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多篇).docx
102页2023年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燕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特点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光中主动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深思熟虑,我决定把《燕子》一课的教学,在美上下功夫,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从而感悟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二、设计理念 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运用的学习过程,运用读中研,研中悟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 教学用具:五线谱画图,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动画《燕子:情境动画》 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大家就知道它是什么鸟了 念儿歌《春天多美好》: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让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利用动画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进行范读指导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具体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与理解 4、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5、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6、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7、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探疑解谜,深入体会 1、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课文描写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2、另外,大家注意没有,作者为什么没有写眼睛和嘴呢,是疏忽了吗? 3、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4、再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朗读第一自然段,试着让学生都能成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飞行一节,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
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停歇一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6、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7、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并力求背诵 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从哪里来一节,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学习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机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教后记录 教学总结 推荐第2篇:《背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