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汇总.docx
7页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囊括四川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位于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地形概貌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四川盆地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2)在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四川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 四川盆地--峨眉山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5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
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i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6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1]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盆地城市景色—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
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 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景色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
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彭水曾出现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如綦江积温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
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四川盆地气候的显著特点主要有: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年平均温度明显偏高,尤其冬季,由于冷空气受北方秦岭大巴山阻挡,四川盆地冬季平均温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许多,与广东北部相当年积温比同纬度高,无霜期也较同纬度地区长 封闭的盆地,四周山区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山区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导致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是我国年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日照最少的地区是贵州) 封闭的地形,导致四川盆地常年风速偏低,是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 四川盆地东部和西部气候有许多共同点,也有差异东部一般在5-6月多雨(类似江南的梅雨),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旱,成为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西部4-5月则多春旱,7-8月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而多雨。
四川巴中人的“登高节” 农历正月十六,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人巴中人好登高,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这年就没完没了,新的一年就会没滋没味登高这天,在巴城四周的南龛山、西龛山、王望山,较远的仪阳山、鼓楼山大道小径一大早一家一家的城乡人就有兴高采烈的,从不同方向往山巅去抢占“制高点”,尽管大汗淋漓,尽管气喘吁吁,可人们都是乐此不疲,好像山顶就是黄金宝地,谁能占得一席,谁就会终年安康吉祥关于登高,巴中人有着独特的阐释据年长的讲,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而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