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doc
6页2015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资料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一、山水田园诗1、内容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2、意象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3、思想情感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例题:1、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竹轩诗兴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例题:2、 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溶溶漾漾白鸥飞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5分)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二、边塞军旅诗1、内容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2、意象 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3、思想感情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 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三、怀古咏史诗1、定义 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2、表达的方式,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4、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四、托物言志诗1、定义: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2、方法 分析这类诗歌,要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3、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修辞角度 拟人、比喻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五、送别怀人诗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1、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2、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3、手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例题1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5分) (2)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6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广东卷六、羁旅思乡诗1、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2、2、情感: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3、手法: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例题1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5分)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例题2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赏析: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