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传染病控制规定.docx
26页急性传染病控制规定一、总则急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传播快、易引起大范围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社区及个人等所有相关主体二、预防措施(一)加强监测与报告1. 各级医疗机构需建立急性传染病监测系统,实时收集患者信息2. 发现疑似病例后,须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3. 重点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等高发传染病,定期发布预警信息二)个人防护1. 主动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2.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3.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至少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三)环境卫生1. 公共场所需配备足量洗手设施,并定期消毒2. 垃圾分类处理,医疗废弃物需严格消毒后无害化处理3. 饮用水源定期检测,确保水质安全三、控制措施(一)病例管理1. 疑似病例隔离观察,直至排除传染病诊断2. 确诊病例立即转入指定隔离病房,实施规范治疗3. 医护人员接触病例后需进行手消毒和防护装备更换二)接触者追踪1. 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观察期不少于14天2. 接触者需每日测量体温,出现症状立即就医。
3. 卫生部门协调社区开展追踪工作,确保不遗漏人员三)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预案时,优先保障医疗资源供应,如药品、防护物资2. 组织专家团队研判疫情,制定科学防控方案3. 通过广播、宣传册等方式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四、保障措施(一)物资储备1. 医疗机构需储备至少30天的常用防护物资,如口罩、消毒液2. 政府统筹调配疫苗、药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及时供应3. 定期检查物资质量,过期或失效物资及时更换二)人员培训1. 对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控技能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2. 社区工作人员需掌握病例报告、接触者追踪等基本流程3. 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多部门协同处置能力三)经费支持1. 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疫情监测、物资采购等支出2. 医疗机构按病例数量获得合理补贴,鼓励主动报告3. 确保防控工作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公示使用情况五、监督与评估(一)日常监督1. 卫生主管部门定期抽查医疗机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2. 社会公众可通过举报反映违规行为3. 对问题单位进行约谈整改,情节严重者通报批评二)效果评估1. 每季度分析传染病发病数据,评估防控措施有效性2. 收集医疗机构、社区反馈,优化防控方案。
3. 对防控工作不力的地区或单位,提出改进建议一、总则急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传播快、易引起大范围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社区及个人等所有相关主体其核心目标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减轻疾病危害、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本规定强调科学防控、分级管理、群防群控的原则,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预防措施(一)加强监测与报告1. 各级医疗机构需建立急性传染病监测系统,实时收集患者信息具体操作包括:(1) 在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关键区域设立监测点,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2) 制定统一的《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登记表》,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主诉症状、体温、接触史等3)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实时录入监测数据,确保信息准确、完整2. 发现疑似病例后,须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报告流程如下:(1) 医疗机构疫情报告负责人接诊后,初步判断为疑似病例,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 通过传染病报告网络系统(如专用APP或平台)将报告卡信息上传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3) 同时,报告至属地疾控中心,说明病例基本情况及报告卡已上传。
3. 重点监测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高发传染病,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具体措施包括:(1) 疾控中心根据季节性发病规律、区域分布特点,确定重点监测病种2) 每周汇总辖区内医疗机构监测数据,分析发病趋势、传播风险3) 通过官方渠道(如网站、公众号)发布预警信息,提示公众注意防护二)个人防护1. 主动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具体建议:(1) 重点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应按照免疫规划要求及时接种疫苗2) 关注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疫苗接种通知,了解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及地点3) 接种疫苗后留观30分钟,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2.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具体步骤如下:(1) 掌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揉搓2) 手背相握,手指交叉,相互揉搓3) 掌心相对,互握手指,相互揉搓4) 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揉搓5) 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6) 揉搓手腕、手臂7) 使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擦干或使用纸巾3.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至少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具体操作:(1) 对于有窗户的房间,可打开窗户进行自然通风2) 在雾霾等空气质量较差的天气,可开启空气净化器,并配合定时通风。
3) 对于中央空调系统,定期清洗空调滤网,确保空气流通三)环境卫生1. 公共场所需配备足量洗手设施,并定期消毒具体要求:(1) 学校、商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洗手池,并配备洗手液、干手器或一次性纸巾2) 每日对洗手设施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3) 在洗手池附近张贴“七步洗手法”图示,引导正确洗手2. 垃圾分类处理,医疗废弃物需严格消毒后无害化处理具体流程:(1) 普通生活垃圾采用分类投放,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2) 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如使用过的手套、口罩、注射器等,需装入专用包装袋,并进行初步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 医疗废弃物暂存点需定期消毒,并设置“医疗废弃物专用”标识4) 与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公司合作,定期清运消毒后的废弃物3. 饮用水源定期检测,确保水质安全具体措施:(1) 学校、企业等集体供水的单位,应每月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水质,重点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2) 公共场所的饮水机需定期清洁消毒,建议每周一次3) 发现饮用水源异常情况(如异味、变色),立即停止供水并报告相关部门三、控制措施(一)病例管理1. 疑似病例隔离观察,直至排除传染病诊断。
具体操作:(1) 医疗机构接诊疑似病例后,立即将其转移至隔离病房或指定的隔离诊室,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2) 隔离期间,每日监测体温、症状变化,并采集血液、咽拭子等样本进行检测3) 若检测结果排除传染病诊断,可解除隔离,但需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如7天),确保无异常2. 确诊病例立即转入指定隔离病房,实施规范治疗具体流程:(1) 确诊病例需单间隔离,或多人房间内与其他患者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2)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需穿戴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3) 隔离病房的空气、地面、物体表面需定期消毒,特别是在患者出院后3. 医护人员接触病例后需进行手消毒和防护装备更换具体要求:(1) 每次接触病例前后,以及脱卸防护装备时,必须进行手消毒,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或洗手液2) 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被污染或潮湿后,需立即更换3) 更换后的污染防护装备需放入专用包装袋,按医疗废弃物处理二)接触者追踪1. 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观察期不少于14天具体方法:(1) 疾控中心根据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并通知其立即居家隔离2) 建立密切接触者信息台账,记录姓名、联系方式、接触时间、地点等。
3) 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从最后一次与确诊病例接触之日起计算,期间每日监测体温、症状2. 接触者需每日测量体温,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具体指导:(1) 密切接触者需自行购买体温计,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体温2) 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前往就近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密切接触者身份3) 就诊过程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选择步行或私家车3. 卫生部门协调社区开展追踪工作,确保不遗漏人员具体措施:(1) 疾控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排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 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上门核实密切接触者隔离情况,督促其按时测量体温3) 对不配合隔离或隐瞒接触史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劝导教育,必要时采取强制隔离措施三)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预案时,优先保障医疗资源供应,如药品、防护物资具体安排:(1) 政府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液、防护服、体温计等应急物资,并建立快速调配机制2) 医疗机构根据应急预案,储备至少30天的常用药品和防护物资,特别是抗病毒药物、退烧药等3) 在疫情爆发期间,开通应急采购渠道,确保药品、物资的及时供应2. 组织专家团队研判疫情,制定科学防控方案。
具体流程:(1) 成立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2) 专家组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疫情形势,评估防控措施效果3) 根据研判结果,及时调整防控方案,优化资源配置3. 通过广播、宣传册等方式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具体内容:(1)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如漫画、短视频、宣传册等,介绍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就医指南等2)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定期播报疫情信息,回应公众关切3) 在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提醒公众注意手卫生、咳嗽礼仪、佩戴口罩等四、保障措施(一)物资储备1. 医疗机构需储备至少30天的常用防护物资,如口罩、消毒液具体清单:(1) 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等,根据人员数量储备不少于30天的用量2) 消毒液:含氯消毒液、75%酒精等,根据消毒需求储备不少于30天的用量3) 防护装备: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面屏等,根据医护人员数量储备不少于30天的用量4) 其他物资:体温计、消毒湿巾、洗手液、呕吐袋等2. 政府统筹调配疫苗、药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及时供应具体措施:(1)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集中存储疫苗、药品、防护物资等。
2) 设立应急物资调配中心,根据疫情需求,将物资调配至最需要的地区和单位3) 加强应急物资的生产和采购,确保供应充足3. 定期检查物资质量,过期或失效物资及时更换具体要求:(1) 每月对储备的应急物资进行检查,核对数量、有效期等信息2) 发现过期或失效的物资,立即进行登记、隔离和处置3) 建立物资进出库台账,确保物资管理规范二)人员培训1. 对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控技能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具体内容:(1)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流程2) 疫情现场处置与个人防护3) 隔离病房的管理与消毒4) 接触者追踪与健康教育2. 社区工作人员需掌握病例报告、接触者追踪等基本流程具体培训:(1) 病例报告的规范和流程2) 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追踪方法3) 居民健康教育的技巧4)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3. 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多部门协同处置能力具体形式:(1) 模拟疫情爆发场景,组织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社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