先民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展 根据Willima等的研究,东西太湖在全新世早期分属两个不同的水域,至少在全新世中期还未连 成一体东太湖白形成以来一育•处于淡水环境;西太湖在5.0ka BP由咸水变为淡水湖泊,湖水 性质的变化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约水环境的变化引发植被的演替,常绿阔叶林逐 渐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替代,水生生物减少,人类大力发展农业而干凉的气 候也不利于疾病的流行和传播,因此,良渚文化发展达到最高峰到了良渚文化晩期,在4.0ka BP左右,气候又一次转暖,海平面逐渐上升,东、西太湖连 通,太湖统一水体形成良渚人大部分沿水的生活聚落重新陷入一片汪洋,同时由于太湖流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地处高处的良渚聚落也频频遭受洪水,设施被摧毁,良渚先民赖 以生存的农耕之地更是长期处于水患之中,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文化衰落。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早期的遗址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太湖北部,晚期则大量出现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