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思考.doc
5页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思考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摘要:本文论述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我国内部 控制审计与评价的现状的分析,找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借鉴国外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经验,提出适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 对策及改进措施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公司治理一、 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意义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 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 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 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 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 效益的自我需要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意义是为了切断产生问题的“火源气内部控制 审计与评价是要着眼于从制度上、体制上去解决、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 过内部控制的审计与评价,不仅能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执行中的漏洞, 更关键的是能提出客观、科学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该建设性意见能体现在遵守相 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宗旨。
从根本上使 企业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把违法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预防性上下功 夫,积极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和解决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陷方面存 在的问题对于公司治理而言,其意义十分重要二、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存在的问题1. 审计方法落后,经营管理者的认识尚不足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 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因为它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的测试,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又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 导人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团结 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 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 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2. 缺乏内部控制评价的统一标准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内部控制理论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就没有 停止对这项理论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对内部控制理 论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进一步规范,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多项涉及到内部控制评 价的内容,政府部门出台的制度大部分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 性进行评价,但是对评价活动本身如何进行并无规定。
因此,管理层不能对内部 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层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 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进行评定和比较3. 内部控制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引致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 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其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 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 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为内部控制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 这些对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 大,审计风险不可避免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完善1. 提高管理层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必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有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未必管理就有效!从管理实践 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由于执行者主观疏忽或误解而失效, 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串通、进行抵制而失效,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 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可能因环境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还可能由于关联部门间 横向或竖向的不连贯或抵触而削弱;内部控制制度可能由于制定者从局部利益出 发,造成“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从而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所以企业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O2. 改进内部控制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技术的广泛结合,是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特征随 着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新型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业务数据、 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发展,现场审计手工操作方式已不能 满足现代审计快节奏和高效率工作需求应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通过开发 标准的审计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整个业务运营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和风险 状况,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制度和技术手 段的结合,控制业务流程和各种风险,适时进行风险预警,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3. 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我国企业应该将内部控制评价与外部监管相结合,有效激励企业不断完 善内部控制,在企业与政府合作中找到平衡点,采用例如取消对未达标公司的配 股资格、不允许扩大经营范围等管制手段,以强化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并保 证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上传下达,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机制 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结合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规范发展与完善。
4. 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化(1)内部控制评价的全员性全员参与可使各责任主体及时了解在其 职责范围内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2)内部控制评价的全过程性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防范企业 运营潜在的风险,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评价,也就是要对 内部控制实施确立标准、计量结果、分析差异、采取措施等全过程进行全面地检 查和评价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过程,内部控制评价应贯穿于企业日常业 务和企业业绩评价中3)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进行评价,必须保证评价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 首先了解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然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 内部人员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最后评价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恰当地执 行4) 评价结果的全面披露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 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最终发挥其作用,需要借助于声誉机制的作用,通过内部控制 评价结果的披露促使内部控制的改善无论内部评价主体还是外部评价主体都应 将其评价结果对内对外披露,其具体披露方式因企业的类型和信息披露主体的不 同存在差别5.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人 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人员除了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外, 还应当熟练应用内部控制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理解管理原则,深入领会 会计学、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与评 价人员需要做出很多的主观判断,比如,需要识别与企业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识别相关的控制以及判断相关控制是否充分,这就要求管理层和内部控制审计与 评价人员应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必须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具有非常 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判断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内部控制的审计与评价,提供 一份可靠性较好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此,企业必须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政策,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人员的素质,使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效果 更加突出总之,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对于管理层而言,通过内 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提高企 业抗风险能力,为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对于投资者而言,内控设计和 运行状况是衡量被投资企业运营规范化和抗风险能力,判断投资风险大小和回报 程度的重要依据对于监管者而言,通过自我评价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增加一 定数量的企业成木,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约束性、树立投资者 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加大监管力度和投资者保证力度均起着重要作用。
在加紧建设内部控制的大环境下,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扮演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我们必须加紧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的创新,才能使其与时俱进,为优化 公司治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⑴阚京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制度性缺陷与完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 3.⑵卫生部,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