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讲秦汉以降的传统哲学.ppt
29页第四讲第四讲 秦汉以降的中国传统哲学n n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反映着时代精神,因此一定时代的哲学总会给该民族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先秦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汉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传统哲学也处于不断流变之中第一节第一节 汉代经学汉代经学n n一、经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学的产生与发展n n经学是阐述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问经本义是指丝织物的经学是阐述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问经本义是指丝织物的纵线,引申为书籍的涵义把重要的书籍或者文章中的提纵线,引申为书籍的涵义把重要的书籍或者文章中的提纲部分称作经,以区别于一般书籍和其他部分纲部分称作经,以区别于一般书籍和其他部分n n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董仲舒,河北枣县广川镇人,早年研究河北枣县广川镇人,早年研究《《春秋春秋. .公羊传公羊传》》,做过博,做过博士在《《对策三对策三》》中提出中提出“ “《《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不同,是以上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邪僻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 ”汉武帝采纳了其意见,同时也采纳了公孙弘设立五经博士汉武帝采纳了其意见,同时也采纳了公孙弘设立五经博士的建议至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建议至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经经” ”成为儒家经成为儒家经典的专用名词汉武帝以通经作为选拨人才的标准典的专用名词汉武帝以通经作为选拨人才的标准n n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n n1 1、今文经学:今文经是汉代学着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今文经学:今文经是汉代学着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汉代通行的文字记录,大都没有先秦古文书本,而由战国汉代通行的文字记录,大都没有先秦古文书本,而由战国以来的学着口耳相传,到汉代才一一写成定本研究今文以来的学着口耳相传,到汉代才一一写成定本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重在阐述经的学问称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重在阐述《《六经六经》》中包含中包含的微言大义,经常结合现实讨论,主张天人感应说,表现的微言大义,经常结合现实讨论,主张天人感应说,表现出浓厚的神学色彩。
这种研究方法中臆解经文,以合己意,出浓厚的神学色彩这种研究方法中臆解经文,以合己意,是一种是一种“ “六经注我六经注我” ”的注经方法的注经方法n n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天人合一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的思想,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 “天命论天命论” ”,并吸,并吸收阴阳家的五行学说,认为收阴阳家的五行学说,认为“ “天天” ”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自然的变化和社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兴衰都是天的意志决定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会的兴衰都是天的意志决定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n n“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n n“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人是天的副本,是宇宙的缩人是天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影,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所谓的依据,提出了所谓的“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并且将封建社会的统,并且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宇宙的基本法则。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治秩序神圣化宇宙的基本法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武帝之后,讲究阴阳灾异的迷信色彩越加浓厚汉章帝汉武帝之后,讲究阴阳灾异的迷信色彩越加浓厚汉章帝时的时的《《白虎通义白虎通义》》是一部把儒家经学与谶纬迷信揉和解释是一部把儒家经学与谶纬迷信揉和解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的封建法典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的封建法典n n2 2、古文经是战国时期用秦以前的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古文经是战国时期用秦以前的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研究古文经的称作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在考究史实,典研究古文经的称作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在考究史实,重视重视《《周礼周礼》》、、《《左传左传》》,因而向阐述古制,研究古文字,因而向阐述古制,研究古文字的发展方向,表现出比较古朴的学风郑玄是一个融合今的发展方向,表现出比较古朴的学风郑玄是一个融合今古文经学的大师古文经学的大师第二节第二节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n n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以援道入儒、以道解儒的方式实现了儒道合流,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新的一页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形成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拓展期;以元康、郭象为代表的成熟期。
玄学主要围绕名教与自然、有无、言意等论题展开形而上学的诉求,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较高的思辨水平n n一、玄学的兴起n n玄学之玄出自老子,《老子》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有《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为“三玄”n n玄学的产生首先是因为名教的危机儒家经学的谶纬化发展难以为统治者服务,需要寻找新的思想武器第二是政治上的混乱,士人避谈政治,因此崇尚玄学的清谈,逃避现实第三,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积淀n n二、名教与自然二、名教与自然n n玄学的兴起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玄学的兴起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n n1 1、名教本于自然:王弼是第一个明确从本体论上为名教、名教本于自然:王弼是第一个明确从本体论上为名教寻找根据的思想家他认为名教的危机是由于只重视形式寻找根据的思想家他认为名教的危机是由于只重视形式的缘故,所以要崇尚仁义,抓住根本王弼把道和名教的的缘故,所以要崇尚仁义,抓住根本王弼把道和名教的关系,看成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系关系,看成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系n n2 2、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n n嵇康首先公开对名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名教并不是出于自嵇康首先公开对名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名教并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当权者为控制人心然,而是当权者为控制人心“ “造立造立” ”出来的,是不符合人出来的,是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
嵇康的自然本性的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主张就是要抛的主张就是要抛开俗世的干扰,而达心灵清静开俗世的干扰,而达心灵清静n n3 3、名教即自然:郭象名教即自然,就是要融合儒道,达、名教即自然:郭象名教即自然,就是要融合儒道,达到外在功名与内在精神的合一他认为,仁义之类的道德到外在功名与内在精神的合一他认为,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都是人性自然的一部分,社会规范和人的本性之间不规范都是人性自然的一部分,社会规范和人的本性之间不存在截然的鸿沟在现实世界里,只要人们能够存在截然的鸿沟在现实世界里,只要人们能够“ “各按其各按其性性” ”,按照名教的规范行事,就能各尽其性,获得精神的,按照名教的规范行事,就能各尽其性,获得精神的自由n n三、有无之辨三、有无之辨n n1 1、贵无论:何晏、王弼王弼将无看成是宇宙万、贵无论:何晏、王弼王弼将无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物的本体,“ “道道” ”即是对即是对“ “无无” ”的称谓,的称谓,“ “道道” ”是万物遵循的原理与法则,道的是万物遵循的原理与法则,道的“ “寂然无体,不寂然无体,不可谓象可谓象” ”即是无,以道称无,无的本体意义得以即是无,以道称无,无的本体意义得以彰显。
无是本,是不可言说的对象,而有是末,彰显无是本,是不可言说的对象,而有是末,是万物的形状是万物的形状n n2 2、崇有论:裴頠(、崇有论:裴頠(weiwei)), ,河东闻喜人在有无的河东闻喜人在有无的关系上,主张关系上,主张“ “有非生于无有非生于无” ”,而是,而是“ “有自生有自生” ”n n3 3、独化论:郭象认为,万物不是由虚无产生的,、独化论:郭象认为,万物不是由虚无产生的,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自有但是万事万物作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自有但是万事万物作为有是一个不断变化,为有是一个不断变化,“ “化尽无期化尽无期” ”的过程,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中,“ “有有” ”就变成了就变成了“ “无无” ”,有无达到,有无达到了统一n n四、言意之辨四、言意之辨n n1 1、言不尽意:语言在表达人的思想时是有局限的,、言不尽意:语言在表达人的思想时是有局限的,是不可能完全表达思想的全部意思王弼认为,是不可能完全表达思想的全部意思王弼认为,言者所以在意,要用言和象来把握意要寻言观言者所以在意,要用言和象来把握意要寻言观意,得意忘言意,得意忘言n n2 2、言尽意论:欧阳建认为,言词的产生就是用来、言尽意论:欧阳建认为,言词的产生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而且言词是能够完全表达出思想的。
表达思想的,而且言词是能够完全表达出思想的辨别形形色色的事物,需要用不同的名,阐发思辨别形形色色的事物,需要用不同的名,阐发思想也需要用语言,并且名言既要把事物固定下来想也需要用语言,并且名言既要把事物固定下来加以认识,又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迁,所以名加以认识,又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迁,所以名言是人们为了辨别事物和交流思想而制定的言是人们为了辨别事物和交流思想而制定的第三节第三节 隋唐佛学隋唐佛学n n自两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固有思想接触、碰撞与融合,最终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宗派,这些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其中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教相融合n n一、佛学的传入n n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约与孔子同时,原为毗悉达多,约与孔子同时,原为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因他不满婆罗门教,且又对人生的生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因他不满婆罗门教,且又对人生的生老病死诸种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终觉悟成道,信老病死诸种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终觉悟成道,信徒尊其为释迦牟尼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立佛教为国家,徒尊其为释迦牟尼。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立佛教为国家,并派遣传教士到中亚、西亚传播佛教,使之扩展为一种世并派遣传教士到中亚、西亚传播佛教,使之扩展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界性宗教n n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和南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和南传(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等)两个路向北传传(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等)两个路向北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南传以小乘佛教为主秦汉佛教在中亚以大乘佛教为主,南传以小乘佛教为主秦汉佛教在中亚各国流行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西汉各国流行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西汉末年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臣依存首次将佛经传入中国,末年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臣依存首次将佛经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明帝派蔡愔、秦景到印度访求佛法,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明帝派蔡愔、秦景到印度访求佛法,带回印度僧人迦叶莫滕和竺法兰第二年建白马寺,翻译带回印度僧人迦叶莫滕和竺法兰第二年建白马寺,翻译佛教经典佛教宣扬慈悲普渡、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佛教经典佛教宣扬慈悲普渡、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为只要依法修行,便能脱离苦海,进入为只要依法修行,便能脱离苦海,进入“ “常乐我净常乐我净” ”的涅的涅槃境界。
槃境界n n两汉、三国时期是佛学的初传时期,这时佛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儒教思想和道教思想而得以缓慢发展此时对于佛教的概念是以《老子》、《庄子》、《周易》等典籍对相关概念进行比附虽然有助于理解佛教,但也难免产生歪曲佛典之愿意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诸多佛教学者不满佛学对传统文化的过渡依赖,而提倡自由之僧肇的《肇论》代表着般若学的高峰n n隋唐时代,佛教更加扶摇直升,臻于鼎盛隋文帝杨坚自幼生长在尼寺,笃信佛教统一全国后下诏建立国家大寺院(大兴善寺),在五岳胜地各修寺院一座仁寿年间,全国兴建舍利塔一百多座唐武则天时佛教更加兴盛n n二、佛教宗派二、佛教宗派n n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时期,也是佛教的中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时期,也是佛教的中国化时期佛教宗派的鼎立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之一佛教宗派的鼎立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之一n n1 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创立的宗教宗派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创立的宗教宗派龙树尊为初祖,慧文是二祖,三祖慧思其实慧思才是天龙树尊为初祖,慧文是二祖,三祖慧思其实慧思才是天台宗真正的奠基人主要依据的经典是台宗真正的奠基人。
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法华经》》天台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止观说止观说” ”、、“ “圆融说圆融说” ”和和“ “性具善性具善恶说恶说” ”n n2 2、三论宗:创始人吉藏,三论宗以、三论宗:创始人吉藏,三论宗以“ “三论三论” ”而得名即而得名即《《中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二门论》》和和《《百论百论》》,他们都是印度大乘,他们都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纲领性文件隋炀帝大业四年,吉藏完成佛教中观学派的纲领性文件隋炀帝大业四年,吉藏完成其佛学体系的纲领性著作其佛学体系的纲领性著作————《《中论疏中论疏》》、、《《十二门论疏十二门论疏》》和和《《百论疏百论疏》》,标志三论宗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标志三论宗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n n3 3、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其思想体系更多的来源、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其思想体系更多的来源于印度,体系更加严谨和完备于印度,体系更加严谨和完备 “五种姓说五种姓说” ”是是其重要理论其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种姓:其重要理论其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种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和无种姓。
此五种种姓证得的果位不同前三姓和无种姓此五种种姓证得的果位不同前三者分别可以征得罗汉、辟支佛、菩萨,不定种姓者分别可以征得罗汉、辟支佛、菩萨,不定种姓“ “可上可下可上可下” ”,无种姓无善根种子,永不可成佛无种姓无善根种子,永不可成佛n n4 4、华严宗:法藏是其创始人华严宗以、华严宗:法藏是其创始人华严宗以“ “一真法一真法界界” ”即真如佛性作为一切现象的本原即真如佛性作为一切现象的本原 “一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切,一切即一” ”n n5 5、禅宗:相传为达摩所创,主要以、禅宗:相传为达摩所创,主要以《《金刚经金刚经》》、、《《楞伽经楞伽经》》、、《《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为教义根据而禅为教义根据而禅宗的宗的《《坛经坛经》》是中国唯一一个被称为是中国唯一一个被称为“ “经经” ”的佛的佛学著作第四节第四节 道教的创立道教的创立n n道教的产生道教的产生n n与佛教的传入大体同时,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的传入大体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道教创建n n道教成为一个有教义、教主、经典、组织的人道教成为一个有教义、教主、经典、组织的人为宗教是在东汉,主要有两支其一,顺帝年为宗教是在东汉,主要有两支。
其一,顺帝年间,宫崇到洛阳投献间,宫崇到洛阳投献《《太平清领书太平清领书》》170170卷,卷,后成为道教主要经典东汉末,张角、张梁兄后成为道教主要经典东汉末,张角、张梁兄弟创立弟创立“ “太平道太平道” ”,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尊奉,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尊奉黄老,画符诵咒,为人治病,团结民众,组织黄老,画符诵咒,为人治病,团结民众,组织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被禁,仍流传于民间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被禁,仍流传于民间n n其二,在川蜀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造道其二,在川蜀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造道书书2424篇,创立篇,创立“ “天师道天师道” ” 二、道教的文化渊源 1、古代的鬼魂崇拜道教将古代的天神、地神、人鬼纳入崇拜对象 2、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神仙方术演化成道教的修炼方术,方术士演化为道士 3、先秦西汉的道教学说,尤其是黄老之道以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课诵的主要经典此外,还吸收了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等内容 三、道教的主要信仰三、道教的主要信仰n n 道教的主要信仰是道教的主要信仰是“ “道道” ”,被释为宇宙本源,,被释为宇宙本源,是灵而有性的神秘之物。
道教尊奉的是灵而有性的神秘之物道教尊奉的“ “三清尊三清尊神神” ”————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和道德天尊(太清),便是和道德天尊(太清),便是“ “道道” ”的人格化,的人格化,他们创造宇宙万物,为神王之宗,飞仙之王他们创造宇宙万物,为神王之宗,飞仙之王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使人返本还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成为灵魂常在、肉体永生的神原,与道合一,成为灵魂常在、肉体永生的神仙道教修炼的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仙道教修炼的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四、隋唐时期的道教四、隋唐时期的道教 隋唐两代都采取佛道并荣政策唐代道教在隋唐两代都采取佛道并荣政策唐代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格外得宠,李唐王室封老子为先上层统治者中格外得宠,李唐王室封老子为先祖,唐高宗封老子为祖,唐高宗封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太上玄元皇帝”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诏规定十一年,唐太宗下诏规定“ “道士女官宜在僧尼道士女官宜在僧尼之前之前” ”,确立道教的尊崇地位。
确立道教的尊崇地位《《道德经道德经》》为为贡举必通之课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贡举必通之课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唐六典唐六典. .祠部祠部》》记载记载“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天台山、茅天台山、茅山、华山、青城山、王屋山等名山幽谷香雾弥山、华山、青城山、王屋山等名山幽谷香雾弥漫,仙乐嘹亮漫,仙乐嘹亮第五节第五节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n n儒学在宋代主要以理学的形式得到了复兴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在理学内部既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又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n n一、理学的奠基一、理学的奠基n n理学奠基于北宋,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理学奠基于北宋,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者,被后人称为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者,被后人称为“ “北宋五子北宋五子” ”n n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第一个思想代表,他把道教修炼内丹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第一个思想代表,他把道教修炼内丹的的“ “图图” ”改造成了关于宇宙的图式,并以改造成了关于宇宙的图式,并以《《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来来阐明他的思想。
他认为太极和无极是统一的,是阐明他的思想他认为太极和无极是统一的,是“ “一一” ”,,这个这个“ “一一” ”动静变化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变化、结动静变化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变化、结合形成五种特殊实物:金木水火土而万事万物就是由这合形成五种特殊实物:金木水火土而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五种物质变化而来的五种物质变化而来的n n邵雍也着重讲宇宙形成理论,但主八卦说太极是邵雍也着重讲宇宙形成理论,但主八卦说太极是“ “无体无体” ”的的“ “一一” ”,通过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二分为四、四分,通过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就有了为八就有了“ “天之四象天之四象” ”--------日月星辰;日月星辰;“ “地之四象地之四象” ”-- --- -水火土石这八象又分为十六,如此推演下去,生成万水火土石这八象又分为十六,如此推演下去,生成万物n n程颢、程颐把程颢、程颐把“ “道道” ”归之于归之于“ “天理天理” ”,是一种人,是一种人力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唯一本体力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唯一本体是永恒不变但感而遂通的形而上的本体人性出是永恒不变但感而遂通的形而上的本体。
人性出于天理,所有无有不善,可是又有才禀于气,气于天理,所有无有不善,可是又有才禀于气,气有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贤愚、善恶、中下之分有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贤愚、善恶、中下之分由于气禀的差异、人欲所蔽,使得人心丧失明觉,由于气禀的差异、人欲所蔽,使得人心丧失明觉,理性变得昏暗所以学习和修养的功夫在于理性变得昏暗所以学习和修养的功夫在于“ “去去人欲,存天理人欲,存天理” ”n n张载认为气化生成万物,气之清浊形成人、物之张载认为气化生成万物,气之清浊形成人、物之别但对于人来讲,由于个人的生理条件、习俗别但对于人来讲,由于个人的生理条件、习俗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人的善恶之分个人通过教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人的善恶之分个人通过教育,努力学习就能变化气质,使天地之性明白起育,努力学习就能变化气质,使天地之性明白起来他主张人们在观礼习礼的过程中提高修养他主张人们在观礼习礼的过程中提高修养n n二、朱熹的理一元论二、朱熹的理一元论n n朱熹是正统派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的朱熹是正统派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n n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
朱熹认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朱熹认为为“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任何具体事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理先气后在人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理先气后在人性问题上,把性问题上,把“ “人性人性” ”分为分为“ “天地之性天地之性” ”和和“ “气气质之性质之性” ” “天地之性天地之性” ”专指理本身而言,但表专指理本身而言,但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则与气不能相离,与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则与气不能相离,与气相杂的理,就成为气质之性人的贤愚就是因气相杂的理,就成为气质之性人的贤愚就是因为所禀的气有浑浊,所以人才有贤愚高下之分为所禀的气有浑浊,所以人才有贤愚高下之分n n朱熹根据“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认为同一个“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和“人心”道心”是从“天地之性”发出的,所知觉的内容是“理”,包括仁义礼智信道德准则;“人心”是从气质之性发出的,所知觉的内容是声色臭味及饥思食、寒思衣等由理气结合而成的是圣人,虽有人心但能使人心服从道心;下愚的人也具有天地之性,不过是被人心操纵罢了。
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将天地之性恢复并扩展开来在知行问题上,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n n三、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三、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一元论n n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宇宙便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是他的哲学宗旨陆认为,是他的哲学宗旨陆认为,任何人都有先验的道德理性,就是本心这个本任何人都有先验的道德理性,就是本心这个本心提供道德法则、发动道德情感,故又称仁义之心提供道德法则、发动道德情感,故又称仁义之心由于本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心由于本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都是根源于“ “失其本心失其本心” ”,因而一切为学功夫都,因而一切为学功夫都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心中本有真理,真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王守仁用理王守仁用“ “致良知致良知” ”概括他的全部学说概括他的全部学说第六节第六节 清代朴学清代朴学n n明清之际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从明王朝覆灭、清兵入关整个过程中,看到了理学空谈误国的害处,试图对宋明理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批判性总结。
n n一、明清之际的哲学批判一、明清之际的哲学批判n n 1 1、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首先批判了理学的与社会脱节的学风强调人们首先批判了理学的与社会脱节的学风强调人们研究学术必须着眼于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求实的研究学术必须着眼于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求实的倾向他的经世思想和求实精神还表现在经学与倾向他的经世思想和求实精神还表现在经学与史学研究上史学研究上n n 2 2、顾炎武,治学方法,在注重实地调查和善于、顾炎武,治学方法,在注重实地调查和善于运用归纳方面很有特色他用实际知识来验证书运用归纳方面很有特色他用实际知识来验证书本知识,要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顾炎武治学,本知识,要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顾炎武治学,不盲从轻信,而注重材料的收集,对于获得的大不盲从轻信,而注重材料的收集,对于获得的大量材料,善于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量材料,善于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n n 3 3、王夫之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王夫之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名、实、言、意、象、道等问题进行了唯物主对名、实、言、意、象、道等问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总结。
义的总结n n二、乾嘉学派n n 1、戴震,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学者无论对自然的天文历算,对古文字的音韵训诂以及对古籍编校和注释方面,都有很大贡献n n 2、章学诚强调学术的宗旨和目的在于实用,反对趋势好名,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