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城市发展史的注脚.doc
5页建筑,城市发展史的注脚古老的濠河绕城而过,从千年前的古通州汩汩流淌至今如果说濠 河是一卷南通史,那么濠河边的建筑便是这卷史书最好的注脚宋代的天宇寺,明代的谯楼、文峰塔,明清时的民居,民国时的濠南 别业……徜徉濠河边,与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相遇它们是穿越时空的使 者,是历史演变的见证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秋日的午后,人民路上车水马龙,南大街商圈人群熙攘不远处的钟 楼广场却是一派安静闲适,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在蹒跚学步,树荫下 几位老人聊得热火朝天,一对情侣饶有兴趣地登上了谯楼,也有路人走累 了,索性便在椅子上坐下歇息广场中央,谯楼和钟楼静默而立,它们一中一西,一个古朴一个华美 它们是南通城的地标建筑,是南通历史的缩影,贮藏了关于这座城市的丰 富记忆钟楼建成于1915年,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夏参照英国伦敦大本钟的外 形设计楼高六层,22.6米一一这一高度作为南通最高建筑的历史保留了 半个多世纪之久当年,张骞先生认为要发展地方实业,“必先明畧刻”, 因而建造钟楼机械钟设在钟楼三楼,四血墙均有钟血,标有罗马数字, 方便查看时间如今,每天一到整点,钟声仍会准时响起古时报时,在谯楼上用漏刻计量更点,有专人值夜,逢更敲钟,逢点 击鼓。
谯楼紧邻钟楼,钟楼底楼北向门与谯楼门洞相接,南向门、北向门 和谯楼门都设在通州城的中轴线上,当时直接通向南通县县署据资料记 载,南通城的谯楼始建于宋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后毁于火如今保 留下来的谯楼是明代建筑,土台砖墙,飞檐翘角,朱门黛瓦,气象庄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旧城改造中,谯楼、钟楼一度因中心广场的扩 建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以季修甫、穆炬、沈启鹏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为之奔 走,言之凿凿:“广场中有此建筑,犹如北京之有天安门”,“南通城的历 史年轮”,“南通城的象征”最终,两处古迹得以保留钟楼三层南向墙上有张骞留下的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 委海之端”,从古“通州”到"南通县”,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谯楼和 钟楼见证了通城这一历史变迁如今,它们仍守护着这座城市,注视着这 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这首小诗 中提到的平地起的两座塔分别是光孝塔和文峰塔,一座靠近北濠河,一座 毗邻东濠河光孝塔位于天宁寺西北角,在南通诸塔中历史最为悠久,有碑称:“咸 通四年(863)先城而建光孝塔高五层,有八角,塔身硕长,塔刹高耸, 玲珑挺秀,庄严古朴塔旁的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高耸如云,也有近300 年历史。
天宁寺有“一州伟观”之誉「古寺钟声”更是“崇川八景”之一 这座宋代古刹内,梵音袅袅,香烟缭绕每逢初一、十五等口子,香客络 绎不绝大雄之殿是天宁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三大间,进深四间,气势雄伟 据专家考证,殿内6根顶梁柱为十二瓣瓜棱柱,柱下有复盆式石础,石础 雕刻着缠柱牡丹花纹,这是宋代建筑的特征保留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全国 古建筑中仅存两处,弥足珍贵东濠河畔的文峰塔建于明朝万丿力四十六年,高39米,六角五层,青 砖青瓦,白墙红柱,高耸挺拔古塔倒映水中,别有一帑意境据《通州 新建文峰塔记》碑文记载,文峰塔是为“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 而建巧合的是,修文峰塔,造三元桥后,通州文气大盛,相继出了状元 胡长龄、张骞,榜眼王广荫、探花马宏琦等名士依文峰塔曾建五福寺,相传建寺时,曾有五只巨如车轮的大蝙蝠出现, 寺名因此而定岁月侵蚀,五福寺早已废毁,文峰塔几经修复得以保留, 院内的六朝古松依旧挺拔苍翠如今这里是文峰塔院,为南通市文联、南 通书画院和个鍍艺术馆所在地,文风依III兴盛试想古人沿扶梯而上,登文峰塔或光孝塔,举日眺望,将濠河风光、 通城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件乐事!南濠河两岸,分布着濠南别业、城南别业、濠阳小筑等建筑。
它们中 西合璧,演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将濠河风光衬托得分外旖旎处落于东南濠河Z滨的南通博物苑,创办于1905年,是中国最早的 博物馆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 林建筑点缀其间,风景秀美博物苑的中馆和南馆均建于1906年,是苑内最早的建筑中馆外形独特,二层方形气楼上罩红色铁皮尖顶这里原称“测候所”,即气象台, 1941年测候所迁至南通农校,才加建了气楼,并改名为“中馆”南馆是 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是当时博物苑最大的陈列室门旁挂着著名实 业家张睿先生所题的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 也道出了他创办博物苑的初衷博物苑的西北是濠南别业,这是张讐在南通城内的第一所住宅,建成 于1915年主体建筑是一座四层英式楼房,坐北朝南,青砖墙面,朱漆 门窗,红色铁皮屋顶,回廊上有红柱楼前银藤、紫藤根枝粗壮,盘曲缠 绕,生机勃勃楼北有山石围成的“松坛”,种植的古松据说移自军山, 相传是乾隆年间通州状元胡长龄亲手种植城南别业与濠南别业隔河相望,它建于1902年,是张賽三哥张弩的 公馆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型,高三层,清水砖墙,楼前后砖墙 围绕,构成天井彩瓷砖铺廊,外门窗上部用机制红砖砌成弧拱,拱下为 浮雕花饰,为欧式风格。
不同于濠南别业、城南别业的西洋化风格,建于1917年的濠阳小筑 是一座传统回廊式庭园住宅院内亭台楼阁、种植花草树木,景色怡人, 张蹇先生晚年生活于此主体建筑曼寿堂是一座二层小楼,端庄灵秀,沿 着走廊可到达其他院落鸟惊风叶下,花隐石坳深”,由张譽留下的诗篇 《曼寿堂》,可以想见当时的风貌在张密先生诞辰150周年时,濠阳小 筑成为张骞纪念馆西南营和寺街保留着南通城最古老的面貌,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院落鳞 次栉比官地街、中学堂街、柳家巷、育婴堂巷、冯旗杆巷,南关帝庙巷、 掌印巷等等,每条街巷的名字背后凝聚着独一无二的故事它们纵横交织, 仿佛是这个城市的血脉沿街巷分布肴民居,粉墙黛瓦,质朴大方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 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 两边有提两门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有的住宅周围还建有火墙、火 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南关帝庙巷10号和11号两院相通,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住宅 东、四两宅各五进,第四进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朝后期的梁架结构,东宅的 第二进具有清代中期建筑特征,面阔三间,前设卷棚式通廊,月梁、斗拱、 替木雕饰精细繁杂古老的建筑背后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寺街和西南营走出了 “扬 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经史大家胡长龄,中国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 孙,革命烈士史白、钱素凡,韩国近代爱国诗人金沧江、著名电影表演艺 术家赵丹等名人。
因而在这里闲逛,偶遇名人故居是常有的事更多的时候,会遇到那些安土重迁的老南通们他们有人刚在巷子里 的杂货铺买了包烟,有爱热闹的凑在一起打看牌,也有人安静坐在院子里 晒太阳……在这里,时光仿佛定格了,人们安然享受着慢生活也许是被老街的古朴幽静吸引,这里也迎来了不少新面孔掌卬巷已 成为一条特色街,风格各异的小店吸引着人们驻足停留,老街焕发新生沿着石板路,游走在街巷间,从斑驳的建筑里读到了南通的过往,也读出了新鲜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