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山坡羊潼关切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悲伤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设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的感情色调心情不高兴(意踌躇)的理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可怜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透露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役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熟悉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多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多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动的思想光芒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猛烈的抒情色调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切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高明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特别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其次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那么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示意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其次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特别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踌躇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寻思⑤「悲伤」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多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沉重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兴旺现在,过去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悲伤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昌盛兴旺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萧瑟,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理由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悲伤”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想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役,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役的惨烈图景读者很轻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悲伤”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或许“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结了天下多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纵然令人伤感,但最悲伤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成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役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役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猛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假设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识别在否决历史的同时,也否决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由于结果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难得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切,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可怜与关切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那么大兴土木,亡那么兵祸连结,不管“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切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繁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体验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赏识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士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体验,抉择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输赢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区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切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透露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轻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允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仰,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慨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泻,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切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切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