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孟浩然送别诗的异同.docx
9页有关孟浩然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的异同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王维孟浩然的送别诗,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 爽朗明快,催人奋进,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 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 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 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 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 余首,而王 维则有 70 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 新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 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 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 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 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 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 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 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 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 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 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 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 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 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 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 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 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 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所 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 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 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 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 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 染性。
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 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 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 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 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 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 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 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 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 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 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 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 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 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 不敢觅和亲。
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 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 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 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 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 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 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的作品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 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 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 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 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 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
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 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 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 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 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 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 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 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 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 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 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 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 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 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 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 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 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 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 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 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 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 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 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 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 张五归山》等等《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 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 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 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 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 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 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
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 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 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 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 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 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 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 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 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 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 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 生活悠闲而舒适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 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虽用贾谊 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 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 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 少府贬郴州》 )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 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 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 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 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 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 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 “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 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 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 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 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 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 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 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 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 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 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 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 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 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 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 蓉发,录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 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 归来松子家”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 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 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 ;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 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 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 了诗人的一片真情。
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 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 “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