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于故土-西安美术学院李樯教授谈乡土纪实摄影.docx
6页“忠实于故土”西安美术学院李樯教授谈乡土纪实摄影 摄影/李樯 采访/王小雨李樯1959年生于陕北定边镇,1976-1980年上山下乡、服兵役,期间做过民办教师和连队文书,自习绘画1981年开始学习摄影,1985-1987年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92-2000年先后在西安、北京、银川、榆林从事过编辑、记者和商业人像摄影师的工作,2001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副教授编前语从1981年接触照相机开始,李樯教授持续不断地对自己的故乡陕北农村进行拍摄故乡给了他生命,也赋予了他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更带给了他巨大的创作能量陕北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气质的人文地理环境、血浓于水的情感体验、朴素的影像艺术语言和优秀的视觉媒介素养,所有的这些建构了关于故乡的影像记忆,这种中国特有的纪实摄影实践,沉静而内敛无论是悲情还是温暖,都是李樯教授本性而诗意的情感流露,亦是影像力量和价值所在,隽永而深邃王小雨:李老师,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拍摄关于陕北老家方面题材的作品长达三十年之久?李樯:能够一直让我做下去的动力首先应该是情感我从小有在陕北农村生活的经历从年少至今一直关注故乡,算得上对故乡有一份深厚而真实的感情,那种情感是无法取代而且深入心底的。
少年时有过学画画的经历,有一定的视觉训练基础1981年第一次接触照相机,我就发现摄影是一种很好很有意义的媒介,可以来记录我热爱的家乡和我关心的东西有很多人说我八十年代的作品不错,这并不是我那时的技术和审美水平的高超,而是因为我拍的东西离生活近我熟悉的农村生活,面对这些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拍下让我感动的瞬间往往是最真实的东西,而真实的东西大多不会随时间而流逝,反而会随时光流逝变得更加珍贵我始终认为摄影不只是拍摄照片,更是一个摄影者对于生活的态度王小雨:您未来摄影的规划是继续进行故乡的拍摄还是寻找一些新的题材呢?李樯:我会一直用眼睛和相机关注我的故乡陕北的乡村生活将是我终身的拍摄题材,亦是我艺术创作的母体将一种体裁进行到底,就像米勒、怀斯一样我从2[来自wwW.lw5u.cOm]008年开始重拾绘画,我希望能用影像和绘画结合的方式继续表达我对老家更深层次的情感我自己是一个有农耕情结的人,而现今,人们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我想用一种看上去落后的手法,踏踏实实地描述故乡,表现故乡在我们这个逐步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隔膜而那种相对古老的表现人与土地情感的影像或者绘画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而当人们通过这种对大地的认知,也使得自身得到一种内心的温暖我用一种相对落后的手法来表达的东西,也希望你们后辈的人通过鉴别,找到适合你们表达的方式和手法王小雨:在您长达三十年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或是印象深刻的事?李樯:有很多!比如2000年,我去了定边县一个叫平凉湾的偏僻村庄我当时想寻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拍摄,访问了一个叫刘金山的老人,在他们家住了两天,拍摄了很多他们家人生活和劳作的照片,我自己觉得很满意2005年的时候,我再次来到平凉湾并且重遇了老人,我们互相之间都倍感亲切老人对我说:“五年前你来的时候我儿子才刚结婚,现在我孙子都三岁多了我分享了老人的喜悦2008年的秋天,我又在老家的山里拍摄,心里想再见一次刘金山老人,就与堂弟李银不顾雨后泥泞的山路,驱车来到平凉湾老人的那个老院子可没见到老人,庄里人说,老人去了远处的地里,那天因为道路湿滑,加上我天黑前要返回县城,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老人家的院子我想如果老人在世,一定要再去看望他还有就是我的老家李崾岘村,这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儿时同奶奶生活[来自w]的地方,自然是我关注并拍摄最多的地方多年来我想用民生、民本等方面的视角注视我少雨多旱的老家。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老家的亲戚们大多都搬走了2014年春节刚过,在大雪中,我和丁方先生一同回了李崾岘拍照,画速写我和丁方都带夫人去了,晚上就睡在堂弟家的土炕上,与亲人谈天说地很是温暖和踏实这几年,除了拍摄,我更多地运用绘画,从不同层面表达我对老家的感受还有,比如我小时候就有深刻记忆的老油坊,当我可以用相机记录下它时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定边已经没有老油坊了我是在安边镇见到依然存在的,和我儿时的差不多,可当我1997年最后一次拍完后,老油坊就没有了农耕时代的东西,在今天,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有幸将一部分记录下来,这就值了!我所拍摄的照片没有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只是对土地与生俱来的亲情王小雨:我们知道您有从军、当乡村教师、记者、编辑和从政等等众多人生经历,它们对您日后无论是工作方面、创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有什么影响吗?李樯:首先我想做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哪怕我喜欢的事情会让我放弃或者丢失好多东西,我也不后悔我一直认为这些众多的经历是我不同于别人的一种财富和优势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的经历,我都从中受益颇多,这些经历就是我生命和创作的源泉我自认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我更多的是靠这些经历养成的一种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去取舍生活和自然,完成我的摄影或者绘画作品,而这种经历也给了我更深入骨髓的东西。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现在的判断力和对待外物的热情都是源于我的经历,就比如,我拍照的时候,如果时间和环境允许,就尽可能多地凝视对象,确定一个合适的角度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十有一二足矣这不光是摄影家需要具备的,这应该是所有艺术家都要具备的能力我对于视觉的判断力甚至重拾画笔的热情和勇气都源于这些不同的经历王小雨:在三十年的拍摄过程中,您历经了而立、不惑以及知天命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那在您的作品中所呈现给众人的侧重点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李樯:变化还是有的,我在三十年里做了好多的尝试,不过不管我拍摄的形式手法怎么变,我的影像核心还是一直在坚持的因为对故乡的这种情结没法改变,我也不愿意改变有一个界限,1980年前,在陕北人与土地是亲密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今天,在许多情形下,人们对土地只有索取从情感上我更愿意回到过去我欣赏并吸纳当下艺术新的表现手法和样式,尤其是表现艺术家对当代生活的内心感受的那些部分但我不会被一些虚无和多变所迷惑王小雨:最后一个问题,轻松一点,老师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画家和摄影家呢?李樯:我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米勒是一个能让我产生共鸣的艺术家,他很多的作品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母及自己成长的回忆,即使我们生存的年代和国度不同,但对土地的情感是相通的。
而且我一直感到些许惋惜的是,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即便仅是现代社会,应该说大部分人与土地依然有关糸,可在我有限的视野中,没有出现几个向米勒那样有乡土情怀的画家,这一点真的很可惜,也不应该我喜欢的摄影家是马克·吕布,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摄影家,作品里有他自己的视角他喜欢表达本质的东西,绝不浮于表象,所以他的作品中往往会透出一种格外吸引人,很纯粹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一直是我所向往,想要学习和表达的From 1981 when he started to learn photography, Li Qiang has continually taking pictures of his homeland——rural areas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homeland gives him life, abundant emotions and huge creative energy. This unique Chinese photography practice is simple but deep. The strong emotion experiences, simple photograph artistic languages and splendid visual attainments comprises the segments of homeland images. No matter sorrowful or warm, it is the real emotions of Mr. Li Qiang, and it is the most powerful and valu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