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与姓氏名讳.ppt
57页汉字与姓氏名讳,一、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先秦的姓有别于后世,与母系氏族制密切相关 先秦所说的氏,就是后世所说的姓先秦的姓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是族号它说明一个人是由那个氏族生出,所以称为“生”;由于当时只知道母,不知道父,所以加上女字旁作“姓” 当时的姓有姚、姒(sì)、姬、嬴、妫(guī)、妘(yún)、姺(shēn)、娀(sōng)、姞(jí)、孋(lì)、姜等,数量不是很多,而且有些姓在商周时就已灭绝了 周王室与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吴、虢)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赢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1.姓≠氏,古代礼制规定“同姓不婚” 因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未嫁之时 在姓前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姬等 出嫁以后, 在姓前或加以国名或氏名,如:齐姜、秦赢、陈妫、褒姒等; 或加上配偶(国君)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息妫等; 或加上配偶(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如:赵姬、孔姬等; 或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敬赢等氏的出现晚于姓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氏可以看作是姓的分支,是每个分支区别于其它支族的称号。
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诸侯 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环(齐灵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 或以封邑为氏:屈完、知罂、解狐等; 或以居地为氏:北郭佐、百里术等; 或以官名为氏:卜偃、司马牛、乐正克等; 或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庄辛(楚庄王之后)、 西乞氏(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字为氏)、 高氏(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的复杂来源,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等,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 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 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 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如商鞅、公孙鞅、卫鞅 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如齐姜 、卫姜、卫庄姜,2、姓=氏,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普遍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从天子到庶人都可以有姓了 后世的许多复姓,如长孙、宇文、慕容、独孤、拓拔、尉迟、呼延、哥舒等,不是汉族的姓二、姓氏的主要来源,1、最古老的姓:姜、姬、姚、姒、嬴等。
大禹姓姒,其子孙在今浙江绍兴传至144代 2、国邑为姓:周分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 周、鲁、卫、晋、滕、虞等为姬姓国;齐、宋、陈、杞、焦等为异姓国此外还有卿大夫的采邑赵、韩、魏、燕等等 赵:祖造父,周穆王车夫,本姓嬴,封于赵(洪洞),其后裔为晋大夫《赵氏孤儿》:晋灵公、赵朔、赵武、公孙杵臼、程婴救孤,赵襄子于前475年建赵,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3、官职为姓 司马(军政和军赋)、司徒(丞相)、司空(工程)、司寇(司法和纠察)、史、理、钱、宗、帅 司马:远祖颛顼之曾孙重、黎,周封其后于程(洛阳),以程为氏,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任司马,后人遂姓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均为其后裔 4、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王子、王孙:周景王之子名朝,其孙以朝为氏,后写作晁 公子、公孙:宋桓公,公子名夷字子鱼,公孙友,公孙友二子以鱼为氏 此外还有牛、关、柯、丰、乐、仇、廖等5、以排行次第为氏 孟(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孟氏,祖鲁桓公次子庆父,庶子中排第一 6、以爵号、谥号为姓: 爵号以王、侯最突出;王有姬、子、姒等姓的后代演变而来 文、宣、成、闵、简如宋武公、宋穆公、齐桓公等 7、以居住地为氏: 西门、东郭、南宫、东方、西闾;柳(柳下)、池(池边)、傅(傅岩)。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 屠、庖、陶、甄、卜、巫在夏商周时期,“百工”属于低级贵族,不得封土,但可称氏,后人以其职业为氏 9、以事为氏: 李氏:祖少昊之后皋陶,本姓嬴,尧舜时任理官,掌刑狱,后人以官为氏商末理征得罪纣王被杀,其子避难山中,以木子为食,遂改姓李 林氏:祖比干,其遗腹产于林中周代追封赐姓林 车姓:汉武帝丞相田千秋老迈,特许乘车入宫,人称“车丞相”,后人以此为氏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避君讳 : 姬姓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讳改为周姓; 淳于姓避唐宪宗李纯之讳改为于姓 赐国姓: 唐徐世勣改李勣; 宋西夏李继迁赐姓赵; 明郑成功赐姓朱 表彰: 马三保改郑和 改贱姓: 隋杨玄感谋反被枭,后人赐姓枭; 武则天登位,赐中宗之后王皇后蟒姓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 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 北魏孝文帝,拓跋氏改姓元,其他贵族改姓穆、陆、贺、刘、楼、于、尉等; 归顺隋唐的九姓西域小国:康、曹、石、何、史、安等 张、王、李、赵、刘、曹、吴、罗、包、何、慕、金、关、佟、康等,有的是少数民族的姓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汉魏门阀制度 东汉: 国姓刘、 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小侯” 东晋 侨姓:王、谢、袁、萧 吴姓:朱、张、顾、陆等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北朝宰相公卿大多出自: 山东郡姓:王、崔、卢、郑为大; 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 代北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 隋唐科举制度兴盛,寒门庶族 李(陇西甘肃天水)、郑(荥阳河南)、崔(博陵河北蠡县)、卢(范阳北京)、王(太原)、裴、薛 郡望意识: 彭城江苏徐州刘、汝南河南上蔡周、颖川河南许昌陈、太原王、京兆杜、南阳张 江浙钱氏,五代吴越开国君主钱镠四、姓氏混杂与谱牒,1.姓氏混杂: (1)分封: (2)避乱:陕西省韩城县,“同”、“冯”都是“司马“姓的后裔 (3)宦游:白居易 (4)移民:客家 2.谱牒 (1)前提:一是家族制度;二是文字已经产生 (2)修谱的义例:隐恶扬善 、为亲者讳,(1)家谱的内容,一是全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一般占90%以上的篇幅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等,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 二是全文刊载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 三是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座落方位地图 四是家族的历史2)家谱的“行辈字派”,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3)家谱的作用,赈济贫困族众,解决世系纠纷,防止血缘关系的混乱 团聚族人 惩罚族人 :不准入谱或削去谱名,在人们的观念上认为是一种奇耻大辱 “不孝不悌,犯奸为窃、玷辱家声、逆伦伤化 ”,五、名、字、号,1.名:姓氏表明血缘、名字标明个体。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规定不能以国名、官、山川、隐疾、畜生、器皿、丝帛等事物命名 先秦贵族有名有字:幼名冠字 两汉以后,扩展到一般的知识阶层 宋代以后,命名取字,几乎遍及各阶层 洪迈《夷坚志·蒲大韶墨》:“锦屏蒲舜美”字是成年的标志 古人有名有字,字往往包括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长子称伯(庶长子另称为孟),次子称仲、以下称叔、幼子称季,男女都一样 男子的字,下面常系一“父”字,如:仲尼父、仲山甫等; 女子的字,下面常系一“母”或“女”字,如:孟妊车母、帛女等, 一来表示业已成人,可以作为父母,二来可以表示性别2、字,人名的时代信息,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命名方式为主;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 汉代国力强盛,道家兴盛、祈求长生不老,安国、延年、千秋、去病、弃疾等; 西汉末年王莽为皇帝禁止复名:关羽、张飞、曹操,夏侯敦、诸葛亮 魏晋清高风气、玄学: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等; 新中国:建国、爱国、卫国、学红,取名用字的规律,晋·潘岳,字安仁 《论语》:“仁者乐山”、“仁者安仁” 唐·陆龟蒙,字鲁望。
《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南宋·李兼,字孟达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清·戴震,字东原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意义相同: 屈原,名平、字原; 鲁国漆雕启,字开; 诸葛亮,字孔明; 清代方东树字植之; 毛泽东,字润之 意义相关: 孔丘字仲尼; 曾参字子舆,参即为骖,与车有关; 山涛字巨源; 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 岳飞字鹏举 意义相反: 公孙黑字子皙;,3.号,唐宋时期流行、明清最盛,是理想与志趣的委婉表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六、避讳种种,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再加上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作用,形成了无处不在的古代避讳文化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话来表述 空—凶、肝—膶、舌折—利 箸—筷、梨—圆果,另一种避讳指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 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
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家讳”,或者叫“私讳” 既非皇帝,又非尊亲,而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圣讳” 姓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人物姓名的避讳,是上下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政治学问,不能不遵从的一项政治法规避讳的历史,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 ——陈垣《史讳举例·序》,1、从老庄到“老严”——国讳,“国讳”是最为严重而又最为严格的一种,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臣民,甚至皇帝本人也必须遵循的 “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讳进而,还要避讳皇帝的字,皇后及皇帝的父祖的名讳;推而广之,连皇帝前代的年号、帝后的谥号,皇帝的陵名以及皇帝的生肖和姓氏,也都要避讳周,孔子:“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人物姓氏的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在西周金文中,身份或辈份低的人在尊者面前,一般都是对自己只称名,而不称字,更不称号这实际上是与避讳尊者的名相一致的不过,在周代还没有形成严密的避讳制度。
秦,秦代“国讳”开始制度化 秦始皇名“政”,遇 “正”字则改为“端”,如“正月”称为“端月” 秦始皇之父亲庄襄王名子楚,于是“楚地”改为“荆地” 朕:我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汉,到了汉代,由于儒学在封建上层建筑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避讳制度趋于完备,避讳范围趋于宽广了 汉高祖刘邦,“邦”——“国”: 《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汉高祖之后吕雉, “雉”——“野鸡” 汉文帝刘恒, “恒”——“常”: “恒山”——“常山”,“姮娥”——“嫦娥” 汉景帝刘启,“启蜇”——“惊蛰”汉景帝后讳志,字阿渝因避讳,“渝”字的“水”旁,便改为“口”旁,“渝”姓便成了“喻”姓 汉武帝刘彻,史书将当时辩士蒯彻的彻字改为 “通”字,称为蒯通 汉宣帝刘洵,汉朝人改战国时荀卿为孙卿 汉光武帝刘秀,“秀才”改称“茂才” 汉明帝刘庄,当时便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而且,把凡是姓“庄”的一律都改为姓“严”比如,把“庄助”改为“严助”,把“庄安”改为“严安” 鲁庄公改称鲁严公,楚庄王改称楚严王 晋文帝司马昭,改汉王昭君为王明君 晋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