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实践论_1.docx
18页读实践论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篇二: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21字以上的读后感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这部著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即“求是”的规律 一 )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且,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很难找到纯粹的感性认识,也很难找到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应当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实践论》有这样一段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对于长期搞实际工作而较少接触理论的同志来说,是值得注意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轻视感性认识事实上,感性认识贫乏的人,理解问题的深度要受限制这对于长期搞理论工作而较少接触实际的人又是值得注意的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里包括: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感性材料残缺不全或不合实际,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迎合某种需要或屈服于某种压力搞上来的材料,你信以为真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所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第一个飞跃的首要条件现代信息手段应当充分利用,但是,无论多么现代化的手段都不能代替领导者深入实践,直接去感知事物。
有了丰富而实际的感性材料,还要加工制作毛泽东讲了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方法加工制作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恐怕主要是后者,一个人的脑子总是有限的决策的科学化有赖于决策的民主化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更为重要的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现第二个飞跃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物质力量主观条件包括,制定同本国实际相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为实现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需的计划、方案、措施,即把理论理性变为可操作的实践理性,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等 (二)对一个事物(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实践论》讲了两个飞跃之后,有这样一段话:“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为什么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 由于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常常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那么,在完成之前,部分错了,大部错了,甚至完全错了,都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人犯错误,党犯错误,难以完全避免,当然,我们希望错误犯得少一些,代价花得少一点办法就是尊重实践的检验,按照实践检验的结果矫正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在认识见之行动之后,认真调查研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尊重实践检验,自觉修正错误,聪明的人,高明的党,总是从自己的、别人的,本国的、他国的,正面的、特别是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增长才干 (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历史的。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两个飞跃,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这个认识是合乎客观规律的,那么,也就有了对此一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了但是,物质世界极其广大,其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客观过程的发展没有到头的一天,人们的认识也没有到顶的一日这个层次认识了,还有更深的层次等待我们去发掘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都有两重属性,它们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其正确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来说,真理有绝对性的一面;就其所反映的只是物质世界一定的过程、范围和层次来说,真理又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恩格斯在讲到辩证发展观的时候深刻地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毛泽东也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