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动物咬伤的处理6718.ppt
55页Animal bites wound Dr :Cheng Kuo Chung Neurosurgery-Spine 第一页,共五十五页•動物咬傷的嚴重度依咬傷的部位(bùwèi)、深度及組織壞死的程度而異•咬傷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感染 感染的嚴重度:1.動物種類 2.咬傷的位置 3.受害者的身體狀況 4.傷口的處理 第二页,共五十五页病史(bìnɡ shǐ)的詢問: 1. 咬人的動物種類(人所飼養或野生) (是否曾注射(zhùshè)狂犬病疫苗) (有無異常攻擊行為)2. 咬傷後就醫處理的間隔時間3. 受害者的健康狀況(有無糖尿病、慢性肝臟或肺 臟疾病、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全)4. 過敏史5. 破傷風免疫狀態第三页,共五十五页理學檢查: 1. 評估受傷部位的傷口深度及咬傷程度。
2. 評估神經,肌腱,血管, 評估是否傷及關節實驗室檢查: 細菌培養:若懷疑感染(gǎnrǎn)應做厭氧及嗜氧菌培養X光:是否有骨折、外來異物第四页,共五十五页Dog ,cat and Human bites wound •貓狗等動物因牙齒尖銳咬傷常造成組織撕裂或深度穿刺(chuāncì),甚至傷害到肌腱、骨頭、血管與神經•口中細菌多口中細菌多,傷口感染機會很高(貓咬比狗咬嚴重)•禽敗血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存在於70~90%的貓及50~60%的狗的口腔中•在貓咬傷造成的感染中50~80%可以發現此菌(狗咬傷感染約25%),•往往使受害者在24小時內發生劇烈的發炎反應,導至傷口顯著的腫脹及疼痛更有甚者,此菌感染可能引起敗血性關節炎、骨髓炎、腦膜炎及全身性敗血症等 第五页,共五十五页•狗咬傷(dog bites) 1.為最常見的動物咬傷,約佔所有種物咬傷的80~90% 2.約90%的咬傷是受害者自已家裡所飼養的狗所為 3.咬傷的部位以肢體最多(4歲以下的小孩,咬傷的部位則以集中在頭 頸部) 4.狗咬傷所造成的感染率約2~20%。
•貓咬傷(cat bites): 1.約佔所有動物咬傷的5~15%,咬傷的部位以肢體最多 2.由於貓的牙齒較細長尖銳,常造成肌肉、骨骼、關節等較深處的穿孔傷, 因此較容易感染,感染率高達30~50%•人咬傷(human bites): 1. 約佔所有動物咬傷的3~23% 2.咬傷後的感染率約10~50%,女性受害者被咬傷的部位以乳房、外陰部、腿及手臂(shǒu bì)較 常見,男性受害者則以手、臂及肩膀最常見 3. 手部咬傷的感染率較其他部位高緊握拳頭重擊對方頭部正中牙齒造成手背深層的裂 傷,甚至造成關節囊的破裂,指骨、掌骨的骨折,肌鍵神經的斷裂是人咬傷最為嚴重 的一種第六页,共五十五页平時預防平時預防 •不可(bùkě)讓嬰幼兒或小孩單獨與寵物相處,既使是乖巧的貓狗也可能因小孩無心的動作而激起獸性 •不隨意接近野貓、野狗如要接近,也不要將貓狗逼入死角以免動物為自衛而反撲 •不要嘗試去分開正在打架的動物就算你是飼主也要當心被咬 •不要打攪正在進食中的動物 第七页,共五十五页咬傷的初步咬傷的初步(chūbù)處理:處理: •大量清水大量清水與肥皂(féizào)沖洗傷口 (不必用雙氧水、紅藥水、黃藥水、紫藥水等物,無效又干擾後續醫療 )酒精與碘酒很疼痛,•可在清洗後使用優碘。
第八页,共五十五页•以無菌的敷料直接壓迫患部止血(zhǐ xuè)乾淨的毛巾、衛生棉、化妝棉、手帕等無棉絮的東西也可衛生紙因碰濕了會碎裂黏在患處,不得已才用都沒有時,用乾淨的手掌﹝大拇指根部﹞直接壓著也行•千萬不要用香煙絲、中藥粉、蜘蛛絲、青草等老祖宗祕方敷上患處近心端不必紮住,直接加壓都能止血止血點加壓法在病患搬動時會移位,慌亂時又會壓錯點,除非很熟悉否則勿用 第九页,共五十五页•以繃帶包紮傷口只要能使蓋住傷口的敷料不移動的東西皆可用 •手部受傷時可用夾板墊著固定,以避免骨折(gǔzhé)移位 •將患部抬高,與心臟同高或更高,可減輕傷處腫脹 •如果能確定只有表皮擦傷且不再流血,傷口兩端不會分得太開,可以局部使用優碘﹝Povidine-iodine aqua ,就是碘的水溶液﹞,不必包,讓傷口自然乾燥 第十页,共五十五页須就醫的狀況須就醫的狀況 : •臉上的傷有美觀因素,手足的傷容易發炎,最好(zuì hǎo)就醫•貓或人類咬傷感染機率大,也最好就醫 •傷口很深,不確定是否傷害到骨頭、肌腱、血管、神經或重要器官時 •傷口開開的或裡面的脂肪、肌腱、骨頭等看得見 •於患部壓迫十多分鐘仍未止血,或止血後一動就再出血。
•出現感染或壞死徵兆(傷口紅腫熱痛、化膿、流湯、起泡、皮膚發黑)或人有發燒、寒顫、傷口近端出現一條紅線﹝淋巴管炎﹞、腋窩或大腿根部腫痛﹝淋巴腺炎﹞ •被咬傷者有糖尿病、肝病、腎病、癌症、愛滋病、化學療法等會使免疫力減弱之疾病,心臟瓣膜疾病、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術後、或開心術後 •過去五年內未曾接受過破傷風疫苗注射,或出生至今未接受完整全套的傷風疫苗預防注射﹝出生2,4,6月及一歲半各打一次三合一預注﹞ 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大多數是多重菌種感染,且常混雜著嗜氧及厭氧菌感染,•其中(qízhōng)常見的嗜氧菌有 1.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2.鏈球菌(Streptococcus) 3.囓蝕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 4.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厭氧菌 1.鬆脆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 2.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3.暕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等 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可怕(kě pà)的人類•人咬傷後感染的菌種相當複雜,除了Pasteurella multocida之外,大多與狗、貓等動物相近•然而不同的是,人類咬傷還可能傳播B及C型肝炎等病毒;至於愛滋病毒是否能藉由人咬傷來傳染目前則尚未有明確報導證實•但是若遭愛滋病患咬傷,除了在剛被咬傷時應使用優碘等殺病毒劑(virucidal)徹底清洗外,咬傷時及被咬傷六個月後,應該做愛滋病毒血清(xuèqīng)檢查藉以確認有無感染的可能。
第十三页,共五十五页•接觸針頭受感染機率僅為百分之零點三,「中獎」機率甚低•至於以口咬人能否(nénɡ fǒu)傳染愛滋病毒,也仍需視帶原者體內病毒量多寡及受傷程度而定•就目前醫學研究所知,愛滋病毒只會對靈長類造成感染,並不會感染其他的動物 第十四页,共五十五页•前已知包括人類、黑猩猩及猴子,其感染的愛滋病毒(bìngdú)都不同型,不會彼此傳染•而其他牲畜如狗、貓及牛等動物,都未傳出感染愛滋病的病例•當年就是因為西藥廠到非洲,在製作與測試小兒麻痺疫苗時,沒有過濾掉原本與綠猴子共存於腎臟中的SIV,於是因此這SIV就混在小兒麻痺疫苗中進入人體了,這就是人體中會有HIV的真正來源了)第十五页,共五十五页動物咬傷的處理:動物咬傷的處理:•1. 大量生理食鹽水或林格氏液灌洗,每個傷口至少需150ml的水溶液用18號的針頭及30~50ml的針筒來清洗傷口2. 懷疑有狂犬病感染的可能,則用大量優碘溶液清理傷口,可減少90%狂犬病的感染3. 手部咬傷的傷口、深部穿孔(chuānkǒng)的傷口、傷口處理延遲超過24小時及臨床上有感染現象的傷口均不應予以縫合,應觀察治療3~5天後沒有傷口感染跡象再行縫合。
第十六页,共五十五页 破傷風(Tetanus)的預防•狗、貓及人類咬傷導致破傷風感染並不多見•對於乾淨的傷口,若10年內曾注射(zhùshè)過破傷風類毒素則不需另行注射(zhùshè)疫苗•超過10年者則應給予注射破傷風毒素•對較嚴重的傷口,若5年內曾注射過破傷風類毒素,則不需再注射疫苗,若超過5年則應再注射破傷風類毒素•至於未曾接受過或不清楚有無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但臨床上有可能感染破傷風的危險患者,則除了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外,尚應考慮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第十七页,共五十五页我被狗咬傷…會不會得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的預防:狗、貓、蝙蝠、臭鼬、浣熊等野生(yěshēng)動物都有可能藉由其唾液經由受害者的傷口傳染到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的潛伏期可從10天到1年,由於狂犬病的高致死率,因此若證實或高度懷疑有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則應儘快給予人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e globulin, HRIG)20 IU/kg一次劑量,一半注射在傷口周圍,另一半劑量肌肉注射,並同時給予人類狂犬病疫苗(human diploid rabies vaccine, HDCV)注射•並在之後第3、7、14及28天再予以追加,共五次劑量,每次肌肉注射1 ml。
第十八页,共五十五页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shǐyòng)•臨床上沒有感染跡象的動物咬傷傷口並不建議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但若有下列情形則可考慮給予3~7天預防性的抗生素治療:1. 咬傷治療時間延遲>12小時2. 中度或嚴重的咬傷3. 大多數的貓咬傷4. 受害者罹患糖尿病、慢性肝臟或肺臟疾病(jíbìng)、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 全5. 臉部或手部咬傷6. 深部穿孔傷 , 傷及肌腱、韌帶、骨頭或關節第十九页,共五十五页人咬人會不會傳染B型肝炎(ɡān yán)?? •香港醫學界發現,被人咬傷也會有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風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首次透過基因排序的方法證實,咬人並且讓帶病毒的唾液直接(zhíjiē)接觸傷口,就能有效傳播B型肝炎病毒香港一名中年男子被另一名B型肝炎帶病毒者咬傷後,因而感染B型肝炎第二十页,共五十五页•報導說,威爾斯親王醫院去年五月接收一名四十三歲、患有學習障礙的男病人,他因癲癇症發作入院,並出現急性B型肝炎的病徵,包括黃疸及肝酵素不正常這名病人沒有進行性行為、接受手術、輸血或與人共用針筒,因此醫生排除他是通過上述途徑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可能醫生查詢下,發現病人在入院前兩個月,曾在庇護中心內被另一名智障成年院友咬傷右手(yòushǒu),傷口發炎,後來被注射抗生素及縫合傷口。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五页•醫護人員找出那一名咬人者進行病毒測試,發現咬人者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活躍,唾液帶有B型肝炎病毒;後來再為兩人進行的病毒基因排序結果更證實,二人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完全相同•許睿表示,院方曾派出牙醫為咬人者作口腔檢查,證實沒有出血情況,即病毒非經由血液、而是通過唾液傳播他說,過去有不少(bù shǎo)研究說咬人可能會傳播B型肝炎病毒,但是都沒有充份的證據,這次中大首次透過基因排序對這項說法作出肯定至於是否所有B型肝炎帶病毒者的唾液都帶有病毒?還未得到確認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五页•目前暫時還沒有證據顯示與帶病毒者一同吃飯會感染B型肝炎病毒,「因為口水中的病毒要經過傷口,直接走入血液才會造成感染如果沒有傷口,病毒只會在皮膚上面(shàng miɑn),是不會進入血管的」他指出,如果口部沒有傷口,與B型肝炎帶病毒者接吻也不會感染病毒,這種病毒會隨唾液的乾涸而死亡有部分感染急性B型肝炎的人,未必會出現病徵;成年患者有九成的機會會自行痊癒,年紀愈小者演變成慢性B型肝炎的機會愈高這次事件中被咬而感染急性B型肝炎的病人,體內病毒已自動消失,成為免疫人士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五页蜂螫蜂螫•蜂類螫傷在台灣常見的有蜜蜂及胡蜂兩種,•蜜蜂:主賴植物花朵生存為素食主義昆蟲,•胡蜂(即俗稱的虎頭蜂、大黃蜂)則除食用花蜜外,亦攝食水果、小動物,因此為肉食性昆蟲。
雌蜂的腹部末端有一根隱藏式伸縮的刺針,刺針的功能(gōngnéng)為產卵、鑽孔、穿刺食物及攻擊、注射毒液之用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五页•蜜蜂的刺針末端有倒鉤,一生只能叮一次•胡蜂無倒鉤可行多次攻擊•蜂螫後由於螫針前端帶有倒刺,可能連同腹部毒囊、毒腺一起自蜂體脫落斷在人的皮膚內,如不儘速拔除,螫針後方的肌肉能繼續進行反射收縮而將毒液繼續送入人體•一般蜂螫後3~10天該蜂即殉職死亡蜂類螫人後會分泌一種物質稱為費洛蒙(Pheromone)以吸引後方之蜂群支援攻擊,因此(yīncǐ)螫針除去後需用清水沖淨,以洗掉費洛蒙,免得再吸引毒蜂攻擊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五页•常見的蜜蜂有西洋蜂、中國蜂、印度大蜂及印度小蜂等,蜜蜂生性並不喜歡螫人,除非受攻擊時才會群起攻擊人類, 蜜蜂所含的毒素主要為melittin,可造成局部螫傷部位的疼痛(téngtòng)及破壞紅血球的通透性導致溶血反應•胡蜂(虎頭蜂)在台灣較常見的有黑腹胡蜂、黃腰胡蜂、黃腳胡蜂、台灣大胡蜂及台灣姬胡蜂等 其中以黑腹胡蜂毒性最強,最易螫人致死胡蜂所含的毒素最主要為致死蛋白及Serotonin, 1.致死蛋白是一種磷酸酯酵素A1,造成溶血作用,引起 腎臟衰竭、呼吸衰竭及電解質異常致人於死, 2.Serotonin則造成組織腫脹及疼痛,其他蜂類的毒素尚有 尿酸素(Hyaluronidase),組織胺Histamine)、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等。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五页蜂螫後所產生的症狀可分為:1.一般反應:指被螫部位出現紅腫、劇痛、發熱、瘀血等,局部症狀通常可持續1至3天,給予冰敷、止痛藥物、抗組織胺及消腫藥物治療即可2.毒性反應:毒性反應是指蜂毒造成體內溶血反應、橫紋肌溶解、電解質異常,進而形成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DIC)及腎衰竭除了給予支持性療法,尚需強迫利尿,必要時考慮血液透析或血漿置換術3.全身過敏反應:全身性過敏反應是經由免疫球蛋白E抗體反應所引發,具有(jùyǒu)過敏史者較易發生, 一般人發生率約在0.15~3.9%,至於養蜂者則發生率可高達43%,蜂螫後2~3分鐘就可能發生,大部份在15~20分鐘內出現,亦可延至6小時才發生,常見症狀為眼皮浮腫、癢、蕁麻疹、咳、喘、血壓下降等,若進展成過敏性休克,則應積極實施高級心臟救命術,維持呼吸道暢通,給予Epinephrine注射及抗過敏藥物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五页•到底多少隻蜂螫才會致命呢?•一般認為20隻以上的胡蜂或50隻以上的蜜蜂同時螫傷時,即可能產生全身性的毒性反應•而500隻以上蜂螫時,則經常會致命•但是若有過敏反應者,只要(zhǐyào)1、2隻蜂螫產生過敏性休克即可能致死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五页。
•1. 野外郊遊應避免穿著鮮豔衣服及噴灑香水、化妝品以免招蜂引蝶吸引蜂類攻擊,吃剩的果皮(guǒpí)、飲料、食物應用袋子包好放入垃圾袋密封,以免招來蜂群2. 當巡邏蜂在身旁飛來飛去時,表示它已懷疑你是敵人,此時最好站立不動保持冷靜,巡邏蜂自然會離去,切忌突然閃避或揮打,否則巡邏蜂會以為你在攻擊它,而發動反擊3. 若遭到蜂類攻擊,最好用衣服包住頭並順著風的方向跑,以免蜂隻分泌的費洛蒙隨風飄散,吸引更多的蜂類飛來攻擊,並避免用衣物驅趕蜂群,以免造成強力氣流及陰影,使空中蜂群更易認清目標,吸引更大群蜂類攻擊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五页蛇咬蛇咬•「蛇」•是一種細長且沒有四肢的爬蟲類變溫動物•蛇是由蜥蜴演化而來•蜥蜴類的舌頭單一不分叉(fēn chā)•蛇類的舌頭細長而分叉,蛇常常吐舌頭,其目的是將空氣中的化學物質黏附在舌頭上•,以便收回舌頭插入傑克遜氏器再傳送至大腦分辨,便可察覺出前面有什麼東西,因此蛇類具有非凡的嗅覺,但聽覺不好視力也差不過蛇類的腹部感覺神經非常敏感•可查知地上100英呎遠的震動,且攻擊速度很快,每秒可達8英呎,但是每次攻擊的距離不會超過其身長的一半,只要不太靠近即不易被蛇咬。
第三十页,共五十五页•世界(shìjiè)上約有•2700種蛇類,毒蛇約有375種•台灣蛇類約有60種,毒蛇約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上毒蛇12種,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出血性毒素的為赤尾青竹絲、龜殼花及百步蛇,•神經性毒素的有雨傘節及飯匙倩,至於鎖鏈蛇則是屬於同時具有神經性及出血性毒素的混合型毒素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五页•毒蛇的頭大部分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兩個底角部份是毒腺分泌(fēnmì)毒液演化膨大的結果,•但雨傘節的頭是橢圓形並非三角形,仍是不折不扣的毒蛇,毒蛇的毒液主為消化食物之用,次為防衛攻擊獵物之用,當毒蛇咬囓時,上下頷相互擠壓毒液囊而將毒液經由毒牙注入獵物•毒牙分為管牙和溝牙•管牙呈中空管狀如注射針樣,因此咬傷時易有明顯的毒牙痕,蝮蛇科的赤尾青竹絲、龜殼花、鎖鏈蛇等的毒牙為管牙•溝牙較小且大部分埋在齒齦內,溝緣相接成溝,毒液再經此溝注入獵物體內,咬傷時不易見明顯毒牙痕,蝙蝠蛇科的雨傘節及飯匙倩屬之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五页•青竹絲因其身體綠色,尾巴紅色,故又名為赤尾青竹絲、赤尾鮐•若尾巴是綠色,則為無毒的青蛇,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有〝赤尾〞•口內有一對大管牙,體長約50公分,咬傷後有明顯毒牙痕,體色極具掩護作用(zuòyòng)屬樹上蛇,為出血性毒,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南部及台灣,受傷後患處腫痛、出血、起水泡•在台灣咬傷率最高但致死率低,因其毒液量少。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五页•龜殼花體背中央有一行較大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體兩側也各有一列較小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上下相連且左右彎曲呈波浪狀斑紋,頭大呈三角形,又名牛角蛇,體長約95公分,•是台灣常見毒蛇中攻擊性最強者,有頰窩,口內有一對大管牙,咬傷有明顯毒牙痕,•喜居人類居住的地方(dìfāng),故在住屋附近被咬傷者居多,屬出血性毒,咬傷後患處腫痛、瘀血、起水泡及血泡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五页•百步蛇身體兩側各有一列倒三角形具黑邊深棕色斑紋排列,頭大呈三角形,嘴尖向上翹,頭狀似虌頭,故又名山谷虌•屬出血性毒,咬傷後患處腫痛、瘀血、起血泡,症狀和青竹絲、龜殼花等出血性毒蛇相似,唯一不同是血小板會明顯減少,可資區別•故治療除給予抗蛇毒(shé dú)血清外尚需補充血小板,•百步蛇咬傷以前是台灣毒蛇咬傷致死率最高的一種,但由於抗蛇毒血清的發達及血小板製劑的補充,致死率已大大地降低,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五页•雨傘節因全身有黑寬白窄相間的橫帶,故又名為百節蛇,頭小而圓不呈三角形,•屬神經毒,作用於神經肌肉接合處,進而阻斷神經傳導使得橫紋肌不收縮,導致呼吸麻痺,因此當病患出現眼瞼下垂或胸悶時,應儘速給予抗蛇毒血清並考慮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呼吸,雨傘節咬傷後,•傷口並無明顯腫痛症狀,故常讓患者忽略(hūlüè)而未就醫,待覺得昏昏欲睡時,常在30分至2小時內即演變成致命的呼吸衰竭,•目前是台灣毒蛇咬傷死亡率最高的,可高達24%,因此若被雨傘節咬傷,應儘速送醫觀察治療,若有呼吸衰竭現象儘速插管並給予抗蛇毒血清,常可化險為夷,挽回一命。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五页•飯匙倩背部暗褐色,故又名為眼鏡蛇,•歸類為神經性毒蛇,但其毒素成份神經毒僅佔20%,其餘80%為心臟毒素,此心臟毒素為細胞毒性(dú xìnɡ),咬傷後很快造成患處極度疼痛、腫脹併組織壞死,故眼鏡蛇咬傷後除了給予蛇毒血清外,常需植皮或補皮瓣•根據研究,台灣東部的眼鏡蛇的毒性是西部眼鏡蛇的二倍,故在台灣東部被眼鏡蛇咬傷其抗蛇毒血清亦需加倍給予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五页•鎖鏈蛇體背有三縱列鎖鏈狀(非龜殼狀)斑紋,故稱為鎖鏈蛇,常被誤認為龜殼花,頭呈三角形無頰窩,常見於台灣東南部山區、廣東、印度(yìn dù)喜馬拉雅山,性情凶猛,會如眼鏡蛇般發出嘶嘶的噴氣聲,•其毒素有出血性及神經性兩種混合毒素,咬傷後局部腫脹輕微,主要以出血及溶血症狀為主,常導致腎衰竭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五页毒蛇毒蛇(dúshé)咬傷的處理:咬傷的處理:1. 保持鎮靜: (1)被毒蛇(dúshé)咬傷約有1/3的機會是乾咬,亦即雖被毒 蛇咬傷,但毒液來不及注入人體, (2)2/3的機會是有毒液注入人體,人體中毒的反 應取決於蛇毒的量及蛇種,蛇越大貯毒量也越 多,中毒反應也越厲害 (3)因此蛇咬時應保持冷靜,辨別蛇種及蛇的大 小,並注意有無聽到嘶嘶的噴氣聲以幫助醫護 人員診斷。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五页2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飯匙倩等毒蛇咬傷,很容易造成肢體腫脹壞死,因此肢體若有任何束縛物如戒指、手錶、手環等應儘速移除,以免腫脹後束縛物不易(bù yì)移除並壓迫到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肢體壞死,亦不能冰敷及使用止血帶,因腫脹的肢體居部血液循環變差,冰敷或使用止血帶將造成肢體局部血液循環更差第四十页,共五十五页•3. 不要切開傷口,不要用口吸毒液:除非隨身攜帶吸血器,在毒蛇咬傷後立即使用30分鐘,約可吸出30%左右的毒液,否則不要用口吸以免口內有傷口成為第二位受害者;毒蛇咬傷,毒液注入深部組織迅速進入體內淋巴循環再進入血液循環,故在緊急狀況消毒不完全下切開傷口並無法將毒液清出,反而(fǎn ér)增加感染的危險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五页•4. 由於毒蛇咬傷人體後30分鐘在血液(xuèyè)中即可達最高濃度,因此被咬傷肢體應儘可能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並儘速以彈性繃帶作壓迫性包紮,再以夾板或三角巾固定患肢以減緩毒液進入人體的速度,並不要喝酒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液吸收,儘速送醫診治,並避免先行給予中草藥敷治傷口,以免增加傷口的感染機會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五页•5. 一般毒蛇咬傷後在4~6小時即會有症狀出現,此時應儘速給予正確的抗蛇毒血清(xuèqīng)(量及種類),若4~6小時內未出現症狀,則最好觀察24小時確定無症狀再離院,無症狀的毒蛇咬傷並不需給予抗蛇毒血清治療,僅需一般症狀治療。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五页十大最危險海洋(hǎiyáng)動物 •箱形水母箱形水母 •大利亞箱水母長有數十根觸須,每根長度最高可達到15英尺(約合4.57米),所具有的毒素足以讓60人命喪黃泉•一種名為“Chironex fleckeri”的箱水母的毒刺能夠在短短3分鐘之內致人死亡•生活在夏威夷、佛羅里達以及美國其它地區的箱水母能夠導致被刺者心力衰竭箱水母家族最可怕的成員當屬僧帽水母,刺傷產生的痛苦可與雷擊一較高下(gāoxià)迄今為止,究竟有多少人遭僧帽水母攻擊仍是一個未知數 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五页虎鯊•大白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最可怕的鯊魚並非大白鯊,而是虎鯊•更多的人實際上命喪它們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夠讓人天生恐懼的動物並不多見,鯊魚便是其中之一•虎鯊它們的身長最高可達到18英尺(約合5.48米),重量可達到1噸,是當之無愧的“海洋殺手”• 在很多熱帶和溫帶水域,我們都能發現虎鯊的蹤跡,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zhōnɡ bù)的島嶼周圍有記錄顯示,大白鯊每年襲擊人的次數確實要高于虎鯊,但致人死亡的事故發生數量則不及虎鯊• 全球每年鯊魚襲人事件的次數大約為幾十起,與美國發生的雷擊致人死亡事故大致持平。
2008年,全世界只有4人命喪鯊魚之口 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五页石魚•魚之所以躋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們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魚;•另一個則是,它們是動物王國的偽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靜靜在“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主(wù zhǔ)動上門雖然石魚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險與之親密接觸石魚背上的棘刺能夠抵御鯊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所釋放的毒液能夠導致暫時性瘓症,不經治療便會一命嗚呼 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五页河豚(hétún) •有一種動物,即使被制成美食擺到餐桌上也能置人于死地,它就是河豚河豚又被稱之為“氣鼓魚”,體內攜帶的毒素毒性超過氰化物經過特殊培訓的日本廚師會將安全的部位制成美食,但用餐者中毒身亡的悲劇卻也屢有發生• “氣鼓”這個名字(míng zi)來源于河豚強大的吸水能力,吸入大量水之後的體積可是正常情況下的兩倍河豚也扮演了挽救生命的角色,河豚毒素制成的藥物可被用于治療因吸食海洛因等毒品產生的斷癮症狀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五页海蛇海蛇(hǎi shé)•人類對蛇擁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正是這人類對蛇擁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正是這種恐懼讓海蛇順利躋身榜單之列雖然種恐懼讓海蛇順利躋身榜單之列。
雖然也像陸上同類一樣釋放可怕的毒液,但也像陸上同類一樣釋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海蛇的生活(shēnghuó)方式更像是一個方式更像是一個“海洋隱士海洋隱士”,,•因此並不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在提到毒因此並不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在提到毒性的時候,人們經常將海蛇與眼鏡蛇進性的時候,人們經常將海蛇與眼鏡蛇進行比較•它們釋放的毒液能夠在短短數秒鐘之它們釋放的毒液能夠在短短數秒鐘之內讓獵物癱瘓並最終走向死亡之路內讓獵物癱瘓並最終走向死亡之路慶幸的是,它們很少攻擊人類,更喜慶幸的是,它們很少攻擊人類,更喜歡捕殺鰻魚、貝類以及小蝦歡捕殺鰻魚、貝類以及小蝦 第四十八页,共五十五页蓑蓑□•蓑蓑□又被稱之為又被稱之為“獅魚獅魚”,是家養魚,是家養魚缸中備受歡迎的寵物這種魚看似溫缸中備受歡迎的寵物這種魚看似溫順,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卻也具有令人順,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卻也具有令人吃驚的毒性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吃驚的毒性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表示,•雖然不會給人類造成致命傷,但被雖然不會給人類造成致命傷,但被棘刺刺中也會引發頭痛、嘔吐和呼棘刺刺中也會引發頭痛、嘔吐和呼吸吸(hūxī)困難,決不是一個好惹的困難,決不是一個好惹的家伙。
家伙• 通常情況下,刺中後帶來的痛苦可 通常情況下,刺中後帶來的痛苦可持續大約半個小時,但一些人報告說,持續大約半個小時,但一些人報告說,他們的刺痛感持續了幾周之久蓑他們的刺痛感持續了幾周之久蓑□並並不是一種非常富有進攻性的動物不是一種非常富有進攻性的動物 第四十九页,共五十五页鱷魚鱷魚 •咸水鱷魚素來頂著“野生動物王國最凶猛的捕食者之一”頭銜它們的身長可超過20英尺(約合6米),體重可達到3000磅(約合1360公斤),包括猴子(hóu zi)、袋鼠、水牛甚至鯊魚在內的動物都成為它們捕殺的對象• 捕獵過程中,咸水鱷純以強大的力量取勝,它們能夠將水牛強行拖下水,有時也會向人類發動襲擊它們首先利用力量強大的顎咬住獵物,而後利用所謂的“死亡翻滾”將獵物拖入水中死亡翻滾”同樣可以將大型動物撒成兩半第五十页,共五十五页刺鰩刺鰩•刺鰩俗稱刺鰩俗稱“黃貂魚黃貂魚”,單從這個名字我們,單從這個名字我們就不難猜測,它們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就不難猜測,它們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2006年,年,“鱷魚獵人鱷魚獵人”史蒂夫史蒂夫‧ ‧歐文在被歐文在被刺鰩刺中心髒後不幸身亡,歐文的不幸無刺鰩刺中心髒後不幸身亡,歐文的不幸無疑提高了刺鰩這個鯊魚近親疑提高了刺鰩這個鯊魚近親“危險動物危險動物”的名聲。
的名聲• 刺鰩的尾巴末端長有一根大約 刺鰩的尾巴末端長有一根大約8英寸英寸(約約合合20.32厘米厘米)長的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構長的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構成毒刺的物質與構成鯊魚鱗片成毒刺的物質與構成鯊魚鱗片(被稱之為被稱之為“盾盾鱗鱗”)的物質相同毒刺會釋放毒液,給捕食的物質相同毒刺會釋放毒液,給捕食者造成致命傷者造成致命傷•莫特海洋實驗室表示:莫特海洋實驗室表示:“這種毒液主要是一這種毒液主要是一種基于種基于蛋白質的毒素蛋白質的毒素,能夠給哺乳動物帶來,能夠給哺乳動物帶來巨大痛苦,可能影響心率和呼吸巨大痛苦,可能影響心率和呼吸(hūxī)值得一提的是,刺鰩通常情況下並不攻擊值得一提的是,刺鰩通常情況下並不攻擊人類 第五十一页,共五十五页海獅海獅 •海獅之所以能夠躋身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排行榜的原因在于它們具有很高的地盤性,對擅自闖入者絕對不會手下留情海獅被譽為一種聰明可訓練的動物,是動物園的大明星,但它們同時也因為咬人行為著稱動物界• 2006年,加利福尼亞州的曼哈頓海灘、新港海灘以及舊金山沿岸發生了一系列海獅襲擊人的事故,提高了管理者和科學家的關注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海獅可能吃了一些被有毒藻類污染的魚類才出現這些異常行為。
•聖地亞哥市政府在其網站警告說:“與所有野生(yěshēng)動物一樣,海豹和海獅也具有不可預知性,也會成為一種富有進攻性的動物它們生有鋒利的牙齒,可能會向人發動襲擊,尤其是在被逼得太緊或受到騷擾情況下第五十二页,共五十五页海鰻海鰻•海鰻擁有蛇一般的身體、它們是魚類家族海鰻擁有蛇一般的身體、它們是魚類家族成員,身長最高可達到成員,身長最高可達到8英尺英尺(約合約合2.43米米)看著這種較為原始的動物,我們會很自然看著這種較為原始的動物,我們會很自然地將其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地將其與死亡聯系在一起•海鰻顎部力量海鰻顎部力量(lì liɑng)強大,牙齒鋒利,被牙齒咬強大,牙齒鋒利,被牙齒咬傷後產生的鋸齒狀傷口很容易被海鰻口內的細菌感染傷後產生的鋸齒狀傷口很容易被海鰻口內的細菌感染• 如果海鰻因恐懼或者意外 如果海鰻因恐懼或者意外(尤其是在覓尤其是在覓食的時候食的時候)將人咬傷,它們通常會選擇將人咬傷,它們通常會選擇“松松口口”,放你一條生路放你一條生路•白天的時候,海鰻經常潛伏在裂縫和洞穴內,夜幕降白天的時候,海鰻經常潛伏在裂縫和洞穴內,夜幕降臨後才出來打獵它們主要以魚類或者其它能夠被其臨後才出來打獵。
它們主要以魚類或者其它能夠被其捕獲的動物為食捕獲的動物為食•對于如何避免被海鰻咬傷,國家海洋和大氣對于如何避免被海鰻咬傷,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家提出了兩條建議:一個是,絕管理局的專家提出了兩條建議:一個是,絕對不要將手放入水下多岩洞穴和裂縫內;另對不要將手放入水下多岩洞穴和裂縫內;另一個則是,切忌不要給海鰻喂食值得一提一個則是,切忌不要給海鰻喂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海鰻咬傷事故皆因喂食導致的是,很多海鰻咬傷事故皆因喂食導致第五十三页,共五十五页• Thanks!!! • 珍重(zhēnzhòng)再見 第五十四页,共五十五页内容(nèiróng)总结Animal bites wound禽敗血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存在於70~90%的貓及50~60%的狗的口腔中當年就是因為西藥廠到非洲,在製作與測試小兒麻痺疫苗時,沒有過濾掉原本與綠猴子共存(gòngcún)於腎臟中的SIV,於是因此這SIV就混在小兒麻痺疫苗中進入人體了,這就是人體中會有HIV的真正來源了第五十五页,共五十五页。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