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广东、湖南、江西、河北四省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6页2025届 四省(广东、湖南、江西、河北)开学联考语文含答案 高 三 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 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 题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 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便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映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诗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周 易 乾 卦 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指大人物,这句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就要与天地合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表明自然与人是相通一致的,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通的共同体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西方诗歌则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体现了二元分立的逻辑观念。
那什么是二元分立呢?有学者指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灵肉、无有等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中西方诗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这个主体就是诗中的叙事人,这个叙事人有时候等同于诗人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诗中的叙事人也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中的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我们来看这首 梅花诗:梅花 唐 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因为写花和写人本身是不需要区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浸透到诗人的心灵中,流露在诗人的笔下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梅花的赞叹体现的正是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人没有在诗中出场,而是隐身于梅花后面,但是通过诗歌的内容,我们感受到诗人高洁的品德,产生了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德的珍惜之情读到最后,我们已然分不清这是写梅花,还是写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诗体来写会是这样:梅花初放的梅花,含着白雪,美丽孤傲的梅花啊,我想画,又怕你的神韵难画,你的花别有韵致,清雅脱俗,不知寒冬雪意你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容病姿,北风啊,你果能解得梅花心意,拜托,不要再摧残她了通过对这首诗的模拟转换,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体在场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风格从审美的意义上讲,主体的缺席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物联想到人,再由人联想到物,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主体的在场则使物与人分开了在这首诗中,主 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了,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西方诗歌虽然有主体的在场,但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诗人已经在二元分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分而合,最后达成统一而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是在物我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被分开,便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一首主体在场的英语诗改成汉语古诗,在去主体的过程中,也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
其实,这也是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诗歌是不可以被翻译的,指的主要是诗歌的韵律让人无法操作不过,不可翻译的岂止诗歌的韵律呢,这种深植于诗歌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同样是不可翻译的有趣的是,在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诗歌中,诗人主张要把这个“我”消融掉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U f 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兵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西方现代派诗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诗歌中的自我过于强太,已经到了应该消解这个主体的时候了摘编自王伟峰周桂君 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诗人讲究含蓄,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隐藏情感,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只是简单罗列了几个意象B.中国远古时期的经济基础与自然有紧密的联系,这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C.英美诗歌强调表现人们的特殊心理,采用直率的表现手法,虽然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符合西方人的口味D.西方诗歌中的二元分立观念与西方化土壤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灵魂与物体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存在的观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马 致 远 天净沙秋思结尾描写黄昏的场景、最后一句与前文好像没有直接联系,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B.西方二元分立逻辑观念使得诗歌中的主体与被描述的对象间存在明确界限,这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天人合一”形成对比C.中国古典诗歌中,尽管主体常常缺席或被隐藏,但通过诗歌的内容,读者可以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品质D.无论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只要诗歌的主体被改动,其有机整体性就容易受到损害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有关诗歌翻译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A.刘长卿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翻译成英语时,“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此句在英文中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B.李 商 隐 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中 的“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故 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C.遥 韵 是 诗经的特色韵律,隔章同一位置押韵这种韵律在英文翻译时常常被较逼真地复制出来如 郑风狡童二章英译中,每章四句,一、三两句两两互押遥韵D.西风颂属于十四行诗.是格律最严谨的西方诗体。
但这一独特的音乐元素却被译者悉数清除,什么一步一抑扬的节奏,什么三行一转韵的韵式,统统不见了4.材料二第段和第段都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材料二通过 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缺席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版本一:主体在场 版本二:主体缺席(二)现代文阅读I I (本题共4小题.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林 语 三王统照夜,在秋之开始的黑暗中,清冷的风由海滩上掠过初觉到肃杀与凄凉的传布,虽然还是穿着他们盛年的绿衣,而警告的清音却已在山麓、郊原、海岸上到处散布着消息连绵矗立的峰峦,与蜿蜒崎岖的涧壑,巨石与曲流中间错落而回环地立着多少树木最奇异的是红鳞的松,与参天的巨柏,挺立着,天娇着,伏卧着,仰欹着,在这不多见行人足迹的山中但当传达秋节来的清风穿过时,他们却清切地听到彼此的叹息黑暗中,只有空际闪闪的星光与石边草中的几声虫鸣这奇伟的自然并没有沉睡,它在夜中仍然摇撼着万物的睡篮,要他们做着和平的梦;但白日给他们的刺激与触动过多了,他们担心着不远的将来是幸福还是灾害?他们相互低语看他们的“或然的知识”,由消息的传达便驱去了梦,并且消灭了他们的和平。
夜,不远的波浪在暗中挣扎着因奋斗而来的呻吟、时而高壮,时而低沉,似奏着全世界的进行曲秋的使者来了!繁盛与凋零在我们算得什么呢?一年一年的剥削,是自然的权威可怜的是我们究竟没有力量同人类似的可以避免这节候的剥削”一棵最老的桧树首先叹息着啊啊!老人!你没有力量却欣羡人类吗?唉!什么历史?全是安慰人们心理的符箓罢了!哪里曾告诉过你这是真实的?没有呵!他们说:人们在这个世界至少有两个十万年了但我们呢?我们才是宇宙万物的祖先,我们沉默地工作,都是为了能动的物类保护,营养,借予他们利益老人,总之,我们只有智慧而缺少力量,我们只能服务而不求报偿但”山中特产的银杏摇着全身的小扇,颤颤地与桧老人相问答但人类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呢?”一棵稚松在地上跳跃着问二桧老人惨然地叹声:“自然是轮回的,人类却是巧妙而强硬地剥夺他们忘了他们还是长脸嘴与周身披毛的时代了!他们到现在自称为灵明的优异的东西了,可是没有我们的身体当初做他们的武器,没有我们身上的火种,他们永远只能吃带血的与不熟的食物他们撷取了我们的智慧,却永远使我们做了沉默的奴隶唉!严厉与自私,这是人类的历史!”左右的老树,他们因为直立的日月太多了,都俯着首应和着老桧的伤怨的叹息。
你为什么这样诅咒呢?以前就听过常常说起生意茁壮的稚松申述它的怀疑年轻的孩子!老人是好静默的,他为经验所困苦,所以容易慨叹;他的智慧已侵蚀了他青年的力量人间不是有一些教训吗?说老年是衰退,其实力量的减少任什么都是一样像我自然是炉火的余灰,不过这一无力量的余灰却是造成后来生命的根本我与同年纪的人都是常在沉默中彼此了解,偶然的叹息可以证明各个的心意话,本是不得已才用的呆笨的记号,因为当这一次时令使者的消息传到,便在没有经验的你们面前说到人类一一说到人类,我的诅恨竟不能免却不,老祖父,你能诅恨便可以把它扩充到全世界中我们的同类,数给我们年轻的兄弟们,这便有力量了!”一棵更稚弱的杉树傲然地插语那只是空言,只是空言罢了你们想由诅恨而抵抗人类的残暴;想恢复你们的祖先借予人类的力量;想伸展你们的自由?孩子!你们的力量还不充分,即使充分,你们没有估计你们的智恳的薄弱,所以是空想啊!”索索颤抖的老银杏语音上有些恐怖不!联合与一致是力量,也是智慧小松树说出简洁反抗的话这真是孩子话你先要知道我们也如其他的生物一样,有自然的感应的器官,也有永远不可变易的品性所以这力量与智慧是一定的,是自然命运的支配你想借那点智慧要指挥一一戈者联合同类的动作想反抗自然与人类,这是希望,但不是力量;是想象中的花朵,不是战争中的手与武器。
我们在年轻如你们的时代也曾这样深切地想着年纪最老的古桧又恳切地说了左右围列的老树都凄切地发出统一的叹息那些幼弱的稚嫩的富有生意的小树木,也在老树的下面低低地争州,独有挺生的小杉州仍然反抗道:“老祖父,你是在讲论你的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