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校本教研应做到.doc
4页开展校本教研应做到开展校本教研应做到““五突出五突出””【摘要】校本教研活动已逐步兴起,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应做到:紧扣新课改理念,坚持自我反思,开展课例研究,实施课题研究,创新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关键词】校本教研 做到 “五突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即“校本研究”活动,已逐步兴起但笔者下乡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呢?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五方面工作一、紧扣新课改理念,校本教研的灵魂校本教研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研制度,必然根植于新课程,服务于新课改,新课改理念自然贯穿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始终,是校本教研的灵魂因此,开展校本教研,就应牢牢紧扣新课改理念首先,学深学透新课改理念要反复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刻领会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改革思路,悉心领悟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内蕴,再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进行对照,找出差距,找到契合点,完成理念的意义建构其次,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理论要用新课改理念来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理论,体会、掌握校本教研策略,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再次,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校本教研工作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要时时紧扣新课改理念,用新课改理念审视、反思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新课改理念分析问题,再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自我反思、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校本研究活动,努力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话,逐步把新课改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二、坚持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基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之中,同伴互助以自我反思为前提,专业引领以自我反思为基础,依靠自我反思发挥作用,勿庸置疑,自我反思是核心中的核心,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因此,开展校本教研,就应注重自我反思首先,树立自我反思的意识自我反思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也是名师与庸师之间形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觉树立自我反思的意识,坚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努力向“名师”走近其次,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每位教师都能做到,只不过反思的深浅程度存在差异而已,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反思,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养成习惯,自我反思的质量和深度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再次,掌握自我反思的方法要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着眼,从教育教学的成功之处、疏漏之中、教学效率、学生反馈情况等角度入手,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乃至教学细节,进行推敲质疑,全面深入地冷静思考,归纳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探寻改进策略,发现某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反思、研究,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教学效能的不断提高三、开展课例研究,校本教研的载体课例研究,就是以一个人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载体实施课例研究,首先要正确选择课例用作研究的课例,不应是优质观摩课,也不是应付评估的“做秀”课,而应是常态课,即自己平时的上课或听课,通过对这些常态课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次,善于发现问题要通过对常态课的反思,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平常的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既可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采用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也可预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发现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
再次,进行合作设计对发现的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事,特别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进行沟通,需要与教研人员对话,更需要在集体讨论中迸发教学灵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设计接着,实施教学设计围绕课例问题,可采取“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活动形式,将合作完成的“教学设计”实施于课堂,通过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感受和检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形成教学案例实践结束后,再回头反思整个进程,在此基础上,撰写教学案例,总结自己在设计和实施中的感受与体验,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生发新的疑问和困惑,然后再推广自己的经验体会,从而引导更多的教师有效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四、实施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的核心课题研究,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向深层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1、发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本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确立研究课题应以教学实践为主要源泉,从教学中的小处着眼,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对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再结合新课改理念对其进行修订、提炼,去伪存真,筛选、确定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通常可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潜心钻研,寻找解决策略首先,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确定后,要制订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预期成果,以及组织管理、人员、设备、经费预算等诸多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总体谋划然后,实施课题研究采取观察、调查、测验、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等途径,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进行一系列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探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由于课题研究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需要研究型教师主持,骨干教师合作,更需要专家引领和帮助,共同协作,深入研究,逐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3、总结经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时,需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有效策略,在理性反思的前提下,在反复提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教学验证,逐渐积淀经验,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再加以总结推广,并在应用中再进行反思、研究、改进和发展,做到课题研究从教学中来,再到教学中去,更好地服务、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五、创新管理制度,校本教研的保障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校本教研有了制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首先,不断创新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要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学习培训制度、联片教研制度、中心发言人制度、教研活动报告制度、教研员抓片包校制度等管理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其次,创新推进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校本教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活动中,要整合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形成开展校本教研的整体合力;要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奖励研究成果;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信心,逐步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