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3.doc
55页1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 33 课时)3文 章来 源 课件 5Y k J.cO m 第三课时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2、能为较长的学术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乔治 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2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3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部分:(9-10 )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五、问题探讨: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六、探究写法: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4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2、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自己的担忧— —存在的问题— —一代人的使命 ——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 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七、布置作业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 1780 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 1898 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 4 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51962 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 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6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 14 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 5 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 4 组,每组 7 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 1200 年1900 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1.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 4 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7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2.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3.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8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资料链接】乔治 萨顿( 1884——1956) ,美国科学史专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 年获博士学位1912 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 ,担任该杂志主编近 40 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 15 部,发表论文800 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答案: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收获整理】课文内容及其理解中心内容着重地论述了东方与西方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9现人类的使命理解或评价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是站在西方科学的立场上说明东方人民对于我们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光明从东方来。
风格写作特色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其中有历史的比较,也有各种不同见解的比较,如采用比较论证方法,或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明正误,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正反结合起来说理,显得有说服力文学常识 乔治萨顿(1884 —1956) ,美国(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 15 部,发表论文 800 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拓展迁移】1.D紧扣 “根本原因 ”进行选择,ABC 属于答非所问抓住“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选择3. CC 项属于无中生有C 项与“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不一致10第四课时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2、能为较长的学术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 陈炎,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 年,2000 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 、 《陈炎自选集》 、 《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 、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 年) 、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4年) 、 “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4 年) 、 “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 、 “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2 年) 、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史哲》杂志主编 二、解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述的范围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三、学生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四、师生讨论归纳:1、从文化结构上,也就是从根本观念上,对中西两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