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课件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
4页第四单元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一节 营养基础(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 1.基础代谢: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kg.d) 2.生长发育所需:小儿所特有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30~40kcal/(kg.d),占总能量的25~30%增加1g体重需能量5kcal特有)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7~8% 4.活动所需:婴儿每日所需15~20kcal/kg 5.排泄损失能量: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每日损失能量8~11kcal/kg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10kcal/(kg.d),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二)蛋白质: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三)脂肪: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储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婴幼儿脂肪需要量4~6g/(kg.d)四)碳水化合物:糖类所供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脂溶性(维生素 A、D、E、K)及水溶性(B族和C)六)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内生水,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第二节 婴儿喂养(一)母乳喂养 1.母乳成分及量:Vk少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3.喂养方法: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每2~4小时1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 4.断奶: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牛乳为最常用者 1.牛奶 (1)牛奶成分: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少,加5~8%的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2)牛奶制品:①全脂奶粉:重量1:8或体积1:4配制②蒸发乳:③酸奶:④婴儿配方奶粉:接近母乳⑤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牛乳量计算法(重点):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100~120kcal)/kg,需水分150ml/kg100ml含8%糖的牛乳约能供应100kcal,故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例如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550ml,每日需水750ml,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200ml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 2.羊奶: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也少,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3.代乳品:以大豆为主的代乳品,可作为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品三)辅助食品的添加: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第三节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二)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Ⅰ度:体重低于15%~25%,4-8cm,Ⅱ度:体重低于25%~40%,4cm以下,Ⅲ度:体重低于40%以上,无厚度三)并发症: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自发性低血糖四)治疗: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120kc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热量自60kcal/(kg.d),蛋白质自2g/(kg.d),脂肪自1g/(kg.d)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热量自40kcal/(kg.d),蛋白质自1.3g/(kg.d),脂肪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促进消化: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增加aa合成pro,用于蛋白质缺乏),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处理并发症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 (1)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④出牙延迟 (2)胸廓: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①腕髁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皮质变薄,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遗留骨骼畸形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6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ⅠU 2.治疗: (1)一般治疗:(2)维生素D制剂①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D0.2~0.4万ⅠU,或1,25-(OH)2D3(罗钙全)0.5~2μg,2~4周后改为预防量②突击疗法:肌注维生素D20~30万ⅠU,1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一)临床表现: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 mmol/L(4mg/dl) 2.鉴别诊断: ①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2mmol/L。
②低镁血症:血镁低于0.58mmol/L(1.4mg/dl) 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高>3.23 mmol/L(10mg/dl),血钙低<1.75mmol/L(7mg/dl),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三)治疗 1.急救处理: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5-10ml)+10%Glu(5-20ml)ivgtt 3.维生素D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