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运河遗产保护报告.docx
9页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运河遗产保护报告 一 概况(一)地理环境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地处浙江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毗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全镇区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境内河荡纵横,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全镇水域面积有24.24平方公里王江泾镇接近长三角的地理和交通中心,距离上海98公里,距离杭州94公里,距离苏州60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乍嘉苏高速、申嘉湖高速以及07省道,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穿镇境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优越,促进了王江泾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王江泾镇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全镇经济实力在嘉兴各乡镇中位居前列,且连续多年为浙江省经济百强镇二)历史沿革王江泾镇区域历来为太湖东南战略要地相传,春秋时期的吴国在此修筑了射襄城抵御越国两国曾在此激战多次,镇东接战港由此得名610年,江南运河开通,王江泾地扼运河要冲,为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嘉兴官宦世家闻人世居于此,因为附近有湖泊梅家荡,当时称为闻湖,镇遂得名闻川市元代,因王、江两姓大户兴起,遂称王江泾宋元时期,王江泾已有丝绸生产和贸易至明代,王江泾成为丝绸贸易集镇。
当时王江泾周边东至南汇及嘉善天凝,西至新塍桃园,方圆80平方公里内“多织绸,收丝缟之利”,产品均经王江泾镇集散,商贸兴盛王江泾镇遂成“衣被天下”的丝绸贸易名镇据明《秀水县志》载,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家”,与濮院、陡门、新塍合称秀水四大镇在鼎盛时期,王江泾镇有三街、十坊、五埭、二十六弄,店坊林立,街市繁华,多园林、祠庙和工商会所王江泾镇为南北交通要冲,国乱之时常遭战争灾害明代以后,王江泾镇曾经三度兴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军与倭寇在镇南秋茂桥一带大战,明军斩杀倭寇2000余名,号称“王江泾大捷”,但镇区遭到破坏,后逐渐复苏,万历以后“其市愈盛”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多次作战,镇上房屋大部分被毁,20世纪初王江泾镇再度繁荣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在王江泾纵火焚烧三天三夜,全镇化为灰烬受此次浩劫影响,王江泾从一方大镇衰退为苏浙边界的小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崛起为经济强镇和文化大镇三)运河关联与定位江南运河自镇江经常州、无锡、苏州沿太湖以东南下,经过吴江进入浙江境内,入浙第一站即王江泾镇运河给王江泾镇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其从吴越之间的一个偏僻村落一跃成为运河上的重要节点,直至成为商贸大镇。
明代小说《石点头》中有这样的描写:“王江泾北通苏、松、常、镇;南连杭、绍、金、衢、宁、台、温、处,而南即福建两广,南北往来,无不从此过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至收货,所以镇上做买卖的挨挤不开,十分热闹这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王江泾镇与运河的关系由于交通便利而店坊林立、街市繁华的王江泾镇,成为市镇因运河而兴盛的一大范例宋代以前王江泾镇市中心在运河东,宋代镇市中心迁移到运河西因运河塘路位于运河西岸,故镇市中心迁至运河西更有利于商贸发展元代设王江泾巡检司明万历年间在运河上筑起三孔大石拱桥长虹桥,河东河西连成一体镇上街市也与运河紧密联系,如王江泾镇上早在明清时期就闻名的一里街,东自运河与市河连接处的射襄桥向西至济阳桥,长为一里,故名一里街其他街市河道都与运河相通,构成运河水乡市镇的格局除了一里街,王江泾镇上还有丝行街和百岁街,是丝行、绸行、茶楼、酒肆密集之处这三条街为王江泾繁华的三条大街,商业繁盛,居民稠密与大街相交的有几十条弄堂,名为鱼行弄、仓场弄、混堂弄、面店弄、桐油弄、筘店弄等,是专业化的商业街巷历史上的王江泾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名副其实的浙江运河第一镇王江泾境内的大运河为江南运河浙江嘉兴段的北段。
因运河向北通往苏州,故嘉兴称这段运河为苏州塘嘉兴市的地势西南稍高而东北稍低,王江泾是嘉兴北境,地势最低这样的环境使王江泾段运河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王江泾境内运河线路是当时精心选择的运河最优线路京杭大运河从苏州方向一路南下,在吴江平望镇南的莺脰湖北向东拐弯至王江泾镇北的田乐,于田乐又转弯重新向南,经王江泾镇直抵嘉兴北门王江泾镇地势低洼,多湖泊湿地运河有意识地避开两侧的湖泊群,在湖泊的夹缝中选择了唯一的最优线路由此可见王江泾段运河是隋代经过精心勘察设计的新河道运河线路选择避开湖泊,主要有利于河道与运河纤道的施工王江泾段运河是运河嘉兴段中河道最宽、最深的河段这段运河在形成以后,成为浙北的骨干河道,是杭嘉湖平原水流北排的主要水道杭嘉湖平原的水流经苏州塘向北入吴淞江再向东入海由于排水的需要,王江泾段运河较其他段更宽阔经北排水流冲刷,王江泾运河也更深有关文献记载,这段运河水深达6.67米左右,比运河桐乡段深一倍王江泾段运河水急、河道阔深也造成架桥不易从隋代至明清的1300多年,这段运河上只有长虹桥一座三孔石拱桥历史上,王江泾段运河纤道(嘉兴称为塘路)是规格最高的运河纤道从唐代起,王江泾段运河河道护岸就采用石塘,而河岸上的纤道规格也很高,道路宽阔平直,明代商书形容其“河岸若街,牵船可穿鞋袜”。
急则夜船可行百里,秋无剥浅之劳,冬无步水之涉,是处可宿,昼夜无风、盗之患王江泾段运河在历史上是运输最繁忙的河道,河道中有漕船、官船、运纱布船、游山船、运送客商的商船优良的纤道是保证运输畅通的基础性设施同时,这条塘路又是南北之间的陆上交通要道,相当于当下的国道从北方至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甚至江西、福建、广东方向的客商人等必经这条塘路道路的重要性决定了道路的规格自隋代开凿至今,王江泾段运河走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在整条大运河当中并不多见这段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水量充沛,运输繁忙二 运河遗产王江泾镇运河遗产丰富多彩:境内运河是苏州塘的主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大运河遗产河段;运河上的长虹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江泾的刘王庙会又称江南网船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沿运河一带有闻店桥、一宿庵、倭坟浜等有文化价值的遗存;运河两岸的村庄河道上遍布古桥与旧民居一)运河工程遗产1.苏州塘大运河从嘉兴城北到王江泾的河段称为苏州塘,也称苏嘉运河,全长27公里,其中王江泾段20多公里王江泾镇北9.1公里是江苏与浙江的界河,河东属于王江泾镇,河西属于苏州吴江区苏州塘是杭嘉湖平原水流北排的主要通道,历代地方政府屡次疏浚运河,修缮护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坡用块石、水泥浆砌成,整段河道保护良好苏州塘河底宽52.7米,5米高程时平均河面宽82.6米,是嘉兴通往苏州、湖州、上海方向的主要航道王江泾苏州塘上和岸边有长虹桥、闻店桥、一宿庵等文化遗产,并与双桥港、虹阳港、铁店港等河道交汇,构成王江泾以苏州塘为骨干的河湖水网,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自然景观2.长虹桥长虹桥位于王江泾镇区大运河上,横跨运河,是嘉兴北部的重要桥梁,沟通了王江泾段运河两岸镇市,也是在浙江北部平原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此桥雄伟壮观,呈现长虹卧波之势,故名长虹桥《闻川志稿》称:“镇之东南,踞塘岸,跨运河,其大桥曰长虹长虹桥全长72.8米,为巨型三孔实腹石拱桥,桥面宽4.9米,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两边孔跨各9.3米,西坡桥孔内砌有石纤道桥两侧各有57级石阶,桥栏用长条石构成,且加工成方便行人休息的内弧形,平水时水面至桥顶高18.8米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再次重修,光绪六年(1880)又修补石栏长虹桥原有石牌坊,已毁,近年桥东堍重新建了一高大的石牌坊桥南北侧边孔都有桥联。
南侧边孔主联“淑气风光架岭遥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副联“劝世成善,愿人作福”;北侧边孔主联“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舟普渡江平海晏河清”,副联“千秋永庆,万古长龄”长虹桥是大运河上的一座十分典型的三孔实腹薄孔墩连石拱桥,造型优美,气势雄伟,构造精巧,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工程技术水平长虹桥是适应王江泾软土地基条件的结构形式,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长虹桥于1997年9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闻店桥闻店桥在王江泾镇区大运河西侧、长虹桥北200米,与运河平行,跨王江泾一里街市河,曾经是大运河上的纤道桥此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4.4米,顶宽3.6米,底宽4.5米,弓跨8.5米,弓高3.6米东西首有“闻店桥”额,两侧均有桥联桥南北分别有石阶19级和24级,其东西两侧椅子状石护栏齐全闻店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与运河、长虹桥一起使古代水路交通与陆路交通形成立体交叉关系,也直观地反映了运河与纤道的状况在古代,人力是运河航运最主要的动力在江南水网地带,纤道桥连接被运河支港河道隔断的纤道,是运河功能发挥的基础设施二)运河交通遗产王江泾镇在运河交通方面的遗产主要是运河石塘、运河纤道等。
1.运河石塘王江泾段运河石塘的历史起于唐代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嘉兴杉青闸向北至闻川(王江泾)运河石塘27里修筑运河石塘的原因应是这段运河河阔、水深、流急,堤岸容易坍塌,影响漕运然而,即使修筑了石塘,王江泾段运河堤岸还是经常崩坏,需要不时维修重筑明代赵文华《修运河官塘碑记》说:“自闻川南,处嘉禾下流,其水特大时水泛滥,辄奔驰横决,丧沿河诸塘故塘益受伤,其势易败,败则石沦于河,桩木戟立,往往触舟破之石去而土溃塘断,如栉途而纤者,危怖不能度王江泾段运河是漕运要道,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明清以来江南又是国家赋税重要来源,运河又关系到江南经济命脉,因此历代地方政府都重视这段运河石塘的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护坡用块石水泥浆砌成,并不时维修,运河石塘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2.运河纤道王江泾段运河纤道位于运河西岸,建成时间与运河石塘相同唐代王仲舒在修筑运河石塘时,同时修筑了运河塘路作为纤道历代在维护运河石塘的同时,也对运河塘路进行维护在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运河塘路不仅发挥了运河纤道的功能,也是连接中国东南与北方的陆上交通骨干道路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1930年嘉兴出现公路,运河塘路的功能逐步衰退。
随着水上航运的机械化,运河纤道的功能也不断弱化以至于完全消失王江泾的苏州塘沿岸,部分石质帮岸尚好,河边有宽2米的堤岸,但沿塘支流上基本没有桥梁,不能通行,古纤道已不复存在但在王江泾镇还有一小段可以感受到古纤道的韵味从王江泾镇一里街东口开始,过闻店桥,沿运河边到长虹桥,长虹桥西小孔可见石质纤道孔,过长虹桥西堍沿运河边向南,是王江泾运河古纤道仅存的一小段三)运河文化遗产王江泾的运河历史可追溯到春秋秦汉时期,苏州塘则是隋炀帝开挖的人工运河漫长的运河历史孕育着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与运河水网也保留了一批承载着运河文化的载体1.一宿庵一宿庵,原名一粟庵相传,唐代一高僧云游四方,在这里住过一夜又传,乾隆皇帝曾在此庵过夜一宿,遂改名一宿庵此庵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咸丰年间遭兵毁,同治初被重建光绪年间募资白银4200余两,筑五桂轩、晚霞阁等有古诗云:“祗园半亩访烟霞,一宿高僧今在耶独树婆娑八百载,忽飞清影落谁家诗中的独树是指庵中的银杏树,树龄已有数百年庵中有都天城隍庙,祀明吏部主事吴县人周顺昌天启六年(1626),周顺昌被魏忠贤害死狱中一宿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建,庵内大雄宝殿2000年落成2004年一宿庵再次被重修,更名为“长虹古寺”。
2.倭墩浜倭墩浜位于王江泾镇新桥社区,距运河682米,面积为5400平方米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总督侍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