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docx
4页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一、填空题:1、儒家2、国家政权3、法家4、马克思主义5、社会价值6、国家7、公正8、意识形态9、政治权益10、理性经济11、理想主义12、马基雅维利13、价值中立14、伦理15、君主专制16、德政17、霸道18、兼爱19、无为而治20、行为主义21、公民权益22、威望性23、权益24、公共利益25、人民主权26、信访27、公共利益28、价值和利益29、公共利益30、政治磋商会议31、人民32、传统型威望33、君主专制34、法律制度35、单调制36、分权原则37、专制君主制38、议行合一原则39、威望性40、分权制衡41、个人42、国家社会43、工会44、选举45、民主党46、政府权益47、议会民主48、供给信息49、一元主义50、军人公司51、政治次序52、政治合法性53、宽容54、政治次序55、权益限制56、宪政57、合法性危机58、善治59、统治60、政治合法性61、人民权益62、政治斗争63、普选权64、限制权益65、合法方式66、一般公民67、人民集体68、民主权益69、滥用权益70、分权制衡71、政治文化72、政治社会化73、个人主义74、意识形态75、国家威望76、法律下的自由77、经济自由78、服从型政治文化79、第三条道路80、意识形态81、政治革命82、福利化83、正义观84、政治稳固85、政治管理86、宪政建设87、宪政88、政治文明89、政治稳固90、免除权91、公民的意志92、宽容精神93、代议制民主94、个人权益95、权益限制96、民主化97、暴民政治98、市场经济99、对人民的保护100、民想法识三:名词解说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经过争夺或许运用公共权益而实现和保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办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深信社会科学应当成立在可察看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好便可量化的数据睁开研究的看法3.政治权益:政治权益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应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听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4.政治权益:是依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益5.利益:就是鉴于必定生产基础上获取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必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整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涨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7.权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嘱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履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依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生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所有或部分、实质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益的国家管理形式110. 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益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质上较大权益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可以充散发挥自己的作用。
11.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益机关和国家元国都由选举产生,并有必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行的政体12. 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益由议会执掌,经过选举产生的总一致般是权益的象征,而不掌握实质权益,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半席位的政党结盟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经过对政府的不相信案,政府一定离职或许恳求总统解散议会,从头举行大选13. 总统共和制:在推行这类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质权益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领袖,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事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可以选举产生总统,也不可以对政府表示不相信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益制衡关系14.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质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质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系统中,实质上或形式上处于领袖地位15.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履行立法权16. 利益公司:又称为压力公司,是指拥有特定利益要乞降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议和行为的政治性集体。
17. 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会合在一同,有组织地参加、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议的社会组织或集体,可能包含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喜好者协会、利益公司等等18. 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种的组织和集体所构成19. 政党:是指人们为了经过选举或其余手段博得政府权益而组织的政治集体20. 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整由一个政党独自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同意其余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21.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有统治地位并相互竞取政府权益的政党制度22.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益的政党制度23. 政治次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照基本的政治共鸣与法律制度睁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4. 政治共鸣: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益和政治制度的一种广泛的认识与见解25.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依据其政治正义看法来判断的政治次序的合理性,其核心看法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26. 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颠覆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益快速实现更改,以一种政治系统取代另一种政治系统的强烈的改革。
27. 治理:是以保持政治次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28. 公然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取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一定可以实时经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可以有效地参加公共决议过程,而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行有效的监察229. 政治参加:是一般公民经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系统的构成、运转方式、运转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30.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余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眼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31. 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余政治组织依照必定的程序和规则,由所有或部分红员决断一个或少量人充当该组织某种威望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32. 多半代表制:又称多半入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所有议席,其余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入选的时机33. 监察: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民众依照必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益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限制的社会活动34. 政治监察: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益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履行公共权益,而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含宪法监察、立法监察、行政监察、司法监察,以及政党监察。
35. 社会监察:指的是社会集体组织(主要包含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照宪法和法律给予的宽泛政治权益,以责备、建议、举报、申述、指控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益主体进行的监察36. 公民监察:主假如指公民经过责备、建议、举报、告发、申述、指控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益履行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察37. 政治文化:是一国公民长久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关于生活此中的政治系统和所担当政治角色的认知、感情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构造相对应,成为政治系统的主观因素38. 政治崇奉: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感情卷入39. 意识形态:是一种拥有行动取向的信念系统,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看法40. 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颠覆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益快速实现更改,以一种政治系统取代另一种政治系统的强烈的改革41.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公司依据社会利益矛盾情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系统的改良,调理政治关系,以稳固和完美政治统治的过程42. 政治稳固: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含国家政权系统的稳固、权益构造的稳固、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次序逐渐成立制度,依照制度运作的过程44. 宪政:是指经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45. 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益和行为方式都遇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限制的政府46.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类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踊跃或悲观地参加公共事务的决议过程47. 寡头铁律:即以为组织素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行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量领袖(寡头)来实行统治即便民主政党也是这样348.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挣脱传统特征,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成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