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秦汉时期哪些人的徭役可以豁免.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6041933
  • 上传时间:2017-09-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秦汉时期哪些人的徭役可以豁免从表面看,秦汉的徭役与兵役在征发对象方面都具有普遍性与无差别性如“更役”是凡成年男子每人每年应服的一月之役;又如戍边,是“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之役, “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的③,故盖宽饶之子“常步行自戍北边”④,被誉为美谈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特别是通过徭役的豁免制度,使皇族、官吏、富人、地主都排除在服役对象之外,全部徭役与兵役实际上都落在劳动人民头上这从秦汉时期免役的条件与对象的事实看,可明其徭役剥削的实质秦汉时期免除徭役的条件,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总的说来,不外“赐复” 、 “买赐” 、 “爵复”等三个类型第一类型:“赐复”第一类型的免役特权,来源于官府的赏赐,简称为“赐复” 它可分为下列六种情况甲)给勤于耕织而纳粟帛多者赐复: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就规定:“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①所谓“复其身” ,即免除一人的徭役,其条件是:“大小僇力本业耕织”和“致粟帛多” 单讲前者,免役对象应包括农民在内,但结合后者,就只可能是私有土地较多的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到汉代,这一免役条件发展成了如下二种情况:一是“为三老”者。

      如汉二年(前 205 年)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②按照乡三老及县三老的条件而言,显然是农村中的地主分子二是“孝弟力田”者,惠帝四年(公元前 191 年)正月, “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 ”③武帝元朔元年(前 128 年)冬十一月诏“朕..旅耆老,复孝敬 ”④这种“孝弟力田者” ,也是农村地主无疑乙)给“高年”者的赐复:秦时还未见以高年免役的情况,到了汉代尊重老人的风气盛行起来了贾山说:文帝“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 ”颜师古注曰:“一子不事,蠲其赋、役也;二算不事,免二口之算赋也 ”①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 ”注引张晏曰:“复甲卒,不预革车之赋也 ”同年四月,又诏:“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身率妻妾遂其供养之事③ 《汉书·昭帝纪》注引如淳语④ 《汉书·盖宽饶传》 ① 《史记·商君列传》 ② 《汉书·高帝纪》 ③ 《汉书·惠帝纪》 ④ 《汉书·武帝纪》 ① 《汉书·贾山传》 颜师古注曰:“若者,豫及之辞也。

      有子即复其子,无子即复其孙也 ”②1981 年 9 月,在武威出土的汉简中,有“王杖诏书令”木牍二十六枚,为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 10 年)时之物,其中讲到“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鲲,女子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寡,贾市毋租,比山东复 ”③(丙)给援军、 “从军”有功者赐复:早在汉二年(公元前 205 年)二月, “赐民爵,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失中卒从事者,复家一岁 ”④颜师古注“复勿租税二岁”语曰:2“复者,除其赋、役也 ”这次免役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民,但地区仅限于蜀汉与关中,时间分别为二年与一年到了汉五年(公元前 202 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军吏卒..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颜师古注曰:“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赋也 ”⑤这里的七大夫以下者,多系一般农户;诸侯子及有高爵者,都是贵族家属及官吏故这次免役范围虽较广,其中农户并不多接着汉高帝又接连优复从军归者如八年(公元前 199 年)三月, “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复终身勿事” ,其复除范围为平城附近诸城守卒及从军者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六月,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 。

      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三月,诏:“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 ”①这两次所复对象,虽然包括“士卒” ,但绝大部分成了官吏、将领与勋贵,真正的农民是为数极少的丁)给居于特殊地区的居民赐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四月, “令丰人徙关中者皆复终身 ”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十月诏:“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所与 ”②这是刘邦优抚其故乡的措施,这中间自然包括农户在内文帝时,给应募徙边者, “皆赐高爵,复其家”③,欲以鼓励应募者以加强边防,但实际情况却是“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 颜注引张晏曰:“长爵,高爵也虽受高爵之赏,犹将御寇,不得复除逸豫也 ”又引苏林曰:“轻,易也,不易得复除,言难也 ”④由此可见,虽有给徙边者“复其家”的规定,实际上却并未实行另外,还有中岳山下居民三百户, “独给祠,复无有所与”⑤,实则这些居民“独给祠” ,已经包括贡献与徭役在内至于东汉,因刘秀生于济阳,故建武五年(公元 29 年) “诏复济阳徭役”⑥;建武二十年与三十年,分别“复济阳六年徭役”与一年徭役①明帝以生于常山元氏县,故永平五年(公元 62 年) , “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岁”②。

      所有这些赐复,都以地区特殊之故② 均见《汉书·武帝纪》 ③ 《汉简研究文集》中的《武威新出土王杖诏令册》一文,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④ 均见《汉书·高帝纪》 ⑤ 均见《汉书·高帝纪》 ① 均见《汉书·高帝纪》 ② 均见《汉书·高帝纪》 ③ 《汉书·晁错传》及注④ 《汉书·贾谊传》及注⑤ 《汉书·郊祀志》 ⑥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 均见《后汉书·光武帝纪》 戊)给有特殊身份者赐复:所谓有特殊身份者,包括许多种情况,如文帝四年(公元前176 年)五月, “复诸刘有属籍家无所与”③,便是给诸宗室成员免役的措施;平帝元始元年(公元 1 年)正月, “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者,复其属 ”④这同样是给宗族绝嗣者免役;景帝时,遗诏“出宫人归其家,复其身”⑤,便是给宫人免役;武帝时,曾“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⑥,这是给博士弟子免役的规定;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 68 年)三月,以霍光“功德茂盛” , “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 ;又元康元年(公元前 65 年)五月,诏3“复高皇帝功臣周勃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孙,令奉祭祀,世世勿绝,其毋嗣者,复其次”⑦,这都是给功臣后代免役;元帝因为“好儒” ,于是规定“能通一经者,复” ,颜师古注曰:“蠲其徭赋也”⑧,这是给儒者免役;平帝元始元年(公元 1 年)二月, “复贞妇,乡一人”⑨,这是给贞节之妇女免役。

      所有这些宗室成员、功臣后裔、博士弟子、通经名儒及宫人、节妇等,无一不是剥削阶级成员己)为了一定的目的和实行某种政策而实行的赐复:属于这种情况者,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十二月,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颜师古注曰:“勿事,不役使也 ”显然这是为了奖励生育而实行的免役政策文帝时,晁错上疏,主张“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颜注引如淳曰:“复三卒之算钱也或曰:除三夫不作甲卒也 ”颜师古曰:“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复其钱耳 ”①这显然是为了增强武备以防御匈奴而实行的政策又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 71 年)五月, “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三辅民就贱者,且毋收事,尽四年 ”颜注引晋灼曰“不给官役也 ”颜师古曰:“收,谓租赋也;事,谓役使也;尽本始四年而止 ”又地节三年(公元前 67 年)九月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颜师古注曰:“不出算赋及给徭役 ”②所有这些显然是为了安抚流民而采取的措施以上六种“赐复” ,以官府对百姓施仁政、布恩德、行赈济和奖励等方式出现,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其实质在于给宗室成员及其后裔、官吏将领本人及其后裔、诸侯王子弟、博士弟子、通经名儒、三老力田、节妇宫人,丰沛亲故、高年老人子弟及从军有功者给予免役特权,主要是扶植与优待地主阶级的措施,贫苦农民获得免役权利者为数极少,即使有之,也都是临时性的。

      因此,表面上人人均等、没有差别的徭役、兵役负担,实际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性与阶级性② 《后汉书·明帝纪》 ③ 《汉书·文帝纪》 ④ 《汉书·平帝纪》 ⑤ 《汉书·景帝纪》 ⑥ 《汉书·儒林传·序》 ⑦ 均见《汉书·宣帝纪》 ⑧ 均见《汉书·儒林传·序》 ⑨ 《汉书·平帝纪》 ① 《汉书·食货志》及注② 《汉书·宣帝纪》 第二类型:“买复”第二类型的免役特权,来源于服役者用钱财买得,简称为“买复” 它又可分为下面三种方式:(甲)以入粟于官府获得免役特权: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有“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①的规定;秦始皇时期,进而实行过“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②的制度及西汉文帝时,因边郡“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③,于是晁错建议:“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④文帝从之 “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到了景帝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县官以除罪”⑤其具体作法是:“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⑥从此入粟买爵制便进一步制度化了按入粟买爵同入粟买复,实有一致之处因为买爵“至五大夫以上” ,就可以“复一人”⑦;秦时只要买爵到第四级“不更” ,就可以不服更役。

      由于免役的特4权可以随爵位的高低而来,故入粟买爵就等于入粟买复因此,孝武帝时,桑弘羊“令民入粟甘泉宫各有差,以复终身”⑧,把入粟与复除徭役联系起来了乙)以入奴婢于官府而获得免役特权:关于输奴买复之事,尚不见于秦时史籍但汉代史籍中确已有之如文帝时,晁错建议改变边郡的屯戍制度,实行募民实边制其所募之人,首先是“募罪人及免徒复作”者,其次是“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 ,最后才是“募民之欲往者”①到武帝时,由于“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复终身”②这里的输奴婢拜爵,同上述入粟拜爵而获得免役特权如出一辙因此,到武帝时正式变成了“入奴婢得以复终身”的制度故入奴婢于官府,也是一种“买复”的方式丙)以入羊于官府而获得免役特权:武帝时,在实行“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制度的同时,又实行“为郡增秩及入羊为郎”的制度③《汉书·食货志》亦载此制,颜师古注曰:“庶人入奴婢,则复终身;先为郎者,就增其秩也一曰入奴婢少者,复终身;多者,得为郎;旧为郎,更增秩也 ”依此言之,入奴婢复终身,同“入羊为郎”是同一性质的且郎官,得以侍皇帝左右,官吏有缺,先以郎补;惠帝时,还专门规定给各种郎官赐爵的制度,事详《汉书·惠帝纪》 。

      ① 《商君书·靳令》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十月条③ 均见《史记·平准书》 ④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⑤ 均见《史记·平准书》 ⑥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⑦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⑧ 《汉书·食货志》 ① 《汉书·晁错传》 ② 《史记·平准书》 ③ 《史记·平准书》 由此可见, “入羊为郎” ,确是获得免役特权的又一方式,也是一种变相的“买复” 上述三种买复的方式,都是对富商、地主有利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入粟、入奴婢和入羊于官府的条件,贫苦农民是无以问津的因此,通过“买复” ,使得大大小小的地主、商贾及其他高赀富人,都能买爵至“五大夫”和“千夫”而符合免役的条件,从而使得徭役与兵役完全落到了贫苦农民身上,连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千夫” ,使得“征发之士益鲜”①元帝时,也因“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徭役”②第三类型:“爵复”第三类型的免役特权,来源于爵级,简称为“爵复” 这种因爵位而免役的情况,同上述因入粟拜爵及入奴婢拜爵从而获得免役者不同,因为它不属于“买复”的范畴,而是通过爵位而自然享有之特权如前所述,据秦制获得“不更”爵者,就可以不服更役;达到公大夫(二十等爵之第七级爵)以上爵者,便可以与令丞亢礼③。

      因此,凡因军功、事功和官位而获得爵位者,都在不服徭役、兵役之列这种因爵而得复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