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阅读法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docx
6页比较阅读法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丹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是常用的教学法之一在现代散文教学时,可从比较写景,比较写人,比较写事三个方面着手展开对文本的解读,以达到优化生本对话,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Keys] 比较法;散文教学;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 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正确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比较阅读教学,就是将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本加以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运用对比阅读、对照分析等方法,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对比中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一、比较写景:《故都的秋》和《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题目上,二者有很大的相似,都是特定地域的特定季节故都”和“济南”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和“冬天”确定描写的内容两篇文章所写的景物全然不同,这种不同指是作者所写景物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故都的秋》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写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济南的冬天》中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画画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画的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画山,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画雪,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画水,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画人,“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我们可以看到《故都的秋》里的“落蕊”“秋蝉”“秋雨”等各种景物所表现的多是“冷”这一个字这幅北平秋景图主要突出一种深厚的“秋味”,留给读者去品味《济南的冬天》里的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具有活泼可爱之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老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清新秀丽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散文中有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忧郁感伤的情凋,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二、比较写人:《阿长与<三海经>》和《汪大娘》《阿长与<山海经>》和《汪大娘》都是回忆性的散文,阿长和汪大娘都是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们都是名不见经传,只与作者的人生有过些许交集的小人物《阿长与<三海经>》的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但她相信命运,礼节多,迷信“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来自Www.lw5[来自www.Lw5U.com]U.com]顺顺流流”;长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长妈妈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她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
《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我”敬重“长妈妈”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汪大娘》一文中,作者对于汪大娘品质的概括是:“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在著名作家张中行笔下,她是一个做饭的佣人,她是一位朴实的劳动妇女,她是底层社会最平凡普通的一员作者印象中关于她的事迹都未能超出日常生活作者对于汪大娘另一件突出事迹的叙述就是在文革期间,在那样一个告密盛行的疯狂年代,夫妻反目,儿女成仇,朋友出卖,同事举报,这种背叛之事随处可见,汪大娘却表现出耿直、善良、正气和憨气,自觉地维护着李家《阿长与三海经》作者所叙述有关阿长的事情都是与作者自己有关的,作者参与这些事情当中,当作者再次回忆这些童年美好事情的时候,主观色彩比较明显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汪大娘》一文中,作者对于汪大娘的事迹介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的,对于汪大娘的评价也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文章的最后一句:“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作者赞美底层人物的精神品质,是对读书人的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蕴含在对汪大娘的赞美中鲁迅是站在个人角度来评价长妈妈的,而张中行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评价汪大娘的三、比较写事:《端午的鸭蛋》和《春酒》《端午的鸭蛋》和《春酒》二者的相似点是都是写在特定节日里的饮食风俗通过对家乡风俗和食物的叙述表达着自己对于家乡的浓浓深情《端午的鸭蛋》在文章开头都是在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风俗,写到了“十二红”,在“十二红”里写到了“鸭蛋”;接着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围绕“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展开了一系列的叙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鸭蛋油多的特点最后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春酒》在文章开头写我喜欢喝春酒,“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最后写喝会酒,在这个活动中,作者对于母亲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一定的描写,“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写母亲的勤快、能干、热情和善良。
《端午的鸭蛋》的结构是非常清晰的,文章在介绍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中自然地引出“鸭蛋”,然后着重介绍了家乡的高邮鸭蛋的特色,再介绍当地人民吃与玩鸭蛋作者是把端午的鸭蛋放在家乡的风俗中进行叙述的,作者写的是家乡的骄傲,同时也呼吁保护民俗风情《春酒》的内容都是围绕“思乡”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文章叙述了作者家乡春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春酒,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通过一些语言和行为的描写,重点地突出母亲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对于其他的父老乡亲有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叙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思维能力,能深刻地把握材料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 让学生同中求异, 领会联读文章在构思、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比较,优化生本对话,提高阅读水平作者简介:李丹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