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doc
14页1各章摘要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1879 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 ,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2.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 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4.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5.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关系: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妈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推动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6.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7. 人格倾向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8.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9.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10.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1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13.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14.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的方法15.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16.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17.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18.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9.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20.心理学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2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国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22.教师职业应掌握的心理技术包括:关注技术,它是心理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受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教师在聆听学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 ,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教师的过程探讨技术,指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面质技术,指教师对受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自我表露技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行为矫正技术,指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23.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对科学心理学诞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是 17 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以及 17——18 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外冯特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以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24.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以验,即心理以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反对把心理学看做是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工作者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20 世纪中叶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上学思潮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25.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2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1.个体的胚胎发育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胚种阶段(0——2 周) 、胚胎阶段(3——8 周) 、胎儿阶段(9——38 周) 2.产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育年龄和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等3.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4.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脑又分为脑干、小脑、间脑三部分。
6.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而植物性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7.内分必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8.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9.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10.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脑皮层分为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1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12.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13.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都属于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1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共同点包括:(1)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以强化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2)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3)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同这种刺激物类似的刺激物,虽未曾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泛化现象如果做这样的训练,即只在原来条件刺激物出现时才给予强化,而当类似刺激物出现时间不予强化,久而久之,类似刺激物就不再引起条件反射了,这就是分化现象15.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体现在:(1)刺激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的,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2)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被试的行为动作大多是自发做出的,是一种较低级的行为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精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就接受强化的性质看,具有主动和被动之别3)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会把一个无关刺激变成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根据某些信号来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环境中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得以预见并趋近有益的刺激,同时避开有害刺激。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作环境或发言冯满足自己的需要16.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