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产业》2月,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唐丽芳,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docx
8页《中国林业产业》2月,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唐丽芳,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 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唐丽芳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岩溶地区植被情况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备受关注文章从目前云南地区岩溶地区植被实际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主要分布情况进行相关类型和种类的统计,对于植被保护进行对策分析关键词:岩溶;植被分布;类型品种1 云南地区岩溶情况1.1地理位置监测区域指以云贵高原西部为中心的岩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西两侧,是全国三大岩溶中心之一主要分布于滇东、滇中高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区内地形地貌、岩性、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多变1.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以山地地貌为主,岩溶地貌广泛分布该区域因受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表高程逐步抬升,岩体皱褶、变形和断裂,河流的切割作用不断加大,从而塑造了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1.3气候监测区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监测区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监测区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监测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1.4水文监测区水量丰富,但部分岩溶地区缺水严重该区域河流众多,分属长江、珠江及西南诸河的红河、澜沧江、怒江等,且其中不乏国际性河流,如红河、澜沧江等1.5土壤监测区土壤类型多,岩溶地区缺土严重该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域跨度大,作为成土母质的基岩风化物各地不同,土壤类型丰富岩溶地区成土母岩主要为纯灰岩,间或少部分泥质灰岩或硅质灰岩碳酸盐岩质地较纯,含不溶成分较少,风化成土速率极慢由碳酸岩溶蚀残余物发育的石灰岩土通常分为黄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4个亚类2 岩溶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岩溶地区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从南至北也依次分布着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及云南松林等森林类型岩溶植被具有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钙性的特点2.1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面积结构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按照植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为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五类。
植被类型以灌木型、旱地作物型为主,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8.3%;乔木型、草丛型次之,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9.1%各类型占石漠化土地面积及比重如下:乔木型面积55.2万公顷,占19.5%;灌木型面积96.1万公顷,占33.8%;草丛型面积55.8万公顷,占19.6%;旱地作物型面积69.6万公顷,占24.5%;无植被型面积7.3万公顷,占2.6%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面积结构及分布详见表2-1及图2-1表2-1 石漠化土地按植被类型分程度统计表单位:公顷图2-1 石漠化土地各植被类型占比2.2岩溶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基本情况由于岩溶地区山地生态严酷,选择与当地相互适宜的树种将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所在,从实际而言,如下所示1、分布较为广泛的石漠化草丛,这里常被牧民过度开采,石漠化现象非常显著,群落一直处于草丛状态,高度一般不超过0.5米,植被主要以粉叶小蘖(Becberis pruinosa Franch)、硬干禾(Capillipedium assimile A.Canus)灌木草丛为主2、以板栗园为代表的石灰岩草丛,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地区,但是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进行封闭,只是采用零星放牧,这里已经逐渐出现了很多小型灌木丛,例如毛枝绣线菊(Spiraca martinii Levl)、团花木新木姜子(Neolitsea bomilaneha Allen)、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P.Beauv ex Roemer)灌丛,这里主要是草丛阶段恢复为灌丛阶段的中间过渡阶段,群落高度为0.3-1.5米,自然恢复明显。
3、主要在封闭石漠化灌草丛22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以团花木新木姜子(Neolitsea homilantha Al-len)为主要优势品种的树木,群落一般主要高度为2-5米,这样状态下的乔灌木已经远远超过草木植物4、借助板栗园附近的玉米地代表耕地,这一地区主要是非常开阔的“坝子”地区,常年为种植的玉米、向日葵、烤烟等5、以蓑衣山地区为代表的原生林,属于乔木顶级样地,属于彝族密枝林,保护的非常完好,群落高度一般为8-10米,属于非常稳定的植被区域6、以云南松树林为代表的人工林,主要为30年前石漠化山地的人工飞播林地,主要以云南松为主,群落高度为8-12米在我国很多岩溶地区栽种的植物更多以速生耐干旱瘠薄树种,其实际生长过程是成活率高,覆盖率提升快云南大化岩溶山地上树龄超百年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王,H:45m,D:226cm在以上这些植被中,由于人工介入程度较高,导致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石漠化日趋严重,而人工林覆盖面积始终无法有效提升,导致石漠化地区植被现状较为堪忧3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生态系统重建对策3.1加强宣传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生态特征、造成的危害、治理的必要性和现行政策应通过新闻媒体作大力宣传,特别是近年来通过石漠化土地治理所取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脱贫致富等典型案例宣传到石漠化地区的每个干部、群众心中。
3.2继续开展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继续开展封山育林、特别是已经石漠化的地段以封山为主,封育结合;加大种草种树力度,根据各立地条件,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千万不能采取行政命令一刀切;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严禁在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地区采樵和烧荒,是恢复岩溶地区森林植被最佳途径;加大石漠化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可以解决岩溶地区的贫困,另一方面恢复生态环境3.3加快综合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大已实施工程的6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治理力度,争取尽快启动另外53个有石漠化分布县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被管护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将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石漠化的生态环境,综合林业、农业、水利措施,有效地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3.4采用科学恢复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各有不同:①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70%以上的石漠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缺乏,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和牲畜放养利用周围地区天然下种能力,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最终发展乔木、灌丛、草本相结合的植被群②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50%~70%的石漠化区域,采取人工补植的方法,补植乡土树种和经济型林草,然后封山。
③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30%~50%的石漠化区域,坡度较缓,自然条件较好,适宜种植乡土阔叶树种,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参考文献】[1] 蔡年辉,李根前,陆元昌,云南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4)[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生态学报. 2015(03)[3] 刘玉,李林立,赵柯,王丽丽,饶懿,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