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pdf
5页202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初一历史的教学任务,依照教科室的计划,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特制订如下教学计划:一、学情介绍:我本学期担任初一( 914 )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402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 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 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 六步三式 ” 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 “ 六步三式 ” 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 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 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 低起点 ”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飞跃, 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 ” 反对快速度教学, 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 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 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 多落点 ” 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习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
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高标准 ” 为学生确立的学习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2、精心设计习题, 使习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4、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 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记忆方法,以最简单、最直观、最快的方法当堂记忆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根据“ 六步三式 ” 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习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 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 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 “ 六步三式 ” 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 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 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 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习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四、教研工作利用“ 学科活动日 ” 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习研讨, 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 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 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 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 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五、教学进度和期末复习安排:第二周(9.10 9.12 ) 第 1 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1个课时)第三周(9.15 9.19 ) 第 2 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1 个课时)、第 3 课 中华文明之祖( 1 个课时)第四周 (9.22 9.30 ) 第 4 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1 个课时)、第 5 课 价甲骨文和青铜工业( 1 个课时)第五周国庆放假第六周(10.13 10.17 )第 6 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 个课时)第 7 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1 个课时)、第七周 (10.20 10.24 )第 8 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1 个课时) 、第 9 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1 个课时)第八周(10.27 10.31 ) 第 10 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的建立(1 个课时)第 11 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1 个课时)第九周(11.3 11.7 )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第十周(11.10 11.17 )第 12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1 个课时)第 13 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14 课秦汉的文化艺术(1 个课时)第十一周(11.20 11.27 )第 15 课 三国鼎立(1 个课时)、第 16 课 两晋与南朝( 1 个课时)第十三周 (12.1 12.7 )第 17 课 十六国与北朝 (1 个课时)、第 18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第 19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1 个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