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与抑郁(编者语).doc
8页1哀哀伤伤与抑郁(与抑郁(编编者者语语))正如同我们从欧内斯特·琼斯那里所知道的一样,弗洛伊德在 1914 年 1 月就详细阐述过这个题目,同年 12 月 30 日他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上讲过构思首次形成于 1915 年 2 月就这个题目,弗洛伊德曾与亚伯拉罕(Abraham)讨论,亚伯拉罕给出很多的评论,其中发现有重要的提示,在抑郁和力比多发展的口欲阶段存在着联系最后文章写成于 1915 年 5 月 4 日,但两年后才发表但在此之前很久(大概 1895 年 1 月),在弗洛伊德写给弗利斯的信中曾尝试以纯神经科学的术语来阐述抑郁(Melancholia),当时的用词很像我们现在对抑郁症(Depression)的描述,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特别的成果,很快便被弗洛伊德以心理学的方法取代了此后几乎不到两年的时间,弗洛伊德有了一个重要的预测,1897 年弗洛伊德给弗利斯的标题为“记录 III”的手稿中写了出来,这些手稿是从 1897 年 3 月 31 日开始记录的,它包含了最早对俄狄普斯情结重要的提示:“指向父母的敌意冲动(希望他们死掉),也是一个构成神经症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们以一些强迫观念的形式暴露在个体的意识中。
在偏执狂中,那些最严重的被害妄想也和这些敌意冲动有关(对统治者病态的不信任)当个体为父母生病或死亡而怜悯时,此时,这些敌意冲动是被压抑的由于对潜意识中的指向父母敌意,个体要谴责自己和惩罚自己,其方式可以是哀伤表现(即抑郁 Melancholia),或以一种癔症的方式遭遇与父母相似的状况(如罹患同样的疾病)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认同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寻找其背后的动机一点都不多余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弗洛伊德没有继续再沿此思路去解释抑郁症,也很少再提及只是在 1910 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讨论自杀问题时稍有涉及,他强调,比较抑郁和正常的哀伤状态之间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同时认为,在当时还无法解决自恋和自我理想等概念的引入,使弗洛伊德得以重新继续这个课题在本文中,他认为在偏执狂中有一个“批判机构”(criticalagency),这个机构也同样在抑郁症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虽旨在解释特定的病理心理机制,但是其真正意义确远大于此,“批判机构”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了超我和结构理论的诞生,并使内疚感得到了全新的解释本文也导致对认同的性质予以重新检视弗洛伊德最初倾向认为:认同与力比多发展的口欲或肛欲阶段密切相关。
因此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写道,在原始游牧民族的父子关系中“在嗜食他的动作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与他的认同”此外,《性学三论》第三版的补充内容里,弗洛伊德把口欲肛欲阶段视为“认同过程的原型,并认为,这个阶段在个体之后的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客体选择的初级阶段…首先,自我选定某一客体,而后,自我将此客体并入自身之中,这与口欲或肛欲阶段的特点是一致的”2在亚伯拉罕的建议下,弗洛伊德开始关注抑郁和口欲阶段之间的关系,在 1914 年秋天写的“狼人”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口欲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几年之后,在《集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一书中,继续了本文中对于认同的探讨;看起来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改变或者只是在解释在本书中,弗洛伊德认为,认同先于客体投注发生,且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尽管表面看上去似乎“认同起源于口欲阶段…”弗洛伊德在以后的很多文献中多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例如《自我与本我》的第三章,他写到:首先,与父母的认同“显然不是一种客体投注的结果或产物,与父母的认同是一种直接认同,它的发生早于任何客体投注过程”本文最被弗洛伊德本人看重的一点是:在抑郁中,客体投注被认同所取代。
在《自我与本我》的第三章中他写到:这个认同过程不仅局限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它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退行的认同扩大了我们谓之人的“性格”的理论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最早期的退行性认同——起源于俄狄普斯情结的解除——在心理生活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构成了超我的核心哀哀伤伤与抑郁(一)与抑郁(一)若我们将梦视为自恋性障碍的正常现象,则我们必须将哀伤的正常情感表现与抑郁区别开来首先声明,不要对我们的结论作过高的期待和评价我们知道即使在以描述性为特点的精神病学里,对如何定义抑郁症的也有着多种不同观点,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分歧和不一致我们的这里的材料限定在较无争议的某类个案中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可能不一定是整个抑郁症,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抑郁和哀伤的共性在于均有生活事件为前提哀伤通常为对某个亲密的人的丧失所产生的反应,或因离开自己亲爱的祖国、失去自由和理想等所产生的反应在类似的情形下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人应该为哀伤反应的时候却表现出病态的抑郁值得提出来的是,哀伤并非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虽然有时它可以导致人们变得脱离原来的生活轨道我们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会自然痊愈,其障碍为广泛的以针对自己为主的表现。
抑郁则以严重创伤后的精神表现为特征,对外界的兴趣减弱、爱的能力丧失及所有能力受限及自我价值的丧失,伴随着自责和自怨,甚至出现带有妄想性的惩罚期待在哀伤中也伴有自我价值的降低,但自我感觉仍保持完整,当出现丧亲时,可以出现精神的极度痛苦的体验以至于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就象不愿接受亲人已经死亡的现实一样选择新的客体替代旧的亲人的能力的丧失实际上是不愿回避任何能令人想到亲人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自我的阻遏及受限为哀伤的表现,其他的主动功能和兴趣并未丧失由于大家均可理解这种情绪,故大可不必视其为病态的我们可以将哀伤称为是非常痛苦的,但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作为反应,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哀伤有哪些作用?如何工作的?我想它至少在自然的状态下具备这样的功能:现实检验表明了爱的客体不再存在,需要将以往所有的相关力比多从中拔出,而这时会出现严重的混乱,观察表明,多数人在此时很难离开原来的力比多位置,以至于替代性客体转换出现困难,严重的对现实的偏离及对客体的执着可导致妄3想性的欲望精神病当然,正常时现实总会战胜妄想,但因这种情感重负不能立即放下,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丧失客体投注的能量仍在精神上起着作用,每个在力比多中与客体相关的回忆、期待均在不断地重复、转译并释放。
为何与现实达成的妥协形式如此强大和痛苦?仅从节省理论给出满意的解释是不容易的,好在大家还能理解这种情绪,事实上自我在这样哀伤形式下发泄后又重归自由和解脱现在我们就已经获得的哀伤的知识来谈抑郁系列的经验表明了抑郁也可为亲密客体丧失后出现的反应,但也有观察表明,这种客体的丧失为一种想象的状态,如客体并没有真的丧失,但作为爱的客体,它已经不复存在(如离异);另一些情况下人们感到某些东西不存在了,却无法说清楚是什么,或抑郁是因谁不存在了之后而产生,当事人却不清楚,自己在这个丧失的客体身上失去了什么这样,抑郁的产生虽然是与意识中的客体丧失有关,与哀伤相比较而言,后者则清楚地知道失去的对象是什么在哀伤中,自我通过对外界兴趣的阻遏和丧失处理了情感,在抑郁中对不明对象丧失的内在处理过程与上述接近,也出现活动的阻遏,不过我们却在抑郁病人那儿得出这样的印象,即病人强烈的情感不知被吸收到哪儿去了抑郁症病人与哀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自我感觉完全被剥夺、自我完全缺乏在哀伤者那儿,世界是贫乏无味的、空虚的,而在抑郁症病人那儿,这种情形完全变成了针对自己的感觉病人将自己描述得一无是处,渺小而无能、甚至可鄙他们自责、自怨并且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
在众人面前他们常将自己贬到最低,为自己的卑微感到抱歉他们不仅不对其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产生异议,而且还将对自己的批判思维延伸到过去,并悲哀地认为自己再也不可能获得更好的结局这种临床表现(主要为道德上的)导致了失眠、纳差及在心理上对所有基本生活愿望的极度压抑就科学性及治疗性来讲,可以马上对病人指出他们应该恢复正常,问他们为何有这些想法和行为,但病人会讲他们就是对爱失去了兴趣,不想干事,而这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与哀伤有区别的因自我受损有关的继发性原因不明的内在精神过程有时,有的人很快从自责中恢复对现实的认识,这些人不属于抑郁症,而那些逐渐对自己批评升温,视自己为渺小的、自私自利的、永远不正确且不能独立的人应该视为抑郁症病人,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有缺点的一切证据,以至于我们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毫无疑问,如哈姆莱特王子所说:不管真相如何,不管有多少不公正,我是真的有病!人们很容易发现病人自述的自我贬低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往那个天真无邪的、能干的有责任感的女人在抑郁状态下不再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展现示人,我们感到抑郁症者并不如常人那般羞于展示自己的缺陷,甚至他们过于背离现实的自我批评让人想到是否他们从中得到几许满足。
还不清楚抑郁症者在他们自尊丧失的背后是否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他们想对人正确地描述自己的心态,但失去了内省的能力且又要给出理由我们称之为冲突——一种难以处理的情景与哀伤相比两者均涉及到客体的丧失,而在前者更多涉及的是自我的丧失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种冲突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抑郁症者自我状态下的情感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假设,这种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带批判性的成分在平时就是单独存在着的,其他的观察中也证实了这一推论我们可以相信这一成分的来源是自我,在此提到的成分(INSTANZ)指与意识检验和现实检验相关的自我成分,我们可以证明这一成分在这种情形下是病理性的抑郁症的临床表现首先应该理解为自我在道德上沦陷的结果:躯体不适、仇恨、虚弱和社会自卑感等为自我评价降低时躲在疾病背后的表现,恐惧和生病为主要表现4回到前面说的冲突上来,观察这一现象十分不容易,要十分有耐心地听抑郁症病人千万次重复对自己的指责,人们发现这实际上与病人本身不太符合,而多少与那个病人描述的所爱的或、爱他的或应该爱的人的特征相符如果人们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想法,常常可以证实这一点推测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病人对自己的指责实际上是关于他/她所爱的客体的,而这又以指向自我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个经常对其丈夫因他娶了自己这样一个无能的女人感到抱歉的妇女实际上是在隐晦地指责这个男人的无能实际上我们对那些自责的谴词以相反的含义去理解不应感到奇怪病人当然可以将自己对因爱的丧失所产生的对客体的爱与恨的矛盾导致的情绪压抑隐藏起来这样,对疾病的意义就有了深层的理解,主诉实际上按旧的词义去理解为指控,由于将自己贬到最低,所以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毫无羞耻和抱歉可言,病人由于将自己与环境隔离,将自己竭力贬低,通常被认为严重与社会不相容,好象自己不应当存在于这个社会上似的病人的表现源自于一种内心对抗情绪的集结,这种集结通过一定的过程,转变为抑郁症要重建这一过程并不十分困难,客体选择(object choice)(即对某个特定人物的力比多附着)曾经发生过,但是由于来自被爱客体的某些蔑视和失望,使得个体与该客体的关系受损然而个体并没有将力比多从该客体中撤回并移至新的客体之上,而是另外的情形,转移到与他期望相符的众多客体上去客体投注虽然没有阻遏,但力比多并没有自由地被转移至其他客体上去,而是转向了自我并且,这部分力比多并未以通常的方式被使用,而是被个体的自我用于建立对丧失客体的认同这样,客体的投影(shadow)落于自我之中,因此,自我的被投影部分就成为自我其他批判结构的评判对象,这个被投影部分的自我仿佛是成了那个被遗弃的客体。
这样,客体的丧失(object-loss)就变成了自我的丧失(ego-loss)同时,自我与被爱客体之间的冲突就转化为自我批判结构与自我认同客体的部分(即被投影部分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从上述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存在着对所爱客体的固着,而另一方面又有试图摆脱对客体投注的矛盾阮克(O.RANK)注意到此点,提出客体的选择是以自恋为基础,这样,当客体投注出现问题时可以马上转向自身与客体的自。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