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ppt

7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4721911
  • 上传时间:2018-09-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8MB
  • / 7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讲,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作出了反应编码,形成信息,通过渠道,反应者,行为源,,解码,反应,通过渠道反馈,(一)交际的过程和类型,交际的类型,,,(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 行为源和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跨文化交际林大津) ——关键在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① 文化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案例 ② 对“母文化”的认同感、优越感使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2、文化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③ 文化的无意识性容易导致本族文化依附,加大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难度理查德森先生:顺便说一下,我是安德鲁·理查德森我的朋友叫我安迪,这是我的名片 楚先生:我是大卫·楚很高兴认识你,理查德森先生这是我的名片 理查德森先生:不,不,叫我安迪我想我们会有很多生意上的合作的 楚先生:是的,我希望如此。

      理查德森先生(念着楚先生的名片):“楚洪发”洪发,明天我一到酒店就打给你 楚先生(微笑):好的,我等你的案例分析:,文化依附(cultural dependence),文化依附指的是交际双方代表或体现何种文化,一般分为三种: 1)从依附关系上,分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文化依附; 2)从交际方式上,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文化依附; 3)从依附原因上,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化依附我们鼓励“目的语文化依附”,但通常做不到,文化无意识性的潜在作用使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通常都在践行“本族文化依附”案例分析(本族文化依附),Jackson Frank 还是 Frank Jackson ? -----“Pay Mr. Frank Jackson the sum of 500 pounds…” -----“But my name is Jackson Frank, not Frank Jackson .”,注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问题,“学什么语言就该‘依附’什么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理应是中国文化的典范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奥伯格)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文化休克”有哪些表现?,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于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蜜月期,哪些人容易产生“文化休克”?,1)旅游者,一般不会;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一般较少;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比较容易;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经常会为什么会产生“文化休克”?,1)传统理论认为:失去了原来的文化氛围(饮食起居、人际交往、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冲突等; 2)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件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3)社会支持减少论; 4)价值分歧论认为:价值观念差别越大,适应能力越低防止和减轻文化休克的办法,1)跨文化培训 2)聘请文化顾问进行指导和训练 3)自我训练,,二、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内容 1、定义: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比较: ①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学科,研究跨文化交际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② 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学则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传入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2、学科性质,① 交叉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与它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胡文仲,1992;7) ② 相对独立 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有它自身的研究重点,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是什么样,为什么会那样,如何避免出现消极不利的后果3、研究内容,核心问题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 “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表层差异(现象) “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深层原因 “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解决方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表层差异(现象),言语行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体态语、声音行为、外表形态、时空利用等,,深层原因,远因:历史传统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 近因: 语言系统、思维模式、地理环境、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等,,,(二)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 国际背景;个人经历 三个标志: 1)1959年霍尔《无声的语言》问世; 2)1970年,国际交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成立跨文化交际学分会(Divis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

      两个重要的国际研究机构,1)跨文化教育、训练和研究学会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1974年在美国成立;创立季刊 2)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1996年6月在美国成立;创立季刊《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美国 ● 涌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如L. A. Samovar, R. E. Porter, W. Gudykunst, Richard Brislin 等 ● 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如L. A. Samovar & R. E.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2003) 和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1998);W. Gudykunst & B. Mody,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3;Richard Brislin, 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r。

      ● 发表了几百篇产生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 ● 成立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研究机构; ● 建立了一个跨文化出版机构(Intercultural Press),出版了大量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出版物● 英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研究重点集中在跨文化语用学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介绍、翻译、编录相关文集 ① 何道宽,《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 ② 胡文仲 主编,《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a); ③ 王福祥、吴汉樱编,《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9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学术专著发表相关论文召开学术研讨会 1995年8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在哈尔滨成立,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会议学术专著,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胡超:《跨文化交际: E - 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称呼与打招呼 平等原则:直呼其名 身份等级原则:姓+先生/小姐(女士/太太) “吃饭了吗?”“去哪儿呀?” “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一些不宜用“姓+职务”表示的词,中国文化中称呼“姓+职务”这种类型的,有些翻译成英文不宜直译,如主任、局长、科长、老师等。

      对于教师的称呼很多,主要有三种: Sir./Ms.; Mr./Ms.+姓;直呼其名 不能是“姓+teacher”,也不能是直呼别人的姓中国人的“社交称谓家庭化”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在中国,日常交往中,陌生人之间称呼“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 “大婶”、“大爷”、“小妹妹”等非常普遍,将家族称呼带到了社会交往中,大家广泛接受,习以为常; 但在英美国家,这种称呼很少,人们尤其不喜欢中国称呼中用于敬语的“老”字我爱北京,但我不喜欢被叫做‘老奶奶’2、请客、送礼,邀请“有空来玩”式的邀请例如: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We may invite you to our home sometime.Maybe we can meet sometime soon.这样的承诺是否能兑现?,正式的邀请,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时 间地 点内 容答 复,Invitation,Professor and Mrs. Green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and Mrs. William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marriage oftheir daughter Nancy to Mr. Edward Solski at St. Peter's Church, Oxbridge on Saturday, the seventh of December, 2006 at 3:00 p. m.R.S.V.P,,请 柬,谨定于2006年12月7日下午3点在牛津街圣彼得堡教堂为小女南希和爱德华· 索尔斯基先生举行婚礼。

      敬请威廉斯先生和夫人光临格林教授和夫人鞠躬 敬请赐复Invitation,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requests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and Mrs. Dickens at a dinner party in honor of Mr. Liu Wenling senior engineer of the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on Saturday, April 21, 2001 at six o'clock p.m. at Bridge Restaurant in Willow AvenueReply if declining Dress: Informal Tel: 8880784,,请 柬,谨定于2001年4月21日(星期六)下午6时在柳树大街布里奇斯酒家举行宴会,欢迎原子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文凌先生及夫人敬请迪肯森先生和夫人光临。

      原子弹研究所所长 申斯通 谨订 如不能出席,请赐复为盼8880784 衣着:听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