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工学交替存在问题辨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6448689
  • 上传时间:2022-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工学交替存在问题辨析工学交替存在问题辨析摘耍: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 到了诸多困难,存在不少的问题:学生工学交替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 对口、政府职能“缺位”以及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等对于这些问题 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找出阻碍工学交替的真正原因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高 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所以能很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 练紧密结合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就被频繁提起,倍受职教界的青 睐随着各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实施推广,问题逐渐呈现,而且有的 相当尖锐通过访谈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工作岗位和所学专业不 对口的现象反映极其强烈;高职教师反映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 人员和教师则将责任推向了政府,认为政府的协调、支持力度不够 这些问题到底如何看待,是本文所耍阐明的问题一、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1与学习专业相关性不强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工学交替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反映出两个层次不同的 问题:其一,学校办事不力据调查,儿乎没有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 的工学交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放在系里进行实施与管理。

      由于系 里面公务繁多,在寻找合作企业上花的时间就会受到限制,存在应付 现象从管理学上讲,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就会造成工作人员积极性 不高、责任不明确,工作中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降低工作效率这 是造成学生工学交替岗位和学习专业不相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校专业设置盲B o学生工学交替岗位与专业不对 11说明了学校专业设置没有按照市场要求、没有遵循市场的用人规律 与行业发展趋势总之,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没有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 搏,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不匹配,形成了 “错位”进一步分析,学 生实习找不到对口岗位,也就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这反映出学校办 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2与学习专业相关性不强是正常的从相反的视角进行分析,工学交替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 是可以理解的理由如下:第一,工学交替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而 要面向整个岗位群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因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或者发 展不会局限于固定的岗位,转岗现象时常会出现;而且针对单一专业 进行训练还会限制学牛:的发展空间、影响发展前途第二,T学交替 并不是要使学生学到多少东西,重要的是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H 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摆正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 o第三,与上一 观点相仿,有人认为实施工学交替是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 o针对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和学生在家娇生惯养现象严重,必须让学生到社会 上历练,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并了解社会的人情世故,以促使他们 尽快成熟、适应社会。

      第四,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未必能学到东 西如矿井机电专业工学交替就是跟着师傅检修电路设备,一天巡视 一遍,之后就无所事事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这样,非企业“不为”, 而是受工种所限第五,受企业商业机密限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 核心岗位和商业机密,这样涉及商业机密的核心岗位就不会让学生实 习,于是造成了学生实习接触不到岗位核心技能,也就有了学不到东 西的感觉,这也非企业“不为”,而是“不能”为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1法规政策建设滞后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职业教育法”已颁布 十多年,至今仍鲜见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法规颁布实施南 昌市2008年底颁布了《南昌市职业教育条例》本该令人鼓舞,但其 笫二条却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中等及其以下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 形式的职业培训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将高等职业教育排除 在职业教育之外,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和 我国职教法规建设的不完善即使国家层面的法律,如“新劳动法” 和“教育法”或“职业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应尽的职教责 任和义务职业教育法”笫六条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 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这个规定既模糊不清,对于企 业乂没有强制执行力,形同虚设。

      刺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 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法律法规更是稀少只是到了 2009年 3月,《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宁波由此也 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的城市2财政支持力量薄弱我国对于教育的投资本身就不足,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占GDP的4% 的目标还没达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也没有实现这样投入到 高职教育的经费就更少,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线需要的生 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从根本上 决定了高职的教育教学需要购置大批的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建立实 训基地,投资也就应该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职教 与普教的成本比为2.48: 1,高职与普高的成本比为2.64: L而我 国2005年的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 37亿元,其中普 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 05亿元,占89.46%;高职预算内财 政拨款为110. 32亿元,仅占10.54%而且高职院校的生均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也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水平,从全国范围來看,高 职生的生均经费相当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24%〜81%不等我国 对于高职教育投资之少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是有弊无利的,进 而就需要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基本上 都属于主观的人为因索,而这些主观因索之中管理体制因素尤难处理 首先,集权管理具有先天的缺陷,若是上层决策失误或对于某项工作 重视不够就会给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阻力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和财 政支持薄弱已经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轻视集权式管理还 使人们形成了 “等、靠、要”的工作思维定势,对于市场需求反映不 敏感,致使下级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都将责任 推向政府调研显示不少人都将工学交替运转受阻的原因归根于政府 其次,“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归 教育部门管理,而企业则属于劳动部门管,这种“条条分割”形成了 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局面女口,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面的法律对企业的 管理与约束效力不大;教育管理部门控制不了企业的行为,劳动管理 部门也左右不了高职院校再次,政府主观努力的问题如有的学者 所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理念很好,但做得“不实” O目 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包括在 认识上和行动上都要抓实。

      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 政管理部门而言的三、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现实中,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缺失、合作积极性不高已成为阻碍 工学交替的一个瓶颈企业在与 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敷衍应付现象,一方面,有些企业只是名义上和高职院 校合作,签署协议、挂牌之后就会在媒体上大肆宣扬,提高企业的社 会形象,但要他们提供实习岗位等合作支持乂极不情愿这是现在很 典型的企业沽名钓誉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校企合作大多是 建立在人情关系的基础之上,企业接收学生只是碍于情面勉强接收, 接收之后就随便安排一些儿乎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给学生实习,很难 提高学牛:必备的职业素质1从表面上看,企业教育责任缺失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不惜任 何手段只知向社会索取,不知回报,所以要他们承担职教责任比较 困难;其次,我国不少企业的老板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战略眼光和 大局意识,他们只看到投资于职教事业会给企业当前的正常生产带来 影响,降低产品的合格率,只将眼光放在自己的企业,而没有看到投 资于职业教育对于整个行业或企业界所带来的利益,史没有认识到投 资于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2进一步分析,企业存在逐利现象不少人认为,按照教育经济学“谁受益,谁投资”的观点,企业 作为职教的直接获益者理应对其投资,于是就将投资职教硬性规定为 企业的“天职”殊不知,这种观点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识, 若将企业拆分为个体进行分析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 的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天性,他们与高职院校合作想得到的冋 报包括钱、人和技术等而企业个体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时■候这三个 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没有补贴;学生实习结束 可能到别的单位工作,有为其它企业培养人才之嫌,培训成本没有收 回、技术人才也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也难以解决企业纶产 的难题,教师限于操作水平也难以培训企业员工所以说,从企业个 体来说很难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得到利益回报,于是他们就没有参 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3深层次分析,企业受客观条件制约首先,由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世界市场上的产业分 工地位较低,导致了不少企业从事低端产业的生产,生产技术含量不 高,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旺其次,我国人口众多的特征所带来的 初级劳动力无限供给性使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依赖于“低技能、低工 资”的生产模式。

      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企业感觉不到高职教育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不到高技能人才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紧迫性,也 就没有和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再次,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不利于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像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源于T厂的学徒制,以 企业为本位(company-based model),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 高;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则遵循相反的发展轨迹,从学校发展到企 业,以学校为本位(school-based model)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