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辞手法学案.doc
5页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课题: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一、教学目标:1.能辨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2.规范本类题型的答题步骤二、教学重难点:明确解题思路,规范答题模式三、预习检测课前预习材料:1、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9、互文:因遵守格律、受字数限制而节省笔墨的表达方法,解释理解时必须前后结合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另如:双关,反复,反语课前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小结反思:修此类题型常见设问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总结答题步骤:三:当堂练习1. (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四:本堂总结五:当堂反馈: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有何作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