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
2页精品文档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 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二、编写意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 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 “文体学习” 的主线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 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 ,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 ,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将这样几篇游记组合在一起, 有助于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 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游记的教学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 “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 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 游记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 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 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为游记的一个常用标准 然而,游记的内涵又不局限于此, 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 因此,需要打开游记教学的空间, 不能一直在“情景结合”的层面上徘徊应该说,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精品文档三、教学指导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整体设计,分篇安排,充分利用好四篇课文;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指导他们自主学习 本单元的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 也并没有太深刻的思想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导”少“带”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以合理的方式突破课文的难点第一,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无论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 教学时都要守住这条底线。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 包括山水景物、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 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察这些要素,体会其作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游记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所感”是必要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第二,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 总体来看, 本单元课文的整体理解难度不大,其阅读难点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句子和特殊的体验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难点,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三,重视品味作品的语言 本单元课文的语言特点复杂, 常常是多重风格融于一文,不那么好“定位” ,更难以用一两个词语简单概括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点,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贴标签”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能力,并在写作时适当模仿课文的语言第四,适当进行贯串整个单元的比较阅读, 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游记的认识,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把看起来不过是写景的文章, 读出厚度,读出味道来。
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比较四篇课文在内容、 写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初步了解游记类型多样、写法自由的特点第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不但可以开阔眼界,增广见闻,陶冶性情,了解现实,还可以开阔他们写作游记时的思路教师在选择推荐篇目时, 可以适当注意涵盖游记的几个主要类型 如再现型、心态型、文化型三大类当然,上述的类型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划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品是兼有以上三个类型的特点的课时安排:《壶口瀑布》建议 2 课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建议 2 课时,《登勃朗峰》建议 2 课时,《一滴水经过丽江》建议 2 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