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sbm-tobit模型的区域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095168
  • 上传时间:2018-0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 SBM-Tobit 模型的区域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周利梅 李军军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福建坚持推进生态省建设, 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具有环境制度和管理创新的潜力本文利用 2011—2015 年福建省九个地级市数据, 构建非期望产出环境效率 DEA-SBM 模型, 从区域差异性角度研究各地区环境效率, 再构建 Panel-Tobit 模型, 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地市环境效率有下降趋势, 沿海和山区地市的环境效率有较大差异, 人均 GDP和外贸水平对环境效率有负向作用, 而 FDI 则有积极作用, 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投资的作用还不显著要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境制度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关键词: 环境效率; 环境管理; SBM-Tobit 模型; 作者简介:周利梅, 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作者简介:李军军, 男,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数量经济收稿日期:2017-03-25基金: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常态下福建环境管理创新研究” (FJ2015JDZ018) Research on Regional 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d it's Factors Based on SBM-Tobit Model——Fujian Province as ExampleZHOU Li-mei LI Jun-jun Abstract: Fujian is the first one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the first National Experimentation Ar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ndicate that Fujian has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tentialit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on system mechanism. This paper construct a DEA-SBM Model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efficiency with Fujian's data from 2011-2015, then construct Panel-Tobit model to find the factors. It indicates that all regions' environment efficiency decreased in long time, and they differ greatly among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areas. GDP per capital and export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d the FDI's is positive, bu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investment have no signifcant effect. So, in order to improve environment efficiency, we must implement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Received: 2017-03-2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明确了到 2020 年中国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

      国家制定了中长期环境保护规划,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任务但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阶段, 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虽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雾霾等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 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各种障碍, 环境质量与人民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全国各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明显不同, 加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环境管理水平各不相同, 使得环境问题出现多样化、差异化和普遍化的特点, 区域环境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新时期亟需加强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提高环境效率, 真正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一、区域环境效率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进展经济增长在于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 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和经济产出的基础, 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各种要素的利用率, 进而提升整体投入产出率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 各种要素的配置不断优化, 从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产出的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关于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问题, 国内外进行了深入研究。

      索洛 (1956) 首次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丹尼森 (1985) 指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格里利彻斯 (1986) 认为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提高均有关系因此, 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 意味着相同的要素投入可以得到更多产出, 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要素投入增加的同时, 投入产出效率也得到提升, 则在双重作用下, 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衡量投入产出效率一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 可以评价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的相对效率, Charnes 等提出的 DEA 模型可以评价决策单元效率, Anderson 等提出的超效率 DEA 模型则成功克服了传统 DEA 模型可能会出现多个评价单元同时有效的情况 (2) 但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注重产出数量的增加, 只考虑能带来效用的经济产出, 而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各种污染物排放, 这种非经济产出是有害的、负效用的, 也称为非期望产出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Shafik、Friedl 和 Getzner、Grossman 和 Krueger 等研究表明,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密切关联, 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即通常所说的环境库次涅茨倒“U”曲线 (EKC) 。

      污染排放也可以看成是环境成本, 是由经济活动产生的, 造成环境污染并使环境服务功能下降, 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但没有合理地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大量研究表明, 如果把环境成本内部化, 即在衡量产出的时候扣除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产出水平会有明显下降因此, 在衡量投入产出效率的时候, 如果不考虑环境污染这些非期望产出, 就会高估投入产出效率环境效率是度量考虑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情况下的投入产出效率, 是以环境生产前沿面的决策单元为参照面, 在保持投入产出不变时, 污染排放能在现有基础上减少的潜力它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 (地区) 在等量要素投入和产出条件下, 其污染排放离最小污染排放的距离要考察环境效率, 就是既要衡量经济产出, 也要衡量污染排放等非经济产出, 是考察扣除污染排放的投入产出效率在利用 DEA 模型测度环境效率时, 为了将环境污染纳入生产模型中, Fare 等开创性地把环境污染变量视为一种具有弱可处置性的“坏”产出在此之后, 包含环境污染的效率研究开始拥有了统一分析框架, 并产生了大量利用环境效率评价环境绩效的文献但普通 DEA 模型的投入产出都是正向, 不能分析经济产出的同时存在部分非期望产出的情况。

      因此,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 DEA-SBM 模型得到广泛运用, 国内较多文献用其评价省域环境效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考虑环境变量之后, 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各省环境效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环境效率较高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 环境效率值在东中西部呈递减, 且三大区域差异明显;全国区域环境效率存在绝对收敛, 收敛存在较强的空间联动性和依赖性, 且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也有认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 中、西部地区存在收敛, 东北各省的环境效率值已普遍低于西南各省, 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对于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 大多认为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 SO2 和 COD 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 人均GDP、FDI、结构因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公众环保意识对环境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也有认为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以及对外贸易水平与环境效率正相关, 政府规制与环境效率负相关, 且影响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具体到区域和个别省份的研究很少, 王怡认为京津冀环境效率整体水平较低, 2008 年以后,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人均 GDP 和能源强度与环境效率的变化显著负相关, 对环境效率的收敛过程起到抑制作用, 而外商直接投资是正相关, 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不显著。

      周晓娟认为河北的环境质量无法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 尤以保定、邢台和邯郸三市环境效率较低, 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 人口密度对环境效率具有负向作用现有关于环境效率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但具体的影响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 特别是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省际之间, 对于省内各地级市环境效率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相同省域内, 既有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政策, 也存在区域环境和经济差异, 环境影响的空间效应更明显, 环境效率的影响影响因素更值得研究因此, 本文构建非期望产出效率模型 (DEA-SBM) , 从区域差异性角度研究福建省各地区环境效率的差异性, 再构建 Tobit-Panel 模型, 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区域环境管理效率、创新环境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二、福建省区域环境效率的评价及比较(一) 福建省区域环境发展现状福建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历届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生态省建设,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继 2013 年被国务院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6 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率先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强化环保顶层设计, 推动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列配套方案, 率先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全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森林覆盖率达 65.95%, 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水、大气、生态环境等三项指标均为“优”。

      其中, 12 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为 98.1%, 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 30 个百分点, 23 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12.42%;氨氮排放量下降 12.4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14.09%;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 15.30%, 全部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减排目标但各地市由于环境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 环境效率有较大差异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来看, 2015 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最大的是龙岩, 达到 1376 万吨, 其次是三明和泉州, 厦门和莆田比较少;废水排放总量各地比较接近, 最多的是泉州, 其次厦门和福州, 山区地市比较少,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的分布也有类似特征;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多的是泉州, 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