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单车探访三十里长江西流.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21485747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I单车探访三十里长江西流一一簰洲湾【主办方】【活动领队】【活动集合】【骑行时间】【综合评介】1、骑行难度:较轻松2、活动难度:时间紧凑、行程适中3、吃住程度:三星级、 FB餐4、景观程度:相当不错【车队人数】5-30人(5人成行)【线路行程】130公里【财务预算】:午饭+水20元【天气特点】33 C —24 多雨雾簰洲湾:江南水乡,西流明珠地处华中之腹地,武汉之南郊,咸宁之最北,长江曲流三面环绕,洲湾就是镶嵌在玉带上的一颗明珠更让簰洲湾声名远播三十里西流蔚为奇观,享有 万里长江第一湾”之称倘若把长江比作横贯祖国东西的玉带,那么簰千年古镇,人文荟萃建制溯及1700多年,商贾云集,素有 小汉口 ”之称千年传承秘制线路:广埠屯一雄楚大道一中山路一武金堤路一武赤线一 右转白杨树大道一簰洲湾镇S102省道(进咸宁 1公里因镇地南沿是天然避风深水良港,自古人流物流兴旺,簰洲湾鱼丸”、簰洲湾臭干子”、簰洲湾老酒”等美食,葉甸区硕口 S汉阳医武旦区G武整鑫進九嶂參【穿衣指数】短袖、短裤【污染指数】武汉市区轻微污染,咸宁空气质量良好特别提示】【住宿问题】无【风味佳肴】“红太阳美食城”蒸鱼丸和油炸臭干子。

      公共装备】【个人装备】【必备食物】【活动详细攻略】【线路介绍】广埠屯一雄楚大道一中山路一武金堤路一武赤线一 S102省道(进咸宁1公里右转白杨树大道一簰洲湾镇8点华师北门集合12点左右到达目的地 午饭时间 下午2点回程6点到华师【地理简介】长江途经武汉,便结束了荆江河段的水路十八弯,笔直状流向东北方向我乘坐的车于是沿着武金堤,西 南向一路直行,路过洪山青菱,江夏金口,堤外江流突然急弯一转的时候,便岀了武汉,来到嘉鱼县境嘉鱼”二字得名于《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别致的名字,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伴随的却是不安的洪水,也正是上世纪末的一场大洪水,让这个地方以一种悲情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这之中,首 当其冲的,是簰洲湾出武汉以后,如若沿着江堤继续行走,便进入了簰洲湾,它是江中的半岛,三面环水,“瓶颈”处收紧, 宽度不足四公里,却有长度接近 60 公里的江岸线,长江在这里,甚至形成自东往西流的奇观簰洲曲流”,因此保卫着大武汉巨大的弯道阻滞了江流,江水流速变缓,当洪水来临的时候,簰洲湾 的缓冲功能变得格外明显,好像一道天然的闸门于是有了“簰洲湾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的说法但 98 年大洪水,最先决堤的,亦是簰洲湾。

      簰洲曾是古沙阳洲的北角、下尾,春秋时期,长江因为古沙阳洲的存在,分为南北两个河道,经过数千年 的泥沙淤积和地表冲蚀作用,以及人为的筑堤造垸,渐成江南边滩,而南岭残丘的作用使得“簰洲曲流” 一成不变,簰洲湾形成了直入长江的“半岛”地势,如今留有团洲,仍为江中之洲,盛水季节,在半岛最 为尖利的拐弯处,四面环水,孤立江心南岭残丘”为“簰洲曲流”塑形“簰洲曲流”的形成并非偶然据《簰洲镇志》和《嘉鱼县志》记载,“南岭残丘”是刻划这道曲线的关 键所在,在今嘉鱼县老官嘴,“南岭残丘”迫使江水沿其边缘西流,在今武昌双窑,“南岭残丘”则迫使 江水转向东北当水遇见山,便只好听任其摆布,刚巧山势在此略微向西面摆动,便硬生生地将江长江挑 出一段急弯来从武昌沿武金堤南下的时候,过金口,至双窑,确实有零星破碎的小丘,而在嘉鱼老官嘴,我却没能看见 “南岭残丘”的显著突起,因此仅仅从地貌上看,很难解释“簰洲曲流”的形成,但地质作用却不因人类 活动对地貌的改造而变化,簰洲湾一成不变的“三十里西流水”,便是最好的证明三十里西流簰洲湾簰洲人认为这是关于自己家乡的最贴切的句子,似乎她的一切特别之处都与此相 关,太阳东升西落之于长江的位置,在这里与众不同,并且,她好像一个忠心耿耿的战士,守卫着至关重 要的中部城市武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豪于簰洲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是历史上果真如此,簰洲湾也流传着“小汉口”的 说法在长江流域,别号“小汉口”的乡镇并不罕见,在《长江地理》记者的寻访过程中屡屡遇到,比如赤壁羊 楼洞,湖南洪江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两江交汇,或者两省交界,要么因 为沙洲或者突兀江心的矶石,形成天然良港,便于船舶停靠而簰洲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则无需多言,位于“三十里西流”北岸的簰洲镇,据《簰洲镇志》记载,是一 个避风的“深水港”,曾经有大量帆船停靠,建制 1700 多年,据说,孕育了繁荣的商业如今的簰洲镇,仍然商铺林立,但仅仅局限于簰洲湾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早已不是传说中四通八达的 辉煌人们生活安逸,早市一阵繁忙,午后便闲适下来,镇上的居民把自建的房屋改造成宾馆,却少有人 居住,街上甚至很难找到对外营业的饭馆,午休时间一过,麻将声便四起没有木排的簰洲湾古时木材,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扎成木排顺流而下,在长江沿线形成众多的集散地武汉的白沙洲、鹦鹉洲,就是因为木材生意而盛极一时簰洲湾的“簰”字,按照辞典里的解释,便是筏子或者木排的意 思我却没能在志书当中找到关于木材生意的任何记录,但在寻访老人过后,他们告诉我,流传在簰洲湾 的,倒是有一个“烂簰洲”的故事。

      传说有个人赶着巨大的木排顺江而下,在“簰洲曲流”处来不及掉头,撞上洲滩搁浅,排工无奈上岸江 堤上两个老人在走棋,排工上前观看,哪知一盘棋的工夫,却恍若隔世一般,等他回神过来的时候,木排 已经完全烂在洲滩里了按照故事传达的意思, 簰洲并不是因为木材交易兴盛而得名, 与之相反, 它是木材输送过程中的一道险关, 如若不慎,就会搁浅,簰洲簰洲,其实是省却了一个不好听的“烂”字当地人告诉我说,三年前有传闻说簰洲湾地底蕴藏石油,钻井的时候,真的有大量腐烂的松木被钻头携带 出土,“烂簰洲”的故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神话簰洲镇与洪湖新滩隔江相望,通过渡船往来簰洲小镇,也成为了一江之隔的许多洪湖人赶集的地方世 代居住在水边的人,天然与水亲近,尽管有公路连通隔壁市镇,也还是宁愿选择渡江但其中还有一个原 因不得不提,那就是近代的簰洲江段,发生过连续的崩岸事件,长江河道因此摆动、北移这样的变化在 我看来无异于地质变动,非同小可,当事人们却似乎习以为常,描述的时候甚至颇有戏剧色彩他们指着 对岸整齐的意杨林和芦苇丛告诉我说:那里,那里,还有现在的长江,在我小的时候,都还是我们簰洲的 位置呢然后半开玩笑:可是一夜之间,我的亲戚们,就被崩到了江那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在这里非常形象也正是因为崩岸事件,簰洲镇最繁华的老街,最古旧的房子,也随之沉入江底而簰洲人更加直接的记忆 是,每一次崩岸过后,就必须重新筑起堤岸,人们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保卫着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只 不过,每一次筑堤,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家园里又丧失了部分土地在簰洲开三轮“摩的”的骆传全爹爹,也是我的向导,他掰着手指告诉我,光是他能记得的,就有五次崩 岸、筑堤的经历他又拍拍肩膀说,因为簰洲“一线沙壤”,土质松软,因此肩挑背扛倒不算什么,最要 命的是,十六条壮汉喊着号子抡起巨石“打峨”,才能夯实堤壤这是巨大的劳动量簰洲人的小神庙98 年洪水当中最先决口的堤防,在簰洲湾的“下河”处当地人对簰洲江段的称呼,从急弯处分野成“上 河”和“下河”倒堤过后,江水从“下河”决口处注入,最后簰洲湾只剩了堤岸,所有的农田、房屋, 都淹没成一片泽国堤内外的水位高度一经比较,人们便清楚地看到,“上河”水位,果然如同传说中的 那样,比“下河”高出一米左右而“下河”决口处,对岸就是汉南,距离武昌,则不到三公里的距离 “簰洲湾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的说法,丝毫不夸张决口处的长江大堤如今由混凝土护岸。

      堤内农田鲜有人烟,距离决口最近的中堡村,当年被匆忙涌入的洪 水严重摧毁,灾后重建的房屋明显新于别处我沿着大堤走,因为岸线长,几乎觉察不出方位变化,就在 不知不觉当中,长江流向变化,我从“下河”,来到“上河”上坟”时节刚过,清明吊子还在堤外护坡上摇荡,堤岸上炸了许多鞭,还放过礼炮但堤岸上并不见坟 冢,偶尔有墓碑,孤零零地竖立在护坡边上毫不起眼的位置 12 年前的伤痛,在许多簰洲人的心里挥之不 去簰洲湾上的小神庙出奇得多,这在意料之中村头、屋尾、堤边、江畔,用红砖垒筑一个简单的“屋子”, 盖上石棉瓦,便是神庙,大不过一平米,有的更小神庙里另辟神龛,贴着对联,石板的供桌上,摆放着 新近燃尽的香原本以为神庙供奉土地,我挨个看过去,却发现多数神龛里并没有神像年纪大一点的人 告诉我说,过去供奉杨泗菩萨,但更多的人还是说,是土地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乡下并不少见,人们虔诚地供奉“菩萨”,拜祭每一个神像,却不知道他们是谁信 仰变得笼统,丢失了细节而簰洲湾居民的家中,几乎都有同样的格局:屋里大堂正中供奉祖宗的牌位,旁边是谱箱,收藏族谱,族 谱都有严格的规矩,妇女不让碰,外姓人也不让碰在渔民胡家友爹爹的家里,祖宗灵位旁还供奉了神仙灵位:灶神司命。

      左右各一行小字:搬柴童子,运水郎君我查阅资料,寓意是希望灶王爷像搬柴童子一样挑来财富,像运水郎君一样送来好运气但在胡家友看来,这是三位神仙,分别保佑着自己有饭吃,有柴烧,并且在水上平安作业——而这几乎是胡家友和 老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簰洲湾上有一套完备的信仰系统,除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祖先灵位、灶神,以村或组为单位的土地,还设有基督教会,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则是位于“西流”堤内的灵官殿,殿内香火旺盛,供奉着佛教和道教的各路菩萨和神仙其中,水官大帝、请江大王和杨泗将军,是长江流域民间信仰当中的典型代表,祈求长 江停止泛滥,并且保佑江上渔民、排工的人身安全探访团洲:“柴山”没有山簰洲湾有了团洲,才是完整的形态长江“簰洲曲流“,造成流沙受阻,沉积淤垫,簰洲因此形成,顶端 团洲的季节性消长,尚能看出其轨迹《嘉鱼县志》记载,古时团洲呈环状,四周高,中间低,名环洲,后来逐渐淤积、扩展,呈椭圆形,似一 大“团鱼”(即鳖)浮于江上,因此更名团洲渔民胡家友爹爹告诉我说,团洲被簰洲湾一带的老居民,俗称为“柴山”我很疑惑,团洲远远望去,既 没有柴,也没有山,可为何偏偏叫做“柴山”?胡爹爹说,过去的团洲上,有许多的柴。

      我才知道,他们 所说的柴,指的是野生的芦苇,而“山”的含义是,团洲上的柴,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胡爹爹告诉我,如果早来半个月,团洲尚与陆地相连,可以步行上岛从四月一号起,长江进入了三个月的禁渔期,胡爹爹的船正在岸边休整,他没有去团洲,但凭经验判断, 水位就涨在这几天胡爹爹答应载我上岛,老伴蔡婆婆,准备就着我在岛上拍摄、逗留的时间,顺便拾柴可团洲岛早已不是簰洲居民的“柴山”了,早年被人承包,小部分种植意杨,大部分种植芦苇,都是经济 速生的林木,意杨用于制造胶合板,芦苇运到赤壁某造纸厂但胡爹爹家靠柴生火的日子,还没有结束 因为它们不要钱,对于自家而言,这也是一种经济实惠我们的渔船在长江航道与巨大的货轮擦身而过首先停靠的地方,堤内是一片意杨林主人给意杨修剪过后,遗留下枯枝,蔡婆婆把枯枝捆成扎,搬到船上穿越意杨林,就是大片的芦苇地,青翠、整齐,已经长到半人高,一幢红砖平房围在其间,大概是看护者的家蔡婆婆说,这个季节,岛上应该荒无一人,等 到芦苇长到一人高的时候,就会有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