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技课中的创造教育探索.doc
2页劳技课中的创造教育探索以物质劳动为取材对象的劳技课教学,从开始新课导入到课中的技能训练, 再到讨论总结的各阶段,处处充满创造的因素和题材,课程改革的活动课新板块, 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们在指导师范 生进行小学劳技教学和活动课中,开展多种途径的创造教育探索,取得一定 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1. 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让“创造”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各阶段,使学 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1) 新课导入阶段在新课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ri之吋,学生学习 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是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方案方法创新的好吋机如“绒 球”这节课,半学生看到绒球的各种用途后,马上会想到线状绒线是怎么变成球 状绒球的,于是,如何绕法就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绕在手丄,也有的说 可绕在马蹄型模板上,还有的说可绕在圆环型模板上学生设计了各种制作方法, 制作热情空前高涨用创造的技法导入新课,无疑是一种好方法2) 技能训练阶段对学生來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新过程在技能训练肖中,工具、材料和任务要求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何 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实用绳结》这 节课,对物品进行井字型捆扎,小的物品可拎起来捆扎,大的物品拎不动怎么办? 可设计将物詁推移到桌面边沿平转进行捆扎所以说,在技能训练中,也是离不 开创造设计的3) 讨论总结阶段讨论总结阶段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阶段,此吋学 生己经过技能训练,作品也已完成,学生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功感,抓住 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指导课后的小发明、小制作,将取得较好效果仍以 “绒球'为例,当一个单色的小绒球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 练,讨论怎样将小绒球做成大绒球?怎样将单色的做成双色的?除了绒线外,还 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等等总之,教师要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索,让“创造” 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2. 结合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设计…■制作课,使学生在经历劳动技术全过程中, 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受到现代技术教育在劳技课常规技能训练基础上,或在完成了一组技能训练基础上,结合实际 需要,在劳技课机动课吋和相关课时中,指导学生经历立题一组织收集信息-•方 案设计….制作■…反馈等劳动技术全过程,可大大提高学生劳动创造志趣和创造 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现代技术教育。
如在学校科技 节的筹备期间,可组织学生接下布置教室的任务,从布置立题(科技灯谜室)到 整体设计、选定(星光式布置),再到选料、分工制作,最后安装、修整学生 们经过课上的全过程指导和课后努力,既完成了任务,又受到了教育3. 综合运用所学校术,在劳技活动课、兴趣组上,开展小发明活动,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仓U造的题材多种多样,创造活动方式也是这样,有些则更适于在活动课、兴 趣组上开展如好人好事方面的小发明,技术项H精益求精上的小制作,技术项 FI的组合创造等,在活动课和兴趣组上,学生可充分发挥自主精神,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在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技术方案 的创新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进行设计讨论中,要引导学生向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 义方向发展,在立题研究,对待和处置劳技成果上,也应如此二是技术是一把利弊同在的双刃箭教学中绝不能选用超出学生安全能力的 技术项FI对于学生力所能及但隐含有危险性的项亓・在教学中也是不能开展发 散、创新的,相反,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这也是 一项非常重要的劳技教育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