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ppt

105页
  • 卖家[上传人]:xmg****18
  • 文档编号:161935329
  • 上传时间:2021-01-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1MB
  • / 10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一、连词,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2连词分类 并列连词 递进连词 选择连词 承接连词 目的连词 因果连词 转折连词 假设连词 让步连词,一、而,(一)连词“而” 说文:“而,须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而,胡须象毛的样子周礼说:“振作起它的鳞和胡须 可见,“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人称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它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而且又最灵活的连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动词或者形容词、连接谓词性词组或者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1表并列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又”1)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3)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韩愈送孟东野序),,2表顺接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要么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要么在事理上前后相因,两个部分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来”、“便”、“那么”、“于是”等意思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也可不译例如: (7)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8)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3表逆接(反接)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却”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遊)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不格外恼丧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4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例如: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遊)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子德充符)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选注:“瞑,古眠字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庄子大宗师),,(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21)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孟子万章上) (舜)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断地来和舜相见 以上三例的修饰语为叠字或带词尾的形容词作状语5表假设 有时侯,“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 (22)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只螯”。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法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6)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7)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论语颜渊)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11)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一) (12)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二、以,说文:“以,用也可见,“以”的本义是“用”,本来是一个动词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用兵车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以”字还可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字还可表示“率领”的意思,例如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这些都是“以”作动词的用法 除此之外,“以”字还可用作虚词,主要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的用法我们把它放在介词一节讲解1表并列,例如: (1)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尽力和互相劝勉,要如何做呢?”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表顺接,相当于“则”例如: (3)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人文子上义) “以”字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4)余折以御左传成公二年) (5)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清吴骞扶风传信录),,3表转折,相当于“却”例如: (6)少以犯众,弱以侮强汉刘向 说苑杂言) (7)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泛论训) 尧原先没有百户人家的城郭,舜原先没有立锥之地,可是后来拥有了天下4“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8)由其中以望。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 其:指小丘 (9)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以”作连词,还有两点不同于“而”作连词的用法 1“以”字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表示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相当于“来”,“为了”、“因此”这一点与“而”字不同例如: (1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12)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传宣公二年) (13)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14)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2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1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1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石潭记),三、则,则:连接谓词性词组、动词或者形容词、分句有以下几种用法 1连词“则”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前一部分表示条件,后一部分表示结果可译为“就”、“便”例如: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庄子胠箧),,2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如: (4)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5)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3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那么”、“就”、“便”等例如: (7)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8)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例如: (10)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左传僖公七年) 意志如果不坚强,为什么又怕屈辱 (11)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遊) (12)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荀子议兵) 畔:通“叛”,背叛,叛变5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 前一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后,后一分句表示的事情早已发生如: (1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14)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15)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6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如: (16)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17)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18)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7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表示转折可译为“反而”、“却”等例如: (19)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20)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吕氏春秋审分) (21)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8“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2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侯是表示时间修饰(作状语),例如: (23)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古代殡礼,在死者口中安放一些粮食,称为饭;在死者口中安放玉石称为含 (24)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 无事:指无战事,指国家太平王资:建立王业的资本,这是比喻四、与,“与”的繁体字是“與”,其实说文并收“与”、“與”二字与,赐予也與,党與也都不是虚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用作连词、介词、语气词和副词作连词用的“与”,从先秦到现代没有大的变化。

      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例如: (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 (3)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孟子万章上),,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例如: (4)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左传僖公三十年) (5)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6)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墨子尚同中),五、然而、然则、虽然,“然而”、“然则”、“虽然”中的“然”字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应当把它们当中的两个成分分开来理解一)然而,在秦汉以前是两个词,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然”指代前文,“而”表示转折,引出下文,是“虽然如此,但是”或“如此,而”的意思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汉书食货志上),,由于“然”、“而”经常连用,战国以后,逐渐变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