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蜂病虫害04(胡蜂).ppt
16页四、胡蜂的防治四、胡蜂的防治⒈胡蜂种类与分布 ⒊胡蜂的生物学 ⒉胡蜂的危害 ⒋胡蜂的防治方法 种类与分布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胡蜂科(Vespidae)中的胡蜂,俗称大黄蜂,胡蜂属有14种和19个变种,是世界养蜂业最主要敌害之一 福建捕杀蜜蜂的胡蜂主要种类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分布于中国、日本、法国和东南亚地区;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 Fabricius),分布于中国、越南、印度和法国;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nigrithorax Buysson),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基胡蜂(Vespa basalis Smith),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黑尾胡蜂(Vespa ducalis Smith),分布于中国、法国、日本、印度和尼泊尔;黄腰胡蜂(Vespa affnis L.),分布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金环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30~40mm。
头部橘黄色至褐色,中胸背板黑褐色,腹部背板呈褐黄与褐色相间上颚近三角形,浅黄色,端部处呈黑色雄蜂体长约34mm体呈褐色,常有褐色斑墨胸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约20mm,头部呈棕色,胸部呈黑色,翅呈棕色,腹部1~3 节背板均为黑色,5、6节背板均呈暗棕色,上领红棕色,端部齿呈黑色黑盾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约21mm头部呈鲜黄色,中胸背板呈黑色,其余呈黄色,翅为褐色,腹部背腹板呈黄色,并在其两侧均有 1个褐色小斑上颚鲜黄色,端部齿呈黑色雄蜂体长24mm,唇基部具有不明显突起的两个齿基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19~27mm头部浅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褐色腹部除第二节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上颚黑褐色,端部4个齿黑尾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 24~36 mm头部橘黄色前胸与中胸背板均呈黑色、小盾片浅褐色。
腹部第1、2 节背板褐黄, 第 3~6 节背腹板呈黑色上颚褐色,粗壮近三角形,端部齿呈黑色黄腰胡蜂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20~25mm头部深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深褐色腹部除第l、2节背板黄色外,第3~6节背腹板均为黑色上颚黑褐色雄蜂体长25mm,头部黑褐色危害01⒉胡蜂的危害 在野外或蜂巢前捕食蜜蜂,有时会攻入蜂箱,危害蜜蜂的幼虫和蛹 在捕食中,胡蜂取用蜜蜂的胸部哺育幼虫 胡蜂捕杀蜜蜂的方式(金环胡蜂) 第1阶段为“捕食阶段”,每次捕猎1只蜜蜂,咬下胸躯做成肉团; 第2阶段为“屠杀阶段”,每个蜂箱受到几只胡蜂的同时进攻; 第3阶段为“占据阶段”, 20~30只胡蜂可将防御蜂咬杀攻入蜂箱,将蜂巢中的蛹虫和咬死的成蜂运回巢穴哺育后代影像A影像B 南方各省为夏、秋季蜜蜂的主要敌害; 沿海地区 8~9月危害严重,山区在 9~10 月最为猖獗; 受害严重的蜂群,尤其是中蜂常常会举群逃亡生物学01⒊胡蜂的生物学 胡蜂的生活史世代:闽南山区黑盾胡蜂1年5~6代,闽东地区墨胸胡蜂1年4~5代胡蜂营社会性生活:(墨胸胡蜂) 蜂王蜂王:越冬后场所营巢,单独饲育第 1代工蜂(筑巢、饲育幼虫、采集等); 第 2 代起,胡蜂就出现多王同巢产卵繁殖。
雄蜂雄蜂:第2代雌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配,交配后死亡 工蜂工蜂:从事筑巢、饲喂、清巢、保温、捕食、采集、御敌和护巢等生物学⒊胡蜂的生物学 胡蜂的群势 胡蜂的群势因种类不同差异很大 墨胸胡蜂达4000只以上 群势最大多出现在越冬代的前一代 胡蜂的食性 杂食性 山区的蜜蜂为主要的捕食对象,在食物短缺季节更集中捕杀蜜蜂 胡蜂的营巢习性 营巢地点:高枝、墙角、树洞、地面、地下 蜂巢形状:地面蜂巢呈球状,巢口Φ2 cm 防治⒋胡蜂的防治方法⑴人工扑打法⑵蜂巢防护法⑶巢穴毒杀法⑷捕捉器捕杀法⑸毒饵诱杀法巢穴毒杀 通过人工搜寻或跟踪胡蜂找到胡蜂巢, 然后用农药或火烧等方法,灭除整巢 胡蜂,捣毁胡蜂巢 捕捉活蜂敷药毒杀法: 采用捕虫网,在蜂场上捕捉捕食蜜蜂的胡蜂,在其身 上人工涂上或采用器具让其自动敷上毒药,然后放飞,让傅了药的胡蜂将毒 药带回胡蜂巢灭杀整巢胡蜂⑶巢穴毒杀法巢门胡蜂捕杀器 将胡蜂捕捉器安装在蜂箱的巢门上,使到蜂巢前捕食蜜蜂的胡蜂误入器中而被囚杀于器中 ⑷捕捉器捕杀法诱杀器01 采用开设有适当孔口的瓶子等容器,内装糖拌有毒剂的碎肉或蜜蜂尸体、或糖浆作为胡蜂诱饵,置于蜂场上诱杀胡蜂。
⑸毒饵诱杀法诱杀器01 用1%的硫酸亚铊或砷化铅或有机磷农药拌入水、滑石粉和剁碎的肉团里(1∶1∶2),盛于盘内,放在蜂场附近诱杀⑸毒饵诱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