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日》答案(教师版).doc
4页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端午日》答案(教师版).....精品文档......十一 端午日【目标导航】1.了解端午的习俗;感受赛龙船的精彩场面2.品味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知识链接】1.【端 午】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更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2.【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并在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学作品中描述苗族由此我们看出沈从文在心底深处是把自己当苗族人看的他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语基扫描】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茶峒( dòng ) 干燥( zào ) 擂鼓( léi )洞穴( xué ) 泅水( qiú ) 节拍( pāi )二、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zhàn( 蘸 )酒 划jiǎng(桨 ) 缠guǒ( 裹 ) nà( 呐 )喊三、 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B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A.强壮 粗大 B.结实 伶俐C.健康 伶俐 D.结实 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B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A.立即 纯粹 B.即刻 单纯C.即刻 单调 D.顿时 纯粹【援疑质理】【问题探究】(答案见教参)1. 阅读课文,说说湘西地区的端午日都有哪些民俗风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赶鸭子。
2.文章描写了哪三个场面来展现茶峒人端午日看赛龙舟的欢腾热闹场景的?明确:(1)全茶峒人河边观看划船;(2)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3)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3. 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河上赛龙舟,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正面描写:运用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桨手:持一支短桨、向前划带头的: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擂鼓打锣的:单纯的敲打,调理下桨节拍作用:准确的动词抓住了赛龙舟的人不同的动作特征,表现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2)侧面烘托:观众:莫不穿了新衣,莫不早早吃了饭出门,有身份的人莫不等在终点看龙舟比赛三个“莫不”写出了全家出动、家家如此的观赛场面龙船:形体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传神挥着朱红颜色长线既突出了比赛用船的形体特点,又以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热闹学法指导】1.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2. 安排材料注意详略得当;3. 场景描写渲染氛围;【当堂训练】 1、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2、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得到什么启发? 略 【写作积累】《沈从文散文选读》【作业布置】 (一)(A)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上朱红颜色长线C)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D)桨手每人① (a.握b.拿c.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E)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② (a.握b.拿c.持)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选退。
F)擅鼓打锣的,多③ (a.蹲b.坐c.站)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④ (a.指挥b.调节c.调理)下桨节拍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7、给文中①②③④处选上合适的动词8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这句话应放在文中__________句之前9、给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10、文中加点的“划”能否换成“撑”, “挥动”能否换成“摇动”?(附答案:7.①c②b③b④c 8、D 9、第一层 ( “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写划船前的准备第二层 (“每只船可坐„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介绍船上赛手的配置第三层 (“一船快慢„„种种情形):写龙舟竞赛盛况 10、“划”不能换成“撑”,因为“划”速度快, “撑”速度慢,且“撑”的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选手是坐在船上的,所以用“划”更确切 “挥动”不能换成“摇动”, “挥动”这个动词更有节奏感,符合带头人的身份,而“摇动” 缺乏节奏感,所以不恰当,不能互换。
11、说明龙舟竞赛需要集体的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话说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
重九、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