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居秋瞑》 铁皮鼓实录(word文档).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日****
  • 文档编号:186450564
  • 上传时间:2021-07-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5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山居秋瞑》 铁皮鼓实录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 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 “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 “颔联!” “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 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 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 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 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 “为什么是尾联?” 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大家说得很好!因为尾联结题,所以往往在尾联出现,这指的是就题结的情况而且往往出现在第八句我要问一个同学,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我叫起了韩利,她说:“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一种渴望 “你从哪儿看出的?” “就是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没有提到归隐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又换句子了?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我不过是问一个理由而已我笑了,“‘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

      学生纷纷说,这个注释上是有的 “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大家看,这个诗我们一下子就读懂了,没什么难的这么简单的诗,我们再分析一下,看能够发现什么问题这一首诗每一联,每一句话都有问题可寻,但我们少讲几个,我提几句首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有问题,我改两个字,就改好了 看我给王维改诗,大家都笑起来了我在黑板上把诗改成“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然后得意洋洋地问:“改得怎么样?” 下面纷纷议论起来有同学在下面喊:“先讲讲你的道理嘛!” “好,我就讲讲我的道理为什么说‘明月林间照’?这个‘林间照’比‘松间照’更准确,山里面恐怕不仅仅有松树吧?肯定也有其他树木呀,怎么能够厚此薄彼呢?” 听了我的解释,下面嚷成了一团 我接着说:“当然我也想过一种可能,比如我老家的乾陵,就以松树为主,但那是人工林,王维时代不可能有人工林吧?所以这样一改更符合实际情况 下面议论更多了 “先听我把话说完我示意他们静一静,“下面这句更成问题,‘清泉石上流’,我们可以想象水势比较大,为什么会比较大?”我用笔在黑板上划出“新雨”两个字。

      “小雨嘛!”王敏在下面说 “谁告诉你是小雨的?”我笑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样逗我而且山里面因为地势的原因,溪流一般在相对凹的地方,即使小雨也会很快使水上涨的我去九寨沟的时候,路上下雨,山上无数的小瀑布就往下流,非常危险,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聚水的作用下了雨,肯定水比较大,泉水比较急,此其一为什么不能用‘清泉’?因为既然下雨,雨必然会把山上的泥土冲刷到溪流中,溪流就不会清澈了 “现在你们把这两句齐读一下:‘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是不是感觉要好很多?”我得意地问 “不是!”下面齐声说然后纷纷反驳我 王依举手起来说:“我觉得‘松林’和‘清泉’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不是那种很实际的描写他是用这两种东西来衬托他自己,松树是一种很挺拔刚毅的植物,清泉也是一种高洁的象征,它们是用来表明作者的性情,并不是真实的描写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哦,是这样呀!”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还有没有补充的?” 宋良波举起了手:“你为什么说‘松林’呢?一棵松行不行?” 其他同学嚷了起来,显然不同意他的看法 宋良波继续说:“‘空山新雨后’,应该是空山,山上很少有树 “哦?‘空山’指的是山上很少有树吗?”这种说法来得很突兀,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

      这里其实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空山’,先放一放,请宋良波同学说完 “还有一点,‘天气晚来秋’,说明是秋天,秋天树叶都掉光了,唯有松树是常青的 “那现在入秋了没有?” “入秋了!”有几个同学回答 “我们要不要去峨眉呀青城呀去看一看,看叶子掉了没有?这个理由不能够成立好,我们现在把‘空山’解决一下,‘空山’是什么意思?” “没有人 “有没有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凭什么说没有人?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空气清新!”又是一阵大笑我知道有人又跟我“捣乱”,但对这种善意的“捣乱”,我一般比较宽容,上课嘛,不能够太严肃 议论又起,但是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说是表示山很静 “很多同学都说对了,就是静但是后面明明有声音呀?” “静不代表没有声音一个同学在下面接着我的话说 “说得很好,静不代表没有声音王维的诗里提到‘空山’的地方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静春山空’他要隐居,地方肯定是比较静的,不可能‘游人如织’ 我接着说:“好,我们小结一下刚才王依同学提出‘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说这是作者人格的写照那么再看这两句,是不是纯粹的写景?” “不是!” “这肯定不是纯粹的写景了,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写人。

      其实王维还写过一些诗,他说‘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在古人眼里,不同的树林有时候地位不一样,比如梧桐,柳树,各有其地位无论是‘恶木’还是‘清泉’,都已经被人格化了现在假如我让你来写诗评,你还会不会单纯地理解为写景?” “不会 “那么我们举一反三,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其他类似的诗歌,是不是要多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类意象?我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意象值得注意?” “月亮!” “这个最常见,不用说了,还有呢?” “柳树!”一个同学说 “柳树,折柳,都与送别,离别,挽留有关还有呢?” “杜康!”周犁喊道 “这不能算,它只是借代,以人名代酒 “菊花!”旁边有人喊 “对,菊花是高洁的象征,最早出现在《离骚》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也说:‘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奠定了菊花这个意象的意义许多意象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意义的‘不是此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还有吗?” “杜鹃!”我旁边的贾希说 “看,她又找出一个杜鹃又叫什么?” “子规看样子大家都知道 “‘此中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叫声非常悲凄,而且听来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跟什么有关系?跟思念、离别,特别是凄凉有关。

      ‘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还有没有?” “红豆!”另一个同学说 “红豆生南国……”王敏马上接上了 “对,还有呢?” “蜡烛!” “也算一个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觉得倒是现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来比喻我们教师嘛还有没有?” “莲花!”史如水说 “对,莲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意象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是的,莲花代表着一种清洁精神除此之外,‘莲’还与‘怜’谐音,南朝民歌中说:‘雾露掩芙蓉,见莲不分明’《西洲曲》中也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就是‘怜子’,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还有没有?” “鸳鸯!”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还有没有?” “猿!” “呵呵,对,也是一个,猿声比较悲切,李白的诗里较多出现,学过没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这才想到他们并没有学《蜀道难》,我接着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诗里面就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它也是悲凉凄切的代名词还有吗?” “青鸟!” “对,青鸟也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青鸟殷勤为探看’还有吗?” “梧桐!” “对,‘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史如水已经接过我的话了。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诗:‘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为什么要强调种梧桐?种其他树不好吗?是因为梧桐也往往与悲戚联系在一起还有没有?” “竹子!” “对,也是高洁的象征还有象鹧鸪,它的叫声被人翻译成‘行不得也么哥哥’,所以也有不少诗用它来代表思念与送别,例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已经总结了不少,以后遇到以后就要注意,‘梅兰竹菊’之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们接着往下看,颈联好像也有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个颈联我也要改一改……” 下面又嚷成一团:“还要改呀!” 我笑了:“你们说不改我就不改了!” “改呀!”下面齐声说 “你们肯定说我又要改坏了!我改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游’因为要考虑到押韵,我明知“游”字用得不好但是没办法改过来 我还没有解释,方鸿已经举起手来:“他这样写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这样改的话,就改坏了他是说听到竹林里的喧闹,才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他看到莲叶的动,他就知道渔舟来了 “但是这里有问题,之所以听到喧闹,是因为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这毫无疑问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浣女归竹喧’……” “不是的!”方鸿截断了我的话,“这是从作者的感觉顺序来写的,他先听到竹林喧闹,才知道女子回来。

      在他说的时候,我注意到林雨在转过身和后面的同学说话,没有仔细听方鸿发言,于是我说:“大家把他的意思听明白了没有?” 同学纷纷说:“听明白了!” “我叫一个同学把方鸿的意思再说一遍 林雨站起身来,表情尴尬:“我没有听清楚我笑了笑,让她坐下了,我想她肯定已经明白我为什么喊她了 “实际上是因为浣女归才有竹喧,但他写的时候却先写竹喧后写浣女归,为什么?《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对那为什么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呢?” “在竹林里嘛 “竹林一般要遮住人比较难,但是遮住了浣女,说明竹子比较茂密后面说‘莲动下渔舟’,莲叶居然把船遮住了,突出了什么?” “莲叶比较茂密 “对,‘接天荷叶无穷碧’嘛那我们读这两句时,就要有一个感觉这两句诗在写人的时候首先用了倒装的手法,如果有人要问你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你必须先说它用了倒装的语序……” 这时候铃响了 “好,我们下节课再讲 课后有同学上来背书,林雨也跑上来,问我: “魏老,第一句中说‘天气晚来秋’,季节是秋季,而荷叶应该是夏天的呀!更何况还这么茂密?” 我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我是北方人,那儿没有荷花,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这倒是个问题,这样吧,让我下去想一想,下一节再说!” 回到办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综合基础知识真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综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汇总【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文档.docx (语文版)《树林和草原》教学实录(word文档).docx 求职兵法:面试十大难题的样板回答(word文档).docx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word文档).docx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堂实录(word文档).docx 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文档.docx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事业编考试高频考点试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word文档).docx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word文档).docx 民间体育游戏积极拓展幼儿户外活动(word文档).docx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综合素质试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文档.docx 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汇总【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文档.docx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综合知识试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综合素质真题汇总【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文档.docx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综合知识高频考点试题汇编【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事业编考试真题汇总【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综合知识历年真题汇总【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中考专题复习——标点符号(word文档).docx 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职业能力测试历年真题【近10年知识真题解析及答案汇总】().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