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同步练习4(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pdf
6页藤野先生专练一、在东京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发髻()2、解词:油光可鉴:标致:3、首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A、 “清国留学生”热爱大自然、注重仪表B、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C、东京的樱花开得烂漫的时节,确实让人流连忘D、 “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赏樱花、盘辫子的丑态、丑行)4、 “清国留学生”加引号的作用是:()A、引用 B强调 C特定称谓 D讽刺和否定5、 “有时还值得一转”的原因是()A、中国留学生会馆里有几本书买B、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还可以坐坐C、那里有精通时事的人 D、那里有人在学跳舞,可以提高跳舞水平6、首段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什么特征()A、清国留学生的帽子B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C、清国留学生的辫子D清国留学生的外貌7、对这部分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夸张、反语B、比喻、夸张、对比C、拟人、夸张、对比D 比喻、夸张、反语8、对本部分的内容理解得全面、正确的一项是()A、嘲讽“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B、嘲讽“清国留学生”思想空虚、庸俗无聊C、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所作所为。
D表现出对东京的不满、不得不离开东京9、下面是对本段内容的分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感情B、二句写出了作者在东京的所感 C、三句写出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D、四句紧承二三句,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10、选文内容与藤野先生的内在联系是()A、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的社会背景B、写出了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而遇见藤野先生的缘由 C、衬托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D、引人入胜,生动活泼11、首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影响?变成肯定句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去别的地方看看打下伏笔东京也是这样12、 “无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句)“只不过”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埋下伏笔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13、 “成群结队”形容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清国留学生数量之多人虽多,却只会逛公园、看樱花、会馆里学跳舞、不务正业,进一步写出对其失望、厌恶之情14、作者为什么离开了东京?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这个原因?对东京的失望15、说说“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更形象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实在”一词强调“标致”增强了句子的讽刺力量,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鄙视16、首段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对“清国留学生”的辛辣的嘲讽17、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描写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反感18、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作者看不惯东京“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学医救国救民)19、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这里的“时事”意指什么?一些无聊的事情,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20、首段中作者抓住 “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细节, 以(漫画) 式的笔法, 刻画了他们的丑态21、文章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首句)22、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交代了什么?有何用意?时间、地点、环境;对下文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起到了反衬的作用说明他们虚度了美好的时光23、对“除下帽来”中“除”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顺手拿下帽来, “除”同“拿”B、随手摘下帽来, “除”同“摘” C、郑重脱下帽来, “除”同“脱” D、慢慢摘下帽来, “除”同“端” 24、从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语例,填在横线上(1) 、运用成语,表示不学无术者之多(成群结队)(2) 、运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
盘、顶、耸、扭)(3) 、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形形成一座富士山)(4) 、巧用反语,表示作者厌恶、嘲讽之情实在标致极了)25、这个语段主要是写()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B、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表现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D、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懑二、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1、 “后面有几个 中国早段写了几件事?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三件第一句从侧面写出了藤野先生平易近人第二句写出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第三句写出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的尊重2、选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语言、动作、作用:(1)表现藤野先生为人俭朴诚恳、(2)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将肖像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揭示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4、藤野先生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5、文中两次写到“大大小小的书”用意是什么?突出藤野先生有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6、 作者在刻画藤野先生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将侧面描写的部分指出来,并说说表现他的什么品质?那坐在后面 没有带领结。
生活俭朴的学者7、选段共写了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件事的内容,并指出这些事件的选材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品质?事件: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选材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的品质: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具有求实精神8、选段记叙采用了什么顺序?时间顺序9、如何理解作者的“吃了一惊”“不安”和“感激”?因为看到“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精心添改过了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 “不安”是讲义的疏漏让先生费神;“感激”是由于先生的热情关心10、经过二十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A 我对藤野先生没带领结的印象很深B 、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外国留学生的印象很深C、我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深刻D、藤野先生对我画错解剖图的印象深刻11、找出第一、二两件事例之间的过渡句写在下面: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12、对“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是记得的”理解正确的是()A、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画的图不正确时,我自责的心情B、写“我”接受先生的教诲并非心悦诚服,表明那时的我有时很任性。
口头答应,心里却不服气) C、写“我”自以为画法很高明,超过先生D、写“我”画法很高明,善于变通,而先生则有些迂腐13、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 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能,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4、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吃了一惊”是因为()A、 “我”交出讲义,他“第二、三天便还我”B、叫“我”以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讲义C 、看到“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精心添改过了” (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D、交讲义要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15、 “第二三天便还我”一句中为什么用“便”而不用“才”?(用“便”表明批阅得很快,用“才”表明批阅得很慢,所以本义用“便”) ( “便”字强调归还之快,突出了藤野先生工作勤奋、认真负责的精神16、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强调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内容? ( 强调“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因为这些错误作为教医生的老师藤野先生是完全可以不管的,他却这样认真,更突出地表现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17、 “这样一直继续到 ” “这样”指代什么内容?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指代“原来 也都一一订正” ,表现添改讲义在继续进行,表现藤野先生对工作、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
“一直”强调“没有间断” ,意在强调藤野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18、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为难”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裹脚是陋习,鲁迅先生想说又不愿说B、 “为难”更能衬托出藤野先生注重事实的治学品质C、鲁迅觉得应该说又难以启齿D、鲁迅先生不知道应不应该说19、如果用另一种标点符号代替最后“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句中的冒号可用(破折号)20、选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言行主要是为了写出()A、藤野先生钻研骨学、学术水平很高B、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工作认真负责C、藤野先生正直善良、致力于中日友谊D、藤野先生关心学生,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21、 “后面有几个 中国早”段写了几件事?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三件第一句话从侧面写出了藤野先生平易近人第二句话写出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第三句话写出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的尊重2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如何?“我”对藤野的感情如何?(藤野先生对“我”热情诚恳、认真负责、尊重关心我,对“我”寄予希望我”对先生充满感激和崇敬23、当时, 面对藤野先生的批评, “我”的态度是什么?而在写本文时,“我”内心的情感又如何?三、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1、 “中国是弱国 也无怪他们疑惑。
”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句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议论、反语、强有力地表达作者对荒谬论调的痛斥和满腔义愤总括上文段中另一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2、为什么说“日本的爱国青年暗地里却早受了托老的影响了”?(匿名信中用了托尔斯泰曾用过的话)3、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冒号后说了几类中国人?“偏”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给俄国人当侦探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我(爱国的中国人)、痛苦、失望同时受到极大触动/ 恨中国人的麻木、不觉醒、怒其不争4、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中“这一声”指什么?为什么特别刺耳?(日本人欢呼“万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之情受到伤害思想受到极大震动5、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 无法可想!”一句中“他们指谁? “呜呼, 无法可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某些处于麻木状态的中国人/ 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失望、 愤慨;对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们的麻木不忍仁,既予以批判,又寄以同情/ 对本国同胞精神麻木的痛恨6、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恨中国人的麻木不觉醒)7、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指(留学日本之时、在仙台)“我”的意见是(学医救国)变化后的意见是(用笔救国)变化的原因是(通过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要救国,首先应该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所以弃医从文)/ (仙台原来的教室里放映时事影片的时候、医学救国、弃医从文、医学只能拯救身体,不能拯救灵魂,必须用笔才能医治中国人民的心灵创伤、唤起觉醒。
8、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9、 “影”的意思是(放映) 、 “疑惑”的意思是: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0、 “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决定弃医从文)11、对“我”的 60 分以上的成绩日本爱国青年是怎样诬蔑的?(不是自己的能力,是预先从先生那里得知了题目 )12、促使作者决定不再跟与藤野先生学医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人考试分数在60 分以上,却遭到某些日本学生怀疑,作者被迫也和围看的中国人一起成了参观枪毙中国人的观众,听到日本学生“万岁”欢呼声,刺痛了作者民族自尊心四、后两段阅读1、结合全文内容, “使我感激”是指什么?“给我鼓励”是什么?给我订正讲义,纠正解剖图;临别时先生的叮嘱2、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的“希望”是什么?中国有新的医学和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3、 “小而言之”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大而言之”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国家、学术)4、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是(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伟大5、你对“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一个”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因为他胸怀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