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049982
  • 上传时间:2017-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 ,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三、 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 “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 “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 ”,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李白的《越中览古》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 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 ,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 )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 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唐诗成法》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 “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 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 《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五题台城》 ) ,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末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欧阳修的《踏莎行》 。

      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 ,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 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 (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 350 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

      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浑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本文可与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作比较阅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