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青城山原文余秋雨.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问道青城山原文余秋雨 常到青城登山磨练,每每琢磨(余秋雨)为都江堰市题的名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余秋雨先生为目前最具含金量的文人有好事者为当今文坛英杰估了个价,秋雨先生以1600万元雄踞榜首,其余如王蒙、(莫言)、刘心武等老牌作家,其价值那么不到余先生的三分之一,刘心武以200余万元屈居末位以"马小跳'流行全国各个小学校的儿童作家杨红樱,那么以800余万元的高价成为文坛新贵因此,余先生所题的名句理应没什么问题,而且,余先生一向在凤凰卫视开设《秋雨时分》专栏,学贯中西,纵论古今,深受华人世界的追捧无意进入余先生的博客,留言者每每达数百人之众,堪称博客世界之最,叹为观止! 只是,每去一次青城,都会为秋雨先生的名句犯傻"拜水都江堰',写得好!都江堰不管从什么角度,都是理应拜的从世界科学进展史的角度,都江堰历时2400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人类最古老、最宏伟的水利枢纽工程,其河道清淤技术,远胜于解放后在黄河中上游创办的刘家峡、三门峡等水利工程,使我们不得不敬仰李冰父子卓越的聪慧从古蜀文明的进展角度,"天府之国'的美名,全都是拜都江堰之赐,缔造了璀璨神秘的蜀汉盛世。
成都平原的富庶、兴盛,让天下人为之羡慕、妒忌古有"少不入川'的名句,勾引了(李白)、(杜甫)等诗坛帝王,不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要到四川来"安逸安逸'今有老谋子,将成都煽情得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与都江堰的赫赫盛名比肩,相隔咫尺的青城山,也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名山青城更以其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世界名山的地位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天师后来乘鹤而去,"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唐王朝祟奉道教,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除秦始皇封泰山之外,犹如青城山就是其次个得到皇帝封赐的了现今,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全真派其次次传戒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加入传戒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 道教是原产于中国本地的第一大教派虽然中国亦有儒教的说法,信奉儒教,礼拜"天地君亲师'者,远胜其他教派,儒家思想深入到几千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沉淀,代代相传。
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还有不少的中国人潜意识领域,依旧有孔孟思想的影子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儒教不是一种有组织形势的宗教,只能算是一种文化而且,儒家学说讲求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训练人们积极投身于仕途正道而当人们的这种参与热心屡屡受挫、厌倦红尘心灰意冷的时候,就需要探索新的精神寄托,乃至向虚幻的精神世界进展于是,修行、悟道、成仙,就成了人们高雅的选择 幽幽青城,诞生了拯救人类灵魂的道教,经过数千年的修炼,也成了得道者心目中的圣地秋雨先生遍历世界历史文化,博采中外众家英华,不仅文思灵巧、学富五车,而且才智过人、思想深邃,深受学界推崇、世人景仰他是一个成熟的文化人,因此,既没有一般文人"粪青'的愤世嫉俗、大气激越,也没有消极文人的悲观厌世、归隐山林我个人理解,他是站在入世与出世的顶端,俯瞰世间万象他对"道'的熟悉,是追求思想的羽化因此,可能他对道教,是带着赏识,甚或是崇敬的心里,对青城山,是带着崇拜的心里人对任何宗教的膜拜,在大自然的宏伟胸怀里,往往都会回归到自然的震撼于是,秋雨先生的青城山匆促一行,便成就了他的"问道青城山'之名句 进入青城山门,在长长的登山梯旁,有一块石匾,刻着一句道家明言:"道可道,分外道;名可名,分外名。
无名天地之始,著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见游客念读,读完却是满脸的迷惘,真真是"玄之又玄'! 本人初读此文,亦是"玄之又玄',在"可'与"非'、"有'与"无'之间绕过去绕过来,绕得我头昏脑涨,糊糊涂涂翻看老子《道德经》,以及不同版本的注解,仍不得要领干脆闭上眼睛想看来,攀登青城真不简朴,第一道题目就解不了可是,秋雨先生是名满天下的文化人,他要去问道简朴多了,自然有天师洞、上清宫的高人为其讲解"道'之要义,而对我们普遍老百姓来说,怎么去"问'呢?向谁去"问'呢?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讲的是"道'读完全部八十一章,还是讲的这个"道'字美善之道、君民之道、圣贤之道、不争之道、盈亏之道、取舍之道、贵贱之道、虚静之道、智朴之道、无为之道、仁德之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不管怎样,"道可道,分外道',开篇第一句,就一句顶万句!"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有无之间的假设可以用一两句话,甚或一篇文章就能说得领会的,就不是"常道'、真正的"道'了;假设是哪一个人能够讲得出来的,也不是"常道'了何况,此"道'非彼"道',学有学"道',文有文"道',政有政"道',商有商"道',儒家有儒家的"道',佛家有佛家的"道',道家自有道家的"道'。
"道不同,不相与谋',各人有各人的"道',岂是谁人能说得领会,道得明白的呢?即使在青城这样的名山大川里修炼多年的真人、仙人,他们说出来的道,也未必就是真正的"道'像这样,企求"问道'于青城高人,无异于"问道于盲' 道,到底是什么呢?在道教中,有多层含义,其中一层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等物质属性的永恒存在,它很难用人类现有的语言概念描述得领会的,真可谓在时空之外的"第三世界'庄子亦言,"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也就是说,"道'并不像我们通常所感知的物质有形有状、有生有灭、而是超然于万物而存在,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一种永恒的东西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需要人们抛开一切物质的、空间的、时间的概念,去体会、去感悟、去冥思、去神想,整个的身心进入到玄妙的境界,才能开启"众妙之门' 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理念道是一个人对自己走过的路,举行全面回想、反思以后得到的感悟和体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采纳的教导、从事的职业、人生的体验都不一致,自然,也就会悟出不同的道,也不会有终极之道、共同之道。
有人将"道'解释为自然的规矩、法那么、准绳,假设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那很简朴,经过人类世世代代的摸索和积累,规律性的东西是很轻易察觉的但是,对人生道路而言,会有一个规律性、结论性、共同性的东西吗?因此,才有多数的高人苦修冥想,在玄冥之中追求永恒之道 偶得一本小册子,为青城山鹤翔山庄推出的中国名宴《长生宴》"长生宴'据传是东晋时期出名道教首领、"山中宰相'范长生所研发的道家名宴本人有幸品尝,吃过以后,除了感觉一点药味之外,没留下更加的映象倒是这本小册子扉页上一个太极图案的"道'字造型,让我有些感悟从"道'字的布局来看,上者为天,下者为地,天地之间,那么为阴阳之气,将上天下地融为一体但要贯串天地,参透其灵气,那么离不了外面的"走'字旁也就是说,悟"道'者,务必靠自己身体力行,靠自己的实践,亲自去体验人生只有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路,才能感悟到自己的"道',才能达成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攀登青城山,通往上清宫的道路有好多条道,是靠人们用劳累的双脚走出来的,是靠自己去寻出来的哪一条道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怎么走,才能达成最高的境界,全都靠自己因此,"道',并不是问出来的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道'。
由此,我想斗胆将秋雨先生的名句改一个字:"拜水都江堰,寻道青城山' 不知妥否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