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舞姬》中恩的束缚-基于《菊与刀》视点的探讨.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6591824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9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舞姬》中“恩”的束缚基于《菊与刀》视点的探讨    邢伟旌(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汉430072)Reference: 日本近代文学巨匠森鸥外的代表作《舞姬》已经被学者们大量地研究过根据迄今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的观点,可以将<舞姬》的悲剧归结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明治时期的封建风气与追求自由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丰太郎的思想觉醒的不彻底性,即他无法抛弃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价值观但是,笔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酿成了《舞姬》的悲剧,那就是扎根于丰太郎心中的“恩”的束缚Keys:《舞姬》;《菊与刀》;恩;束缚1106.4:A 1007-2187(2012)08-0046-03一、关于《舞姬》悲剧成因的考察1.作为悲剧的《舞姬》舞姬的内容大致如下:日本官吏丰太郎被派遣到德国留学在接触了外国大学的自由氛围之后,他开始对封建官僚主义和自己的生活抱有疑问,并和舞女爱丽丝相恋了两人的恋情暴露之后,丰太郎被免职之后丰太郎便与爱丽丝同居,并通过朋友相泽的帮助得到了通信员的工作,获得了天方大臣的信赖相泽和天方大臣劝说丰太郎回国,丰太郎不好拒绝,只好应允他难以启齿将回国的事告诉爱丽丝,导致精神压力过大而突然病倒,不省人事。

      在他病倒期间,爱丽丝从相泽那里知道了实情,受到极大的打击而发了疯丰太郎醒来之后,只好将爱丽丝一人留在德国,自己则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日本最后,丰太郎尽管得到了出仕的机会,却并没有得到快乐的生活,反而因为背叛了爱情而倍感心痛;另一方面,爱丽丝本想永远与丰太郎在一起,却被丰太郎抛弃,变成了一个疯女人两位主人公都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幸福结果2.迄今为止关于《舞姬》悲剧成因的见解开始撰写本文之前,笔者搜集了有关<舞姬》的一些研究资料,通过整理,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资料大体都将《舞姬》的悲剧归咎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明治时期残余的封建主义与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丰太郎自我觉醒的不彻底性,即他无法抛弃通过出仕来出人头地的传统观念这两个原因是如今在学术界被普遍认同的但是,这是《舞姬》悲剧的全部原因吗?不是的在两人的恋情暴露之后,由于通报中好事之徒的陷害,丰太郎被免职,那时的他在被被免职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和爱丽丝生活在一起但是后来,当友人相泽劝诱其回国之后,他却马上答应了友人,并承诺与爱丽丝分开,从而导致了小说最后的悲剧丰太郎的这种行为的变化,仅仅依靠以上的两条原因是无法很好地解释清楚的,所以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而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对于其他原因的探讨还不是很多3.基于<菊与刀》视点考察《舞姬》悲剧成因的可能性由于《舞姬》已被众多的文学学者研究,因此在仅仅拘泥于《舞姬》文本的单一文学研究上想要有所突破的话难度非常大笔者尝试利用文学领域以外的知识,进行不同领域间的交叉研究文化因各国的历史及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特点又会从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同样,《舞姬》也流露出了日本的一些文化特征,而弄清这些文化特点对于研究《舞姬》的悲剧是大有作用的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在其著作《菊与刀》中详细地介绍并分析了“恩”这一日本文化的特征而日本的知名社会心理学者南博等人也在自己的书中对于鲁思·本尼迪克特的分析给予了肯定原东京大学教授筑岛谦三在《<日本人论>中的日本人》中也称赞鲁思·本尼迪克特为拥有强大的理解异文化的能力的人因此,为了对《舞姬》进行更加立体的分析,利用文化人类学名作《菊与刀的》的视点作为参考,理解隐藏于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尝试本文将以《菊与刀》作为参考,以《舞姬》中有关丰太郎及相泽的描写为切入点,从新的视点来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扎根于丰太郎心中的“恩”的束缚。

      二、丰太郎与相泽之间的恩惠关系丰太郎与相泽之间存在着一种恩惠关系面对曾经给予过自己恩惠的友人相泽,丰太郎无法说出“不”字,只得服从相泽的意志,对其承诺愿与爱丽丝分开从这一点上便可以发现《舞姬》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扎根在丰太郎心中的“恩”的束缚1.作为施恩者的相泽《菊与刀》的作者给日本人的“恩”的思想做出了这样的分析对于日本人来说,“恩”是一种被动产生的恩义从“恩に着る”(日语中“感恩”的意思)这样的词里就可以知道,“恩”是一种被动接受的东西,人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恩情(如接受金钱资助、工作上的照顾等)均属于日本人的“恩”的范畴基于这种观点,从以下两处描写可以读出相泽对于丰太郎来说是一个施恩者首先,文中提到,当丰太郎被免职之后,正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时候,是友人相泽帮助了他相泽看到丰太郎被免职的消息之后,说服了某报社的编辑让丰太郎当上了通信员,而丰太郎也得以靠这份工作留在了柏林相泽是通过政府公报知道丰太郎被免职的消息的也就是说,那时的丰太郎并没有主动向相泽诉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主动向其求援但是,相泽却主动地为他介绍了工作,这对于当时学未所成,无颜回国,但是又由于没有经费支持而无法留在德国的丰太郎来说可谓是莫大的帮助。

      同时,丰太郎为其他留学生所疏远,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因此为了和爱丽丝生活在一起,他只得接受了相泽的“恩”此外,相泽还提供给了丰太郎出仕的机会由于相泽既是丰太郎的好友,又是天方大臣的秘书官,这种双重身份将丰太郎与天方大臣联系在了一起丰太郎被相泽引荐给了天方大臣,从而得到了翻译的工作,之后还得到了随天方大臣去俄国访问的机会,并且获得了一笔旅费通过随天方大臣去俄国访问,丰太郎充分发挥了自己语言上的优势,而那笔旅费也解决了爱丽丝的生活问题也就是说,丰太郎从相泽那里接受了出仕之“恩”与金钱之“恩”2.作为负恩者的丰太郎不管丰太郎心里是否想接受相泽的恩惠,他在行动上已经接受了相泽的帮助,这是客观事实那么,在接受了“恩”之后,又会给作为负恩者的他以后的行为带来哪些影响呢?从日本人看来,“恩”是一种人情债,是必须要偿还的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也提到了恩的力量就像她所说的那样,“人们在受恩时常常怀矛盾情绪在公认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巨大的欠恩感推动每每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竹盛天雄也在《回国与高升、以及对爱丽丝的爱》中提到,被免职的丰太郎连区区一个维持生计的小通信员的工作都要通过相泽介绍才能得到,更何况相泽还提供给他了与天方大臣一起出差的机会,面对这样的一位恩人,“哪怕作为一点回报,都要去顺从他的意愿,这是无法回避的事情。

      这便决定了负上了人情债的丰太郎迟早是要还清这份恩情的《菊与刀》中说:“‘恩情的力量’常常超过受恩者的个人意愿在相泽看来,丰太郎与爱丽丝的恋爱只不过是一种“生于惰性的交往”,因此,相泽是有资格利用“恩的力量”来干涉丰太郎的个人恋爱的而此时的丰太郎就连找工作都要依赖相泽,可见他也并不具备抵抗相泽的“恩”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丰太郎唯一能做的便是为了还清这份恩情,答应相泽与爱丽丝分开,与天方大臣一起回国值得注意的是,《菊与刀》并不是唯一的一本强调日本文化中“恩的力量”的重要性的著作日本学者南博在《日本人的自我》一本书中同样将日本人强调恩情的义理称为“日本名产”根据他的理论,日本人为了能被称为是“看重义理的人”,会为了义理而选择牺牲个人的人情(如爱情等)这也再次证明了丰太郎与爱丽丝分开的必然性三、“恩”的束缚的根源为什么丰太郎的心中会有这样的“恩”的束缚呢?从笔者看来有两个原因是佛教思想之一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日本人就已经被恩情所束缚,认为负恩之人为了报恩,即使是舍弃个人欲望也是应该的但是,那时的日本仍是一个天皇影响力巨大的律令制社会,其中的“恩”大多是指的“皇恩”为了报答皇恩,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之后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天皇以外的人也会成为施恩之人的可能性但不管施恩者是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忘恩情、有恩必报的观念已经成为了日本人最重要的伦理规范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丰太郎出生于明治时期由于明治维新的影响,西洋人的思想被导人日本,人的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开始为人们所提倡,但是日本的传统思想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当时的明治政府向往西方世界先进的物质文明,因此提出了“文明开化”与“富国强兵”的口号,但却忽视了对于物质文明的基础——人的精神与思想的改造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说道:“(明治时期的)这些领导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来源于传统的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并且她将这句话中的“传统的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解释为包含“恩情”在内的一系列的伦理规范明治时期的领导者们的脑中尚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规范,那么在其支配下的丰太郎等一般民众无法抛弃传统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2.特殊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特殊性格其次,我们可以发现丰太郎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对其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舞姬》原文中称,丰太郎自幼由母亲一手带大,受到严格的家教,求学期间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使他的母亲也十分欣慰他19岁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工作之后,他获得了去柏林的机会,于是怀着一颗模糊的功名之心和勤奋的求学精神来到了欧洲。

      我们可以看出,丰太郎自小因为受到严格的管教,一直都是一名杰出的精英分子但是,这些成功并非是源于他自身的意志,而是源于母亲的严格管教,而他只是顺从地依照着母亲的命令,无意识地接受着这一切他的学习能力比任何人都强,但是他的反抗意识比任何人都弱由于母亲的严格要求,丰太郎养成了勤奋苦学的好习惯,但是自己到底为何学习,自己的功名之心是什么,在他脑海中却始终一团模糊他就带着这种模糊的功名意识,来到了欧洲从小生活在严格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丰太郎,早已忘记了自己行动的目的,丢失了反抗他人与反思自我的意识,成为了一个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机器人这样从未反抗过自己母亲的人,在面对自己的恩人相泽时,是必然说不出“不”这样充满反抗意味的词的诚然,所有的日本人心中都有根深蒂固的“恩”的伦理规范,难以拒绝恩人的要求,但是如果说一般的日本人还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对相泽说出“不”字的话,那么丰太郎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毫无可能了至此,本文之前提到的问题的答案已经揭晓明治时代的封建主义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还有丰太郎自身觉醒的不彻底性,这些固然是造成丰太郎抛弃爱丽丝的重要原因,但是这并非全部原因造成这一悲剧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边是丰太郎被报恩思想所束缚,对恩人相泽无法说出“不”字。

      而丰太郎之所以会被这种报恩思想所束缚,一方面是由于这是当时扎根于所有日本人心中的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丰太郎自身的特别人生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日本人共同的特别伦理规范的束缚首先,这样的性格并非丰太郎一个人的特殊个性,而是全体日本人共同的伦理规范的产物自古以来日本人就遵守着不忘恩情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一直到明治时代都仍然存在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象日本这样极端要求回报义务和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似乎坚决要把私欲谴责为罪恶并要求从内心根除它古典佛教的教义就是这样从公元7世纪开始,日本派遣隋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佛教带回了日本圣德太子致力于推广佛教,使佛教思想深深地植入了日本人的精神土壤本尼迪克特所提到的日本的极端要求回报义务的道德准则也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